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宝剑出鞘寒气生:《玛纳斯》中的兵器谱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贾衣肯 参加讨论

    一般认为,英雄史诗是以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为基础而产生的。史诗形成后,在漫长的流传岁月中,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打磨而趋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艺人演唱时的即兴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表演时,他们往往会在原有的史诗框架中增添许多新素材,充实史诗内容,并通过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丰富史诗表演形式,推动史诗发展。在史诗流传、发展过程中,其所植根的历史事实是否能存留下来,即从流传至今的史诗中可否觅见史实,始终是史诗研究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共八部),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口承英雄史诗,内容丰富,规模宏大,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抗击外敌的事迹,同时反映了古代柯尔克孜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了解古代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是该史诗的第一部,其形成年代久远,内容古朴,结构完整,是整个史诗的核心部分。其中,有关于双刃剑、矛、斧、火枪等兵器的专门介绍,而以双刃剑及其制作过程的描述最为详细。
    双刃剑的锋芒
    《玛纳斯》史诗的第一部主要叙述了英雄玛纳斯的生平业绩,并着重交代了玛纳斯的兵器及其制作过程。根据史诗内容可知,用于制作双刃剑等兵器的铁,为柯尔克孜铁匠师波略克拜冶炼而得。冶铁的矿石和修建熔炉的黏土取自天山柯尔克孜人聚居的山区,熔炉建在撒马尔罕古森林接近水源之处。熔炉的高度可以使冶铁者观察到炉顶火苗,并通过火苗呈色变化,对炉内矿物熔融程度有所判断。
    熔炉四面各有一个鼓风口,用于对接鼓风箱,炉墙上有炉门、窥视孔,还有出渣口等。鼓风箱是用公牛皮制作,一个风箱用两张公牛皮缝制而成。冶铁使用的原料为铁矿石、木炭和助熔石。冶铁方式为火法冶炼,即利用高温从铁矿石提取铁及其化合物的手段。这种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流程短,成本低,是古往今来人们冶铁采用的主要方法。
    铁匠师锻造出的双刃剑环首翘尖,剑身厚直。在制作过程中,刃部因使用了克尔玛克孜勒矿石而呈红色,锋利异常。剑出鞘时,其长度可伸至四十阿尔辛(相当于 71.12 厘米);剑入鞘时,可缩至七拃。剑身鎏红金,剑柄饰以黄金,并配有六条金挂链,环首为银质,剑鞘用红金精雕细镂。剔除史诗中夸张性的描述,此双刃剑与见诸古代北方地区的环首翘尖刀剑颇有几分相似。
    为了使剑具有良好的性能,铁匠师在锻造过程中使用了动物的油、胆汁、体液和植物汁液以及阳光热力、泉水和自然风力等对剑进行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加工。这种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提升锻件性能的加工方式,是人类金属加工早期阶段的常用方式。经热处理加工后的双刃剑,质坚、锐利、韧性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劈石如同切羊肝”,“削铁如同砍柳枝”,“弯曲自如而不断”。
    史诗的“真实”
    史诗被艺人代代口耳相传,流传后世,其内容往往随不同时代、不同艺人而有不同变化。尤其是口头传承的《玛纳斯》史诗,同一艺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唱出的内容往往不尽相同,即史诗歌手在演唱时都会即兴创作,并且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一如史诗《玛纳斯》开篇所言,“(故事)一半是实,一半是虚”。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玛纳斯》史诗中伴随玛纳斯戎马一生、历经沙场的双刃剑及其制作工艺所反映的古代柯尔克孜人兵器加工手段和冶铁方式,是实还是虚?
