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一篇碑记还原辽东巡抚张学颜

http://www.newdu.com 2018-05-14 辽宁日报 郭 平 参加讨论

    绥中将军石题刻作者是辽东巡抚
    在明代的辽东历史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李成梁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曾与李成梁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为李成梁的战功打下基础的还有一位重臣,他就是李成梁的好友、上级——明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张学颜。
    在上世纪的明长城调查当中,考古人员在绥中县永安乡大风口水库的一面绝壁上发现一组题刻,其中有张学颜留下的“万古擎天”4个大字,年代为隆庆元年。这年正是张学颜涉足辽东军政事务之始,在其努力下,辽东迎来一段兵强马壮的时光。
    葫芦岛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孙建军特意核对了一下,隆庆元年是公元1567年,在目前调查发现的辽西明长城遗址遗迹中,这是有确切纪年题刻中年代最早的。
    隆庆是明穆宗的年号,在明王朝后期,曾经有过一段让人耳目一新的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隆万大改革”。当时身居明王朝首辅之位的高拱和张居正联手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位对整顿辽东军政事务作出重要贡献的重臣开始介入辽东事务,这人就是在隆庆元年留下题刻的张学颜。
    题刻所在的山崖被当地人称为“将军石”,这是一座高达数十米的孤立石峰。
    《辽东志·地理志》在“广宁前屯卫”中将其记为“镇辽将军石”,“城北三十里,石如柱,高数百丈,亭亭北面,势若将军,因名石将军。成化年间,都督王锴立石碣题此名”。根据这一段记载,这个石峰最早是由明宪宗时期都督同知、守备辽东宁远的王锴命名的。
    此后,在清代由冯昌奕、王琨编写的《宁远州志》中,对这座石峰也有记述,不过,作者称为“将军石山”,书中有“城西一百七十五里,高数百丈一石如柱,亭亭孤立,前有碑,镌镇辽将军四字,一名天柱”,《宁远州志》还记有这座山的另一个称谓——“天柱”。略有遗憾的是,考古人员在山崖前并没有找到史料记载的石碑。
    清代的《宁远州志》中将其纳入清代宁远的“金汤八景”当中,命名为“孤石镇远”。把“镇辽”改为“镇远”,直接转换了当初命名者的锋芒所指。
    孙建军说,在将军石以东有明代的背阴障堡,部分堡墙已经被水淹没,将军石以西有永安堡,北面有明辽东长城,还建有一座烽火台,距离都在3公里之内。
    发现题刻的位置在将军石的南侧山崖上,高程有97米,再往南约10米就是大风口水库和石河,山崖的北侧有通往永安乡大甸子村的村路。
    由于长期风雨侵蚀,致使石刻自然风化严重,有几处文字难以辨认,但大部分较为清晰。山崖上面的石刻分为东西两处,其东侧高2.7米,宽0.9米,中间阴刻楷书“万古擎天”四个大字,每个字长70厘米,宽为62厘米,边框小字署有“大明隆庆元年春日”“兵备副使张学颜题”。西侧一幅高3米,宽1.04米,中间阴刻楷书“永镇关辽”四个大字。
    这组题刻不仅有确切纪年,准确人物,年代在辽西明长城题刻中最早,而就其体量而言,在整个明辽东长城题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受命于危难之时
    关于张学颜,《明史》专门为其立传。作为一代名臣,其建立的功业在明清多种史料中都有记载,近年来还有《张学颜抚巡辽东》的研究文章发表。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他的祖上是军户,所谓军户就是我国古代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从出身看,张学颜是“一介寒微”,然而他自幼勤奋好学,十年寒窗终有所成,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先后任曲沃县令、工科给事中、山西左参议等职。任职时公正廉明,爱民若子,由于他明察秋毫,执法严格,也得罪了一些人。史载,在冀宁兵备副使任上,张学颜被太原将吏所不喜,诬告他冒领军需,嘉靖皇帝没有派人详查,以事关军务为由,命他回家听候处理,这一年是嘉靖四十四年,即公元1565年。
    这个时期,明王朝在内忧外患的积聚中渐露颓势。具体到当时的辽东,在用人方面,当时选派到辽东的官员“非杂流即迁谪”,也就是到任的官员要么是被降职处分的,要么是能力不足的,其后果是辽东大小官吏贪腐成风、贿赂公行。以辽东巡抚为例,嘉靖后期的十位巡抚,竟有3位是因为贪腐革职。其中的苏志皋在任49个月,“妄报首功,克扣军饷”;路可由在任11个月,“索受贿赂,奸淫诡恶”;吉澄在任18个月,“侵克马价银”等。
    由于主政官员贪腐不作为,辽东的边备严重废弛,军队战马缺失严重,火器不足,甚至盔甲弓箭也供应不上,守备以下的很多将士都没有盔甲和武器,以至于“徒手袒裼”。此外,由于明辽东长城多为土筑,积年不修,再加上蒙古、女真部族经常毁墙劫掠,已经出现边堡残破,名有墙而实无墙的局面,同时粮食严重短缺,军屯、民屯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转机发生在明穆宗朱载垕(hòu)登基以后。隆庆元年,明王朝在内阁首辅高拱、张居正主持下,开始着手改革,大力选贤任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张学颜沉冤得雪,复出被任命为宁前兵备副使,整顿宁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等地的军务。
    还原这段历史,可以想象,当年洗雪沉冤的张学颜在将军石上北眺辽东,写下“万古擎天”四个大字时的雄心壮志。此后,张学颜因巡抚辽东有功,官至兵部尚书,受张居正赏识。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学颜告老还乡,于1598年去世。
    发现张学颜所写的碑记,解决了历史难题
    2006年青兰高速公路(山东青岛-甘肃兰州)施工现场挖出一块石碑。
    根据河北省肥乡县中学教师李学宾的描述,这块题为“宋氏积善流芳碑”高约2.5米,宽约1米,碑厚约0.3米。出于对文物保护的热爱,李学宾在几名学生的帮助下,逐字识别、记录了碑文,并在此后数年间认真研究,直到2011年才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宋氏积善流芳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张学颜辞官的第11个年头,应外公宋经之孙宋世祥之请撰文,由其子张承祚、张永祚书写。碑文字体为娟秀正楷,共计700余字。
    这篇碑记中有“吾父嘉靖元年生女一,适邑户部主事郭公郊之孙旭。三年生颜,甫九月,吾母即见背,赖外祖母赵抚养成童。”
    由此可知,张学颜生于嘉靖三年(1524年)。那年的九月,他的生母宋氏便去世了,他是由外祖母赵氏抚养长大的。不仅纠正了张氏族谱中的错误,还填补了张学颜出生时间的空白。
    《明史》载,张学颜是个大孝子,“事继母以孝闻。亲丧庐墓,有白雀来巢。”意思是说,他对继母非常孝顺,在墓地结庐守丧时,感动了天地,有白雀前来筑巢。
    在这篇碑记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张学颜的真情流露,“宋氏积善流芳碑”文是他应表兄弟的邀请为母族宋家写的,但是写着写着,他便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继而写道“所自若非吾母宋夫人生颜,曷以有今日?若非外祖母生吾母,又曷以有今日也!”
    已经73岁的张学颜感叹:“吾悲吾母有儿不见其成,吾又自悲有母不识其面”,文字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名臣的真性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