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 廖文伟 忽然间生出个主意 2010年石榴花红的时日,我筹划着要乔迁新居,同时筹划着家什和装点,比如说,客厅的墙上该布置点什么? 恰恰那几日,清水塘古玩店“龙祥阁”的李强老师,一连数次来电话,说是寻觅到几件我一定会感兴趣的东西,邀我去喝杯茶,欣赏欣赏那几件新到的古董。我乃性情淡泊之人,看不懂麻将,朋友手把手教了我个把小时,“东南西北风”都摸不着头脑;不善打扑克,没有人愿意同我为友;绝迹娱乐场所,看电影亦难得一年有一次,唯好把赏古玩文物。一听有新到的好东西可供赏玩,二话不说,直奔“龙祥阁”。 原来是两块编丝竹簧地贴竹簧字诗词匾,书法出自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之手,竹簧编织的地子细微精妙至极,我不由得拍案叫绝。于是品茗论匾,很是惬意。 谈笑指点间,忽然生出一个好主意,客厅墙上,若是悬挂几块精美古朴的人物或者山水、花卉雕花板,文化味浓了,岂不是凭添了几分风雅? 选中了“渔樵耕读” 返回的路上,我便径直去找专营雕花板的那家门店。 清水塘古玩店老板大多与我相识,经营雕花板的老板也不例外,任我挑来选去。两块人物窗花板殊为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窗花板分别高浮雕渔、樵、耕、读四业,不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让我惊诧不已的,是渔、樵、耕、读四业,竟然都采用戏曲人物的形式来表现,而且皆以夫妻或者主仆二人为一组。揆情度理,从人物角色的设计、扮像以及表演身段看,他们表演的应当是湘中地区的民间戏曲花鼓戏,抑或就是洞庭湖一带的汉剧。 我见过的“渔樵耕读”可谓多了,有瓷上青花、瓷上粉彩、纸上彩墨、竹木雕刻、手炉刻铜等等,但没有一件采用夫妻相随的戏曲表现形式。眼前的“渔樵耕读”雕花板令我眼目一新,大有“泰山归来不看山”的感觉,立即拍板买下,回家稍作处理,请了个朋友帮忙,随即挂上墙头。 晚餐过后,我甚至一反常态,没有打开电视机,沏上两杯君山毛尖,拉了老伴坐看“渔樵耕读”。 严子陵钓鱼小隐 “渔樵耕读”中的“渔”是渔猎的代称,旧时可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业。雕花板上雕刻的“渔”(图1)为一渔夫垂钓归来,手提一尾肥硕鲤鱼,喜气洋洋。其妻见丈夫满载而归,笑嘻嘻跑出门来,一个夫唱妇随的花鼓戏情景跃然而出—— “我的妻,你来看,今天可是钓到大鱼了!”丈夫兴高采烈地举起手中的大鱼,高声招呼妻子。 “哟,夫君好能耐,果然是尾大鱼!”妻子见丈夫满载而归,笑得脸上漾开了花。 但明清以前传颂的“渔”的原型,却是东汉的严子陵。严子陵才高八斗,但他不愿意进入仕途,曾经与之同窗的汉光武帝刘秀,多次邀请他去朝庭,都被他婉言谢绝,随后竟隐居浙江桐庐,终日在富春江畔垂钓捕鱼,终老而不出仕。今日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桐庐县的“严子陵钓台”,传说便是当年严子陵垂钓之地。 雕花板上的“渔”,显然是在演绎严子陵终生以渔为业的故事,他不羡虚荣,不贪富贵,其妻相守相伴,乐其夫之所乐。如此简朴的一个情节,雕花板上表现得活泼风趣,生动而传神。 朱买臣砍樵休妻 雕花板上的“樵”(图2),则与“渔”迥然有别。樵夫似正要上山砍樵,其妻竟在半路上拦住了他,樵天怒目而视,对妻子的阻拦很是不满。 原来,“渔樵耕读”中樵夫的原型,是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朱买臣家虽贫困,却唯好读书习文,其文不单气势宏大,而且词藻华美,远近都知其才气。但他不思治业,日以卖柴为生。上山砍樵,必随身携带书卷,稍事歇息时,即展卷读书。砍樵荷重归来,仍然手捧诗书,边走边读诵,路人不以为其勤奋,反以为痴。其妻则认为朱买臣胸无大志,必当贫贱终身。于是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闹,阻拦吵闹亦无果,只好离他另嫁了。朱买臣毫不为之所动,仍然自学不辍,终成名传遐迩的饱学多才之士。同乡严助是时恰得宠于汉武帝,他认为朱买臣是个难得的人才,只要有武之地,他日必可干出一番事业,于是将他推荐给汉武帝,成为汉武帝的文学侍臣,官拜中大夫侍中。后与韩说一同破东越有功,官主爵都尉,旋又迁会稽太守。岂料衣锦还乡之日,竟然偶遇仍然穷困潦倒的前妻和其夫。朱买臣不计旧恶,接他夫妻二人到府衙小住。前妻这才醒悟,深为自己不能理解丈夫的远大志向而羞愧,在庭院槐树下自缢而亡。 显然,雕刻作者借鉴了朱买臣之妻不满其夫以樵为业历史传说的一个片断,加以戏剧化,人物便跃跃然于雕花板上了。 “人家都在干大事,你倒好,天天上山砍柴,好没出息!”妻子又气又恼,从没给他好脸色。 