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玉札赓续 史苑飞鸿——读《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续编》随想

http://www.newdu.com 2018-06-09 中国文物信息网 彭卿云 参加讨论

    《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出版以后,曾在全国文物界引发热烈反响,受到文物工作者的普遍盛赞,对他在文物事业上的付出与贡献达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如果说作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开创者、奠基人的郑振铎、王冶秋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第一代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谢辰生、罗哲文以及“黄埔四期”考古学员等则是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壮大的推动者、建设者、见证者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谢辰生先生的贡献,既是郑、王文物保护思想、理论主要执行者、继承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文物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的参与者、创建者之一。他在继承郑、王理念、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又从现实不断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出发,从理论、实践上加以完善、阐释以适应新的发展。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的前言,就是这样一篇完美的文物和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物理论著述,获得同界同仁、专家的高评,再三强调它是文物工作和文物工作者必须归依和遵循的里程碑式文章,无论时代与形势如何变化,都是文物保护管理基本理论的教科书读物。
    这篇大作,与前后两集书札并连同新近出版的谢辰生先生口述的《新中国文物保护史记忆》联为一体,彼此印证互补,集谢辰生先生文物学理论与实践,史实与经验,人物与事件之大成,全面、系统,洋洋大观。其大就大在系统、全面地继承郑、王的文化遗产观和文物保护、管理思想;大就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定不移地继承、践行、阐述、弘扬郑、王文物管理思想、理论;大就大在应时代之需,大讲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一百年,一千年都不能变!大就大在文物的利用,就是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大就大在大力宣传文物既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绊脚石”,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摇钱树”!大就大在大义凛然,为了保护祖国文物,无私无畏,无欲无求,敢同大权人物辩论是非高下!大就大在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职务,无权位,日日夜夜,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一不是文物的保和用,无一不是这里那里文物遭破坏,这个那个利用不合理,无一不是在想方设法去解决各类文物破坏问题,甚至无时无刻不在为文物事业的未来而忧心忡忡!他的全部生活除却文物没有第二个关键词,除却文物保护没有第二作为!特别是离职离岗之后,他的所有的所有,都是奔波于文物事业圈内,劳碌于与媒体、友人、群众交谈之中,交流于电话之往来,这都是他近年来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除却文物或偶涉国家大事,没有第二内容、第二谈资。他的七情六欲都融化在文物二字之中,他一切的一切,就是生命的一切与文物的一切无缝对接,就是上下左右前后都排列着、堆积着文物被乱拆乱改、违规违法使用的情况和问题,就是给各级“少数关键人物”写信、发函、打电话。
    我有时放下他的电话,就突发冥想,人的生活是多么多姿多彩,世界是多么美轮美奂,为何他就可以“文物”二字寄托一切,取代一切,满足一切,付出一切呢?原来,在他的心目中就是要把文物保护的“必然王国”变成为“自由王国”!这就是所谓的“执着”“痴迷”“着魔”吗?我想又是又不是,或言之不及,或不切中肯綮,或失之粗俗。简而言之,他就是把文物保护传承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他看重生命,盼望长寿,为的就是为文物多做工作。他以现在96岁高龄的所作所为证明他把文物视为生命的情感和事迹,比诸郑、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作为老一辈开创者的继承人,从理念到意识,从理论到实践,从事迹到精神,从情感到意志,都是他们那般风范,那般格调,那般气韵!他左右逢源,上下通达,凭借上下四周群力群心解决了许多文物工作中的急、大、难问题,使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得到抢救和保护,许多违法违规损害文物的错误作法得到纠正和弥补。北京的四合院、古街、古巷、古道,南京老城、古迹,西安城墙、古塔、“曲江管理模式”,天津五大道小洋楼……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经他参与力争、力阻保护、抢救下来的文物古迹安然屹立在原地,所有这些作为,都是凭借他的一双老腿、一身硬骨、一腔大无畏的战士情怀,一支修练有素的小楷毛笔,一副“对旧学颇有根底”(马衡语)的头脑,一部亲历目睹的文物工作史活字典,说服了认识不清的干部与群众,征服和感动了上上下下的“少数关键人物”,战胜了许多蛮不讲理,甚至违法违章的文物破坏者。他的专家、学者、权威就这样逐渐在文物界、文物工作者心目中,在全国传媒界树立起来了,甚至为上上层相关领导人所感动,对他给予高度的肯定和好评;其论及“范围之广,深究之深,论述之详,前所未有,无一不反映了您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和人民的尊重”!
