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卜宪群:知古鉴今 古为今用

http://www.newdu.com 2018-05-08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 newdu 参加讨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人民出版社的这套“政治文化丛书”正是在此背景下编纂而成。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历史与国家发展、政治兴衰呈现出密切的关系。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都充分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不晚于西周,以史为鉴的政治文化传统已经产生。《诗经·大雅·荡》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两句诗的产生显然都与作者对历史的总结有关。又《尚书·周书·召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监”即“鉴”,是周初统治集团对夏商灭亡的历史引以为戒的反映。
    秦统一与速亡这一天崩地裂般的巨变,极大地推动了西汉初年以史为鉴思想的发展,贾谊的《过秦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详细分析秦亡之因后,贾谊从理论层面总结出以史为鉴的原因、目的、方法与意义。在秦汉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善于以史为鉴是许多杰出政治家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许多时期登上“盛世”“治世”高峰的重要原因,更是中华文明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前行的重要思想基础。
    古人不但重视以史为鉴,而且重视历史经验的现实转化。西周初年从夏商灭亡的历史中吸取了“失德而亡”的教训,认识到要想“永保天命”,就必须“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周初统治集团“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由此可知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起源于西周不是偶然。汉初刘邦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秦代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的统治政策,推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国策。这影响着汉初几代君主的施政方针,并与“文景之治”的出现有直接关系。以李世民为首的唐初统治集团深刻认识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真理,为政彰善瘅恶、选贤任能、以民为本、崇尚节俭、大布恩德、严明吏治,造就一代“贞观之治”。纵观历史长河,善于以史为鉴,并将历史经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是一些王朝取得较好治理效果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以史为鉴不仅仅是要学习借鉴古代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同样是我们必须借鉴的重要内容。
    “述往事,思来者”。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本丛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紧密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优秀读物。
    首先,视野开阔。丛书既有对我国历史上治乱兴衰轨辙的探讨,也有对革命传统中红色基因的分析;既有青年干部读书养德的心得体会,也有涵养共产党人“心学”的思想养料。著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把古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读者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借鉴历史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开阔视野。其次,内涵丰富。丛书以扎实的史料、丰富的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为读者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修身养德、为政处世提供了一份优质的精神食粮。第三,文风清新。丛书将历史借鉴的深刻内涵,内化于生动活泼的形式、清新隽永的文字之中,著者关注的问题,又都是曾在历史上发生过,并对现实具有借鉴、警示意义的内容。这样一种编纂形式和清新文风,既有益于读者在百忙之中能够阅读、喜欢阅读,又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这套丛书的作者群体主要是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党员干部。因而丛书从选题到内容,都更加切合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的需要。我在拜读的同时,也对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所作出的理论与学术贡献感到由衷敬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人民出版社“政治文化丛书”序言,本报编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