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旗 张春岭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终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为了统一度量衡,秦始皇颁下诏书,广告天下。诏书仅短短的40字,其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为:“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秦二世胡亥在继位之后,颁布诏书,强调统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定下的制度,也是他的功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要继续将统一度量衡这一制度推行下去。秦二世诏书共60字,“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为了让皇帝的诏令传遍全国,秦王朝开动国家机器,采用李斯创制的小篆文字,将诏书刻凿于铜板之上,或悬挂于城门之上、衙门之前,或镶嵌于权量之上,或直接雕凿于秦权秦量之上,发往全国各地。 2000多年过去了,秦王朝早已灰飞烟灭。但是,随着秦诏版的出土、面世,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秦代往事,又浮现在人们眼前。而每一块秦诏版,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镇原秦诏版:国家一级文物 甘肃镇原县博物馆收藏的秦诏版(图1)为长方形,长10.8、宽6.8、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1996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杨伯达一行8人组成的鉴定小组鉴定,认定属国家一级文物。同时正式命名为“二十六年铜诏版”(简称秦诏版)。这件秦诏版从此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传说,镇原“秦诏版”是意外发现的。1976年,县文化馆干部张明华,在县农副公司收购门市部,发现后购买,并交到馆里收藏,当时价值只有0.8元。真实的情况是,1976年7月,在县文化馆任职的张明华,在城关镇下乡途中听说,富坪村有一位村民找他有事。张明华找到了那位村民,村民拿来一块锈迹斑斑的长方形铜板给张明华,说当时自家正在修房子,挖地基挖到1米多深时,突然挖出来这么一件东西。张明华把它拿到手里仔细一看,感到很惊奇,发现它的大小、文字形状和内容竟和书籍上记载的“秦诏版”一模一样,于是马上断定这是块“秦诏版”。他给那位村民10元钱作为回报。回到单位,张明华做了一个长1.2、宽1米的木柜子把“秦诏版”放在里面,并且登记入库。 临泉秦诏版: 捐献者心中纠结几十年 安徽临泉县的秦诏版(图2),出土于临泉县艾亭镇冯营村的窑厂。1986年6月,谢吴庄的谢尚才与冯营村的冯兴旺,共用一把铁锹为窑厂取土,挖土时发现地下有硬物,谢手扶锹把,冯弯身从锹下抱出一泥团,是一带手柄的铁质瓢状容器,容器已风化腐朽,手柄尚完好。同时干活的人们都来围观。大家都说这是死人用的“阴阳瓢”,不吉利,“阴阳瓢”被众人扔到河边。中午,谢、冯两人到河边洗手,谢说,不知这东西能换两包烟不?冯当即掏出两包烟,说这两包烟给你,东西我要了。冯砸下手柄,两人各得其所,欢喜而归。冯回家后,请村里的文化人辨识,只知道上面刻的是篆字。 冯得到宝贝的消息疯传开来,甚至河南、山西的古董贩子也不远千里而来,价格开到三四千元。谢尚才知道后,也来索要,冯兴旺哪肯给他,两家从此反目成仇。到了年底,生人不断出现于村庄,冯兴旺怕惹出祸来,怀揣宝贝找到县博物馆,馆长收下了这件文物,奖励他100元,作为来往车费和生活补贴。随后村人盛传冯发了大财,谢冯两家为此大打出手,冯兴旺从此离家赴远方20多年,期间,谢尚才因此郁郁而终,临死还在念叨“我挖了宝贝,被人抢了去。” 20多年后,冯兴旺回到家乡,当得知当年他捐献出去的宝贝是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在县博物馆时,才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果当年私卖了这件宝贝,一旦被国家追查出来由,自己必有牢狱之灾,如果贪之不交,说不定被强人挂念,小命还难保呢”。 临泉出土的这件秦诏版,青铜质地,镶嵌于铁质量器之柄,板载四十三字。纵11.3、横5.5、厚0.5厘米,重200克。诏版原有43字,从量器上砸下时,砸掉了“廿”字,比别处的诏版,文未却多出了“新蔡斗”三个字。 栾川竹门居: 坐拥银铜双诏版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西安古玩市场中人流如潮,来自河南栾川的汤纪文也随着人群一个地摊一个地摊地挨个搜寻,以期发现自己心目中的宝贝。眼看大半个市场都要逛完了,仍然两手空空,当他正要失望地离去时,一位农民打扮的中年人,将肩头的编织袋放下,开始在角落里摆摊。汤纪文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当农民掏出编织袋中一个巴掌大小的铜板时,汤纪文顿觉眼前一亮,他立马上前将铜板拿在手中,问摊主:“这个多少钱?”,摊主回答道“二百”,他又问:“能少点不?”摊主说,“一分钱也不少”。汤纪文一边说,“你这个卖家还真硬筋”,一边掏出两张百元大钞递给摊主,随后怀揣铜板,悄然离去。 汤纪文回到家中,仔细审视,轻轻抚摸,翻阅资料,揣摩文字,最终认定,这正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统一度量衡,颁发的诏书。铜诏版长13、宽9厘米,诏文共6竖行,每行6至7字不等,共刻有40个小篆文字,字数虽少,但作为始皇帝横扫六国之后满满的自信,充溢在字里行间,那种统一度量衡的决心,不容置疑。这块青铜诏版,历经2200年的岁月,无残损,少锈蚀,文字清晰精美,是一件难得一见的宝物。他时常把玩,爱不释手,后来又请人将它复制于黄铜板上,竖在自己的庭院之中。 “物常聚于所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汤纪文随后又收藏了五块银诏版,其中四块,上窄下宽,上部有圆孔,另一块长度仅及其余四块的一半。通过比对秦诏版及秦二世诏版上面的文字,可以肯定它们是两诏合刻。只是这些文字不是刻凿,更像是压制的。汤纪文认为,这些银版是秦朝的镇库大钱,秦吞并六国,天下财宝尽归秦国所有,不可能只有半两和布钱。不管它们是不是秦朝的镇库大钱,将两诏合刻于银版上(图3),这还是国内首次发现。 目前已知的存世秦诏版,共四件。分别保存在镇原、临泉、咸阳(图4)和栾川(图5),单独的秦二世诏版(图6),山东临朐博物馆有藏,该诏版为方形圆角,长8.2、宽7.4、高1.6厘米,重240克,为铸刻小篆体阳文。国家博物馆所藏合刻双诏版(图7),有一种残缺之美。而秦权秦量上刻铸两诏的,存世稍多。 秦诏版为何珍贵 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200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大一统行动,在秦诏版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2015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一枚世界计量日邮票(图8),主图案就是镇原秦诏版的拓片;秦诏版是秦朝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的实证。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山、芝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画方正,行款错落,诏版文笔画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目前,因年代久远,石刻上的文字多有残损漶漫,唯青铜质秦诏版完好地保存着秦小篆的风采,秦诏版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最重要的材料;秦诏版上的小篆文字,诏版的文字线条瘦硬果断,大小参差错落,显得纵横自如,洒脱随意,加之章法疏密有变,布局黑白差异颇大,令其展现出活泼动人的独特意趣。尤其那细挺而略带稚拙的刀刻之意,与甲骨文之清爽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高古的艺术格调。它与现存秦小篆实物代表作品《泰山刻石》有同等高的书法价值,历来是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的最佳范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