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肯定了西江苗寨对民族文化“发展式”保护的做法。十年来,西江苗寨坚持“发展式”的保护理念,着重激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创造活力,以行动开展保护,以旅游开发促进文化的价值再生、价值联动,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切实保护。2008年旅游开发不久,西江苗寨景区制定出台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在参与旅游中实实在在地受益,感受到景区开发带来的好处。这一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景区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 《报告》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总结了西江苗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带来的“四大收益”。《报告》指出,旅游开发给西江苗寨带来的变化全面而深刻,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来看,其模式独特、总体效果明显、带动面大,脱贫致富速度快、效率高,在贵州乃至中国西部地区都具有典型意义。十年来,西江苗寨村民在旅游扶贫方面的六大做法——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公司主导的高效市场化运作、建立门票收益分配的共享制度、注重培育社区脱贫致富的主体性、盘活资产性收益提高村民创富能力、实施景区带村增强旅游扶贫辐射力,直接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民族文化旅游的“奖励性收益”“经营性收益”“资产性收益”“就业性收益”,成为西江千户苗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四大主要收益来源。 《报告》还对西江苗寨的社会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即注重多主体共建共创、善用传统民间智慧。《报告》指出,在开发旅游之前,村民是西江苗寨最大的社区主体。旅游开发之后,随着商户、游客的大量进入,“多元共生”成为西江苗寨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社会特点。这些主体都以西江苗寨的文化旅游为生计之源,形成“旅游兴旺则大家兴旺、旅游衰败则大家衰败”的“旅游命运共同体”格局。因此大家结成了必须围绕旅游凝心聚力的紧密关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倡导和支持下,这种关系有的转化成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有的转化成为新的村规民约,有的则转化成为思想要求和礼俗规范,形成维护西江苗寨景区建设、保护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脱贫致富责任担当等社会共识。近十年来,西江苗寨之所以没有发生全国性的重大旅游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主体共生共建共荣的发展初心和系统安排。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西江千户苗寨历经十年实践得来的“西江模式”,为民族地区开辟了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发展、脱贫致富以及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孙志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