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别称华阳隐居、山中宰相,出生于江苏南京,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家、文学家、炼丹家。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代,著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作品,他工草隶、行书尤妙,在历算、地理、医药都有所研究。陶弘景曾隐居数十年,于81岁高龄逝世,追赠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人物生平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他的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谢中书,原名谢徵,南朝梁人,从小好学善文,才华横溢,因为担任过中书郎一职,所以被人们称为谢中书。 这封信共68个字,却语言精练文采飞扬,不似散文更像是一首诗歌。陶弘景上来就发出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名山大川壮美景色,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在谈论的。开头这平实的一句,立意高远,也奠定了全篇道尽山川自然美景之意。 之后,陶弘景具体了描写了山川之美。高峰直插云端,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光十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清晨,薄雾将消时,猿猴、飞鸟肆意地啼叫,此起彼伏。傍晚,夕阳快要下山时,深潜水底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有山水,有草木,有鸟兽,有游鱼,美景通过这简单的几句已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无不憧憬向往。 最后,陶弘景前后呼应,再次感慨: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异的美景了。谢灵运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在诗中时常描绘出山水的自然美景。 陶弘景的这篇《答谢中书书》,给为官的好友写信,着力地描写山中美景,一字不谈尘世官场,一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隐逸山水的乐事,也算是一种交代现状,二是有劝其和自己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陶弘景和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的身世,因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而扑朔迷离。千余年来,对陶渊明的身世虽然一直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他是陶侃的曾孙;以陶渊明而自豪的“浔阳陶”、“五柳堂陶”,多以长沙公陶侃为祖,但陶侃支下与陶渊明的关系纷杂,以至于连鄱阳湖周边的宜丰、九江、星子等地,对陶渊明的父亲出现了陶回、陶敏、陶逸等多种说法。而据考证,陶渊明与陶侃是宗亲,但非嫡亲;陶渊明也可以说是陶侃曾孙,但非嫡系。 陶弘景的故事 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 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 人物评价 陶弘景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