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它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地区性内容非常鲜明,对不同时期的民众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且在今天依然产生着影响。通过竞渡文化,包括龙船竞渡,主要是凤舟竞渡这一独特文化叙述,讨论女性参与的作用和传承意义,尤其是在节日文化中女性参与的价值和对于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端午节;凤舟竞渡;文化传承;女性参与 作者简介:陈华文(1959~),男,浙江武义人,浙江省二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俗学常务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浙江金华,邮编:321004。 世界由两性构成,但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就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并长期影响着社会文化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但是,在生活文化的世界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女性的参与使丰富多样的内容得到全面且真实的传承。从语言表达(包括方言)到饮食内容,从居家布置到衣饰打扮,从亲友维系到邻里来往,从婚姻缔结到丧事承办,从个人礼仪到家庭传统,细节性的文化,大量地都由女性参与,甚至由女性支配、主导和传承。节日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更是由女性完成传承,即使是龙舟竞渡,一种体力主导型的文化,也在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用“凤舟竞渡”这一独特的形态,让女性拥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端午节这一特殊的节日文化,包括凤舟竞渡和女性的节日参与,讨论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角色和特殊意义。 一、端午节的历史价值 端午节是一个有着数千年传承历史的特殊节日,它也称端阳节、重午节、女儿节、天中节等。其源起,虽然主流的是关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民众为了寻找其真身而划船并演变为龙舟竞渡等习俗的“屈原说”,但在闻一多的《端午考》中,他通过各种历史典籍和文化现象,在吴越地区的曹娥信仰与相关文化、伍子胥信仰与相关文化中,推演出端午节是与吴越地区图腾紧密结合的,源起于历史更为久远的地方性的龙图腾祭祀文化的结论。当然,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还融入了北方的介子推信仰的文化等。因此,端午节文化不仅是多源的,而且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它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信仰和梦想,是多种文化集于一身的传统节日,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1.表达对于特殊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不管是出于哪一个源头而起的端午节文化,基本上都与某一个历史中的人物相关:曹娥、屈原、伍子胥或者是介子推,人们通过节日文化或相关的传说,表达着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不过崇敬是一回事,但崇敬的缘由却是各不相同的。存在于吴越地区之越文化中心区域的曹娥传说及相关涉及的端午节文化,它的核心是表达对曹娥所谓“孝”的推崇,曹娥以身入江拯救或寻找溺入江中父亲的行为,感动过无数的人。孝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石。人们推崇屈原则是基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在面对受屈被放逐和国都被秦国攻陷,他觉得国家已经没有希望,决心以死来抗争的同时,力图激起人们对于楚国的爱国之情,于是投入汩罗江,以死报答“国家”。历史上忠臣死谏是常事,但由于屈原的特殊身份,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进行祭祀的种种文化。而人们对于伍子胥的推崇,则不仅是基于伍子胥对于吴王“另类”的忠,还在于他的预言在后来的现实中逐一被验证,吴王身死国破。而对于这样“另类”的忠臣,历史上大都也确实常常是“不得好死”的。人们借此以纪念并表达崇敬之情,从此成为端午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也是一种常情。至于对介子推的推崇,则主要是基于忠于君王的同时,还不愿受封,甘于清贫,因此人们为了纪念烧死于绵山的他,便形成了寒食节的同时,附会于端午节,把粽子作为寒食的重要食物。然而,不管是曹娥还是屈原,抑或是伍子胥、介子推,主题就是忠孝。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观念,深入人心,它在端午节的节日文化得到表达和传承,也是自然不过的事。于是,这些被附会于节日文化之中的历史人物,在节日传承的同时,也成为历代崇敬的人物。 2.表达对于避恶求吉平安的期待和追求 端午节的历史意义还在于蕴含于整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现实生活避恶求吉平安的期待和追求。至少在汉代时已经形成五月是恶月的文化和观念,人们认为,五月盖房子是不好的,所谓“五月盖房,令人头秃”(《风俗通》佚文);五月做官上任也是不好的,《风俗通》佚文说:“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虽然是民间文化,但却影响深远。