丈夫不为之所动,回答妻子说:“妇道人家,你知道什么叫出息?我这样才真正有时间多读些诗书,有什么不好?” 道不同,不相为谋,夫妻反目,雕花板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舜帝耕于历山 雕花板上“耕”(图3)的创作,则将家庭生活的温馨气氛很巧妙地揉和了进去。丈夫在田畴辛勤耕作,妻子将饭菜送上田头,温情脉脉;丈夫早已翘盼,喜笑颜开。 “耕”代表的是农业,其农夫原形人物是舜。墨子《尚贤》记载,“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衣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相传象为之耕,鸟为之耘”,这是关于舜帝亲耕的记载。后人以舜帝亲耕为榜样,舜帝也就顺共自然,成为农耕的典型代表人物。 雕花板上“耕”的形象化表演,同样带有很浓的戏剧性色彩,将田畴耕耘的繁重,用田头送饭的简单形式表现得轻松而愉快。 “夫君啊,饿了吧?为妻的来迟了些,快快吃饭。”妻子浅浅地笑着,话中带有几分歉意。 丈夫开心地笑了,说:“不迟不迟,倒是当真有些饿了,快给我来上一碗。” 举案齐眉的夫妻恩爱气氛,渲染得入木三分。 书童戏主人 戏曲人物雕花板上“读”(图4)的形象,则是以科举时期的寒门学子为原型的。“渔樵耕读”雕花板上,唯有“读”是雕刻的学子与书僮为一组;反客为主,书僮竟检查起主子的“作业”来。 “公子——,老爷要我——来看看你——读到哪里了。”书僮慢条斯理地说,神气十足。 公子有些忍俊不禁,舞着手中毛笔,装着要打人的样子,说:“要我来看看你读到哪里了?又捡着鸡毛来当令箭啦……” 主仆打趣的场面,刻画得分外生动。 “渔樵耕读”中的“读”泛指旧日的科举,学子原型则为东周时期的苏秦。苏秦为搏取功名发愤苦读,困倦难以坚持之时,则取铁锥刺股,重又精神奋发。相传苏秦曾追随鬼谷子学“纵横捭阖之术”,后来果然成了齐赵等六国之相,率六国联横抗秦,青史上留下一笔抹不掉的重彩。 “啮指痛心”的故事 从我们所能见到的史料分析,将“渔樵耕读”四业图案当作工艺美术纹饰,最早应该出现在明代,于是“渔樵耕读”成为农耕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进入清代,统治阶级为粉饰太平,将“渔樵耕读”作为太平盛世、百业兴旺的典型宣传纹饰推广,书画、手炉、瓷器、竹木雕刻等,“渔樵耕读”四业图案屡见不鲜。 渔、樵、耕、读的各种传说,其实早在商周时期便出现了。“二十四孝图”中的《啮指痛心》(图5),记叙的是这样一则感人的故事:据说曾子在山上砍柴,忽然感觉到心口隐隐作痛,知道是母亲在召唤他,于是飞快回家。原来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如何是好,下意识的咬了一下小指头,远在深山的曾子竟然感觉到了心口疼痛。传为汉代枚乘所作《古诗十九首》,其中就有“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代表发生在耕(牛)桑(织)业界的爱情故事。戏剧表演则出现了唱遍大江南北的京剧《打鱼杀家》,反映的是渔民反抗渔霸的故事。追根溯源,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成语典故反映“渔樵耕读”的古来便有,《牛角挂书》《韦编三绝》《谷贱伤农》《麒麟送书》《凿壁偷光》…… 耳熟能详的《文王访贤》中的那个姜子牙,不就是在磻溪垂钓时,被周文王找到的吗?晋人葛洪作《抱朴子·极言》,指出“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可长”,说的就是农林之事,“耕”可是民以食为天的大业! 我们需要精彩和美丽 正给老伴细细讲述雕花板背后的故事,门铃陡然响起,同栋二楼的小邓夫妇来访。 二人对我收藏的古物亦有兴趣,自然发现了墙上的“渔樵耕读”,要我讲讲其历史文化内涵。这可是正中下怀的事情,于是,我将别人认为“渔樵耕读”所见多多,原本只是民俗文化中无咎无誉的一种模式图案,作一简单铺陈,而后指出花鼓戏表现形式的“渔樵耕读”为超群绝伧之作,决非无咎无誉。它于殷切教化中寓风趣,它在艺术传承中说历史,将农耕时代的渔、樵、耕、读四种职业演绎得出神入化。这种演绎,完全超脱于一樵者、一渔者、一耕者、一学者的那种缺失生活情趣的简单化模式之外,精彩而美丽。 小邓夫妇并不十分热衷于古玩文物,对历史文化却很有些兴趣,听了我的介绍,也连连点头称是。 渔、樵、耕、读四业,在社会生活中演绎重头戏的时代,离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是渐行渐远了,“渔樵耕读”的精彩和美丽,“渔樵耕读”的凝重与深邃,却由中华民族的子孙世世代代在传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