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非洲著名作家,尼日利亚小说家、诗人钦努阿·阿契贝逝世,被认为是非洲文学之父。他的成名作《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学中被最广泛阅读的作品。 阿切贝出身于尼日利亚东南部的伊博村落奥吉迪(Ogidi)的一个信仰新教的家庭。伊博人的传统中,讲故事十分普遍。钦努阿小时候他母亲和姐姐Zinobia Uzoma就经常给他讲故事,他对这些故事也十分欢喜。他父亲挂在自家墙上的拼贴画、年历以及一些杂书——如《仲夏夜之梦》的简易改写本和《天路历程》的伊博版,也使他受益匪浅。同时,他对村里的那些传统活动,比如经常举办的假面舞会颇感兴趣,他在将来的小说中经常再现那些场景。 1953年,阿契贝结束了伊巴丹的学业,被授予二级学位。他为没能拿到最高学位而恼火,并对毕业后何去何从感到不知所措。他回到了老家奥基迪。 回到尼日利亚后,阿契贝开始修改他的长篇小说(也被叫作《瓦解》),题目取自叶芝《第二次降临》中的诗句。他去掉了该书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只余下薯农奥康考的故事。他加上一些段落,润色了文字,并调整了结构。到1957年,他已把小说雕琢成想要的样子。他将唯一的手稿寄到伦敦的打印社。然而几个月过后仍杳无音信,阿契贝开始着急。他所任职的广播电台的主管Angela Beattie正准备去伦敦度假;他求她去代为询问此事。Beattie去了,并愤怒的责问为何把书稿被忘在角落。阿契贝很快收到了打印稿。Beattie的干预对他能够继续从事文学事业有着关键的作用。如若小说的稿子遗失,他后来回忆说:“我将感到非常气馁,说不定会全盘放弃。” 1958年6月17日,Heinemann发售了2000套《瓦解》的精装本。据出版商当时的雇员Alan Hill回忆,当时出版社根本没准备好发行它。媒体普遍看好该书,评论家Walter Allen 和小说家Angus Wilson也给予了积极评价。三天之后,《泰晤士文学增刊》撰文说该书“真正成功的从内部视角表现了部落生活”,文学杂志《时代与潮流》也称“阿契贝的风格为有志于文学者树立的榜样”。 小说在尼日利亚的反响好坏参半。当希尔试图在西非推销该书时,他遭到了怀疑和嘲笑。伊巴丹大学的教职工觉得由他们的校友出一本能卖的小说是很好笑的。有些读者则报支持的态度;《黑人奥菲斯》登载的一篇评论写道:“这本书在读者面前完整的创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伊博人生活图景,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充分表现了一种仍保有在人们记忆中的但已不可挽回的消逝的生活方式。” 在书中,奥康考一直试图摆脱父亲——一个喜欢吹笛的经常欠债不还钱的懒汉的影响,而当白人传教士来到他的乌莫非亚村时,各种矛盾和混乱愈演愈烈。阿契贝通过探索文化冲突领域的问题,尤其是伊博传统与基督教教义的碰撞,最终回归到那些取材自亲身经历的早期小说的主体上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