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六中就说“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由于五月是恶月,因此,此月中所生之小孩也不让养大。王充《论衡·四纬》也有这种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风俗通》佚文说的更具体:“俗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是恶月,五月的五日,那就更不是好日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规避,形成了诸如家家户户门前悬菖蒲、艾叶,挂香囊,悬五色丝,饮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悬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以辟邪并求吉或获得平安的习俗与文化,表达民间对于吉祥平安的期待与追求。当然,大量的相关文化不是一日之中形成,而且还具有地域性差异,表达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人们对于避免恶运和吉祥平安这一文化的共同期待和追求。 3.表达对于美食医药娱乐的生命意义探索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美食,端午节也不例外。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典型美食,甚至有人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可见粽子在端午节中符号意义之重要。当然,节日除了美食,还有与之相关的伴生文化:像端午节中的医药保健作用的食物,如饮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等;江南的一些地方吃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为什么要吃五黄?“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换句话说,五月初五的食物,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粽子与屈原有关,它是祭祀的食物,而其他的饮食,则与辟邪避恶和保护自己有关,从今天的认知来看,似乎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的医药作用。至于,竞龙舟等活动,不管是男性参与为主还是女性也参与其中,不管是为了拯救屈原还是其他的,今天,都与娱乐有关,当中再穿插着一定的竞技。它的核心意义或价值,就是为了保护或养护生命,是古人对于生命在一个特殊日子中所采取的文化手法,实际上是文化在一定季节运动过程中介入于生命存在的具体表达。尤其是在一个文化上认定为“恶月恶日”的时段,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方式或方法加以规避和禁忌,将会对个体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是古人的积极防御和主动出击的文化行为。 当然,端午节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但核心的却是上述三个方面,它构成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于生命存续的探索之有机组成,是端午节节日文化至今还具有生命力的基质核心。 二、凤舟竞渡:龙舟竞渡的另一种文化形态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符号象征意义的一种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将龙舟竞渡与端午节等同视之,一些没有水道或水面进行龙舟竞渡的地区,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旱龙舟”。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在表现端午节的独特性之外,潜在表现的是对于屈原等特殊人物的祭祀或怀念。但是龙舟的龙,是具有男性性别象征的神性“动物”,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人们一般习以为常地以为,它就是天经地义的表达。所以,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端午节主导性的竞技活动就是龙舟竞渡。 与此同时,在龙舟竞渡的主导性文化的另一面,却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存在着凤舟竞渡这一与女性性别息息相关的竞渡文化。凤是女性的显性象征,与龙的男性形象配对,当然,它还有高贵、独特等潜在含义。在四川的广元等地,凤舟竞渡是当地女儿节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传说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相传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端午,时任利州都督的武仕彟携夫人杨氏在嘉陵江游河湾乘龙舟游玩,当官船行至黑龙潭时,晴空突然乌云蔽日,随后潭中射出一道霞光,一条乌龙从水中跃出,扑向官船,杨夫人受惊晕倒。乌龙绕船一周后朝西山飞去,随后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杨夫人醒后便感觉怀有身孕。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三,杨氏生下了一个女孩,也就是后来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女皇———武则天。