    史诗与历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玛纳斯》史诗的第一部形成于13—15世纪,其雏形在10—12世纪已具备。它的形成与古代柯尔克孜人10世纪以降遭受契丹、蒙古人的入侵及其连年作战的历史命运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它是在古代柯尔克孜人从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地区迁往天山一带,并开始在这里生活后逐渐形成的。
    据民间传说,铁匠师波略克拜居叶尼塞河地区,曾为柯尔克孜汗王、将帅制作兵器,其事迹散布于柯尔克孜人的部落史、民歌、传说和史诗中。由此可见,《玛纳斯》史诗中在中亚撒马尔罕古森林里冶铁、制作双刃剑等兵器的铁匠师,取材于年代更早的波略克拜的形象,史诗所反映的天山地区柯尔克孜人冶铁、加工兵器的活动,可能有着久远的历史背景。
    柯尔克孜人在迁入天山地区之前,主要分布于今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地区。这里富藏铁、铜、金、锡等金属矿物。此外,这一带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极其丰富。据考古发现可知,叶尼塞河流域出土有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序列相对完整的不同文化时期遗址。以卡拉苏克、塔加尔和塔什提克遗存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和铁器文明及之后发达的冶铁、铁器加工,都反映了以叶尼塞河沿岸米努辛斯克盆地为中心的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现有的考古发现表明,南西伯利亚诸部落在公元前1千纪中叶已掌握了较高的铸铜技术,也学会了开采铁矿,打制各种器具。塔什提克时期(公元初年前后至4世纪),叶尼塞河流域的冶铁和铁器加工发生了巨大变化,即铁由制作装饰品的贵重金属变为制造兵器和工具的基本材料,为之后该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尼塞古代柯尔克孜人这个名字,首见于《史记》(作“鬲昆”),之后以“坚昆”“结骨”“契骨”“纥骨”“居勿”“纥扢斯”“黠戛斯”“辖戛斯”“纥里迄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等称谓见诸不同时期的中文史乘。如《新唐书·黠戛斯传》载,黠戛斯人地产“金、铁、锡”,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记其“俗出好铁”,杜佑《通典》言其刀剑“甚铦利”。
    今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发现的黠戛斯人的采矿遗迹、冶铁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双刃剑、短剑、大军刀、矛、铁镞等兵器和盔甲以及马镫、马衔、马镳等马具部件,都证明黠戛斯人从事过采矿、冶铁和兵器加工活动。考古发现所反映出的黠戛斯人冶铁原料、制炭和获取铁的方式以及锻打加工铁器的手段,与史诗中所描述的基本吻合。这说明《玛纳斯》史诗中关于古代柯尔克孜人采矿、冶铁和锻造双刃剑等兵器的描述并非虚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艺人的创新
    《玛纳斯》史诗在流传过程中,因演唱艺人的即兴创作而不断得到丰富,但这种创作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史诗传统的内容、叙事结构和表演方式,基于艺人对民间神话、传说、民俗、历史、文化知识的谙熟和灵活运用。史诗艺人即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演唱中、创作时,也会受史诗传统的制约,不仅要按传统的叙事结构将传统的内容唱出来,还要按传统的表演方式演唱,并且史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事件发生地点、英雄的坐骑和武器以及部族、部落等传统内容在不同唱本中基本按固定的词语来描述。也就是说,艺人的创作是在保留了史诗传统的内容和演唱方式基础上的创新。
    流传至今的《玛纳斯》史诗,虽经历了不同时期艺人的加工,但其传统的内容基本保留了下来。史诗中有关双刃剑及其制作工艺的描述,作为传统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不免有夸张、溢美之处(集中体现在对双刃剑外观及其性能的描述上), 但其基于历史事实的核心内容,经历代艺人口耳相传,存留至今。可以说,古代柯尔克孜人以古老的冶铁方式和加工手段制造出锐利刀剑的史实,在人们世代吟诵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中被保留了下来。我们通过史诗艺术化的形式,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依然可以认识到这些在史诗中积淀弥久的历史事实。
    目前,《玛纳斯》史诗在我国柯尔克孜族同胞和中亚吉尔吉斯人中广为传播,其多种变体至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流传,为《玛纳斯》史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诗关于双刃剑制作过程的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柯尔克孜人军工制作的认识,同时为我们探讨英雄史诗与史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子项目“《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13&ZD144)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