    文物管理事业体量虽小,但义重天下,命系家国!习总书记屡以民族根魂论之,指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文物事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全民参与、担当。一个人再神通,再高明,也只能是一己之力。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的谢辰生式的铁杆保护派,“保守派”,以生命为代价的保古派!历史经验证明,文物保护这个特殊事业,确实需要谢辰生这样的特殊人才,需要这样死心塌地的“老顽固”,需要这样矢志不渝、承上启下的中坚人物!
    权威,是一种公信力,是真理之树的花果。只有掌握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才有权威的存在,才能发挥以理服人,以规正人,以力制人的力量。真理是自生自长自开花的常青树,不是人裁人捧,大树特树起来的空心墙。郑振铎、王冶秋为新中国文物事业所建设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受了近七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真理,才得以对文物和文物工作的指导意义具有无可置疑的物质力量。作为继承者、执行者,并与时俱进加以完备和创新的第二代代表人物的谢辰生一辈的文物保护思想、理论也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鉴定,因而既有拥护、支持者,也不乏有人持反对意见,个别“少数关键人物”甚至视为自己作为的障碍。他们所持歧见,集中在保和用的关系和用的目的与要求两大方面。在这些同仁看来,现在的问题是保得过头,用得不够,用得不当,不适应改革开放、简政放权、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大势大局,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急需急用。这两大问题,从改革开放伊始,至今四十年分歧不变,争论不已。有关主张、理念或此或彼,或起或伏,或轻或重,或隐或显,时刻在干扰、影响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文物管理的基本程序、方法的正确运行。由于这些分歧首先或主要出自文物管理内部,其势之强,其力之猛,其影响之深,远胜于平民身份的谢辰生为代表的部分人,从而对文物工作大政方针方向的左右力更是不同凡响,致使文物工作不能实现真正的改革创新,真正的发展国家软实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这种情景,由于由来已久,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有的人们中,一种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潜在意识正在形成与流行起来:讲保护,就是保守,就是不重视利用,就是几个老家伙冥顽不化的吆喝;讲改革,就是要搞好搞活利用,就是要发展产业,开发市场,搞好流通等等全面开花。但是,另一种态势即文物盗掘、盗窃、盗卖、走私等犯罪活动却在“有声有色”、“有影有踪”持续猖獗不止,而且愈演愈烈,对文物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如若如此主次易位,首副失衡,则可能是利用“广种薄收”;保护抢救,急如星火,文物工作长期处于紧张、被动状态。 由于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人的权威力量是不可否定的,人们的信服与尊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真正的铁权威,是国家法律、法规,是国家行之已久,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法律、规章。违背这一铁的权威,就是一个值得思考、重视的原则问题了。不信人,不信神,无可指摘。不依法,不守规,不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则可能要发生偏颇。
    《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续编(附日记)》的问世,于人于事于国都是一件幸事。一是补齐他工作书札的完整。一生为文物工作书写的信札齐全完整,是他一生献身文物事业的重要见证。集中所收录的80多封信函,无一不涉及文物工作问题。致函对象比前集涉及更广更多层、多方面,正正规规的传统信笺,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都足以给人以美的感染,都是难能可贵的书札文化作品,甚至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至于书札的内容,更是他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披肝沥胆,为传承民族传家宝呕心沥血,为弘扬民族根脉无私无畏的实物见证,读之令人意趣无穷,心血炽热,感佩不已。续集还收录谢老的部分日记,这可谓“锦上添花”。既为其专力于事业的人生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风采,也加深了对他“对旧学颇有根底”的学者印象。例如所收日记第一篇(1953年)说“狂风竞日,天气甚冷,继续写配合基本建设清理古墓葬草案。阅《人民日报》去年10月所载西北棉织厂建厂破坏古墓葬的严重情况,殊为痛心。西北为考证周秦文化之重要地区,破坏者极可能为珍贵之史料……由此亦可见所拟草案之重要矣……”他的文风前期潇洒,后期严整,稍带“机关文学”味,这是机关工作习性使然。书札、日记的面世,更为全面、完整地显露其人其品学其风格其作为,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家,文物学家,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忠诚卫士,是新中国文物工作者又一代楷模!历史和现实将证明他是继承郑、王风范,弘扬郑、王文物保护思想的“无冕老英雄”!喜今日,玉札赓续,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史上又添华彩新章,中国特色的文物管理史苑又飞来片片征鸿!留下篇篇史页,该是何等的可喜可贺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