相似的传说还有不少。“公元623年武德六年端午节,武仕彟携夫人杨氏乘坐官船,在嘉陵江上观看龙舟竞赛。当官船行至黑龙潭时,一团乌云罩在江面,天地一片昏暗,随着一道闪电划破天空,江中突然跃起一条乌龙,扑进官船。稍过片刻,乌龙冲出官船,纵身腾空,在官船上空盘旋一周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官船上空翱翔长鸣,飞向东山。众人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唯有同船的袁天罡是仰天惊呼:‘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第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杨氏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乌龙感孕’传说流传自今,为武则天的出生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广元女儿划凤舟起源的传说。”在广元,女儿节历史上是在正月,当下又有改为9月的,其中凤舟竞渡又与端午节相关,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不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凤舟竞渡其源在于武则天,历史上的武则天祖籍是山西文水县,于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另有一说是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因此,广元便有了后来为庆贺自己土地上出生的女皇帝而创造的凤舟竞渡的独特文化。而在湖北的洪湖等地,还有龙凤舟竞渡的文化。“洪湖凤舟源于新堤古镇的凤灯。凤舟的设计者依据‘状如鸡’的神韵,确定了凤舟的形态与内容。凤舟最初为红色,但黄色有君权的象征,后改为黄色。凤头高1米,用黄绫进行缠裹,凤尾则用竹篾扎成五彩色条,中舱竖有两米高的方斗,斗上插一束柳枝,传说能够辟邪。”“东岸的龙,西岸的凤”是流传在新堤镇的一句俗语,表达的是新堤镇一带端午节之日,在洪湖内荆河的东岸划的是龙舟,而在西岸划的是凤舟这一独特文化。凤舟在西岸的8个村中盛行,与东岸的龙舟形成竞渡竞赛。“凤舟全长27.8米,舟宽1.4米,舱口31个,挠子27对,竞渡时需要60人上船,其中,踩头1人、中舱指挥1人、鼓手1人、锣手1人、保艄1人、挠手54人。它近看似庞大彩鸟环游,远看像斑斓纹鸟静卧,给人一种独有的美感。加之凤、龙鏖战,使竞赛场面更为壮观。”而凤舟下水不仅需要进行开光祭祀,而且绝对禁忌妇女上船。为什么会形成凤舟竞渡且在当地的西岸村落中被保留,传说是基于对慈禧太后的一种特别的寓意,因此至今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典型的两地两种被称为凤舟竞渡的文化,都直接地源于女性,前者还由女性直接参与竞渡,后者虽然不是女性直接参与,但依然尊崇女性的特殊存在。实际上,在近现代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中,有关凤舟之类的女性竞渡的文化已经在许多地区存在,如潮汕地区、浙江地区。宁波云龙镇在男子龙舟竞渡的同时,就有女子竞渡的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和代表性的。 三、主体抑或配角:端午节文化的女性传承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主导总是被男性为主体的各种现象所迷惑,以至于女性仅仅成为一种配角,成为男性文化主导的一种附庸,而忽略了在细节甚至具体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主体或主导作用。龙舟竞渡由于它的力量型特点和主流文化的引导而被界定为男性的文化,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加入凤舟竞渡,其意义和价值,就必须进行重新确认。一方面,凤舟竞渡的价值指向是非男性主体的,另一方面,其参与形式也可能是非男性作为主体的,如广元的凤舟竞渡就是这样。但凤舟竞渡仅仅是一种直接的表达,在端午节文化的其他形态中,女性所具有的意义或作用,我们没有进行全面的讨论,认识不够深刻和不够到位。 事实上,女性作为端午节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几乎是主导性的,是主体而不是配角。我们从具体的习俗内容传承和女性介入的重要性就可以完全看到这一认识的客观性。 端午节习俗包括前述的龙舟或凤舟竞渡,也包括包粽子和吃粽子、佩香囊(香包)、悬五色丝(佩长命缕)、门前挂菖蒲艾叶、沐兰汤、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斗百草、吃五黄等。当然,各地还有许多细节性差异的不同习俗。就上述的内容来看,粽子虽然是端午节中大众性的食物,但基本上是由女性包裹的,这当中,女性的价值或作用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或者换句话说,是由女性传承或主导的。佩香囊或香包也同样如此,男女皆有,但香囊或香包则基本上是由女性制作好的。这当中所体现出的内在文化意义,包括香囊或香包的样式或做工,尤其是女工的水准等,都是女性主导或作为主体存在的象征。悬五色丝或佩长命缕的文化意义特殊,但这些由男女共有的文化,其产品同样出自女性之手。当然,有人会说,挂菖蒲艾叶是男性完成的,其实不然,我的记忆中,以前到地头或池塘边去采割菖蒲艾叶的活,也是由奶奶或母亲完成的,似乎不关男人的事。而沐兰汤的过程,也是由女性完成的,只不过沐浴却由全家人参与。饮用各种酒类,是男女都可能成为主角,但酒类的酿造,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本上由家庭完成,而家庭中承担这一工作的,也基本上是女性。斗百草的参与者可以是男女老幼,而吃五黄的制作者,则一定是女性。 中国的节日,在一些非集体性的习俗表达方面,基本上都在家庭中完成,而家庭中的主角则应该是女性。由家庭中传承完成的节日习俗,主体或主导是女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主外或男性唱主角,是在社会角色方面,但生活文化则不然。端午节习俗大量细节性习俗都由女性主导或完成,我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此一节日文化女性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可以说,正是女性的直接传承或主导,才拥有了我们今天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区域性鲜明和各地特色突出的端午节文化。哪怕是龙舟竞渡,也有着凤舟竞渡的介入而表达着女性存在的价值,从而使女性这一节日主体从后台走向了前台。正如刘建霞在对剪纸文化讨论中关于女性的意义所阐述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朴素封闭的民间生活持续不断地造就着如此浩大的妇女剪纸群体,无数女性构筑成民间最深层的文化河床。”这种河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淌的载体,离开它,文化将渐次消失。 女性在端午节中的主角存在和意义,并不等同于文化女性主义,因为,女性在端午节文化传承之价值的重新认定,仅仅是一种对女性在节日文化中扮演的真实身份复原,是一种男女平等理念下的客观事实的重新发现。 四、节日文化保护中的女性参与意义 节日是民俗文化的节点,中国的节日习俗是中国民俗文化的节点,有着其他文化,尤其是生活中的习俗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节日文化来展示地方的或民族的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形态,从而深入民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伦理价值和理想追求。换句话说,节日是最中国的,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精髓,那就深入到节日文化中去。因此,节日文化即使仅仅是通过家庭形式来传承,它却依然是民族文化凝结的果实,与其说是个体的,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其中,女性在节日文化,包括端午节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是男性所不可替代的,这种不可替代性包括: 1.文化传承的有序性 我们知道,女性在文化传承,尤其是家庭中完成的文化传承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生活性的文化大都在女性的手中一代一代地传承。所以,节日文化这一具有社会性,但更多地是表现家庭文化内涵的,对于女性在传承中的有序性价值,我们的认识是极其不够的。首先,女性的家庭观念强,家庭认同感强,这一点在传统社会里就更加明显。因此,作为家庭中表现自己才干的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非常敏感。有关节日文化的传承,其实是确定这种身份地位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她们会全力以赴地通过从上一代那儿继承过来的文化进行有序地传承。加上女性大都是在非本家庭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她们对于节日文化中在本家庭需要完成的一些细节性的习俗和文化,总是有着男性所没有的高度敏感和对细节的注意力。其次,女性在生活方面的动手能力很强。不知是教育抑或是耳濡目染的结果,这种能力几乎是天生地在绝大部分女性身上存在,因此,那些通过衣食住行等方式体现的节日文化,包括大量的与节日相关的饮食文化,就在女性似乎不经意的手头完成了。这使得一些地方性表达的特色文化,一代一代地有序传承。此外,女性的形象性思维,使节日文化等具象性工作,在她们看来就是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得到繁而不乱地有序的完成。正是这三方面的特点,使节日文化在女性手中传承显得非常有序,它不仅是在时序上有序,过程中有序,内容的安排上也非常有序。如果没有女性的参与,真的很难想象我们繁杂而多样的节日文化,会得到怎样的一种传承。 2.细节传承的真实性 节日文化,包括端午节的文化,是可以通过提炼而被概括的,如一些共有内容,比如端午节中的粽子。但我们说粽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忽视了粽子的差异,包括粽子的形状差异、馅料的差异、材质的差异等等具体的内容,而这些差异化的存在,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女性会通过自己认知的方式来制作各种不同的粽子,如猪肉粽、板栗粽、白米粽、糖馅粽、绿豆粽、赤豆粽……细节传承的真实性,都是由女性来完成的。粽子的情况是这样,香囊的制作也是这样,内囊放置什么样的香料或草药,这些细节性的传承既有传统的规定但更多是由女性确定的;而香囊在外在样式,包括绣什么样的花样、图案和颜色等,都是由女性决定的。虽然五色,即青、白、红、黑和黄色是传统中规定的,但所编结的花样却各不相同,也是由女性的能力和个人的喜好所决定的。至于兰汤、五黄等这类洗浴和食物,更是由女性来操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文化细节性的传承,包括节日文化细节性真实的传承,基本上都决定于女性之手。如果没有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节日文化的细节传承是不可想象的。 3.文化凝聚的保障力 节日文化保护中女性的参与使节日文化的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一般意义上来说,力量型的节日活动大都由男性来完成,而与生活相关的一些琐碎的节日文化活动则大都由女性去完成。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女性完成的生活文化相对比较独立,而男性完成的力量型活动,则常常需要女性作为观众或特殊参与者一起来共同完成。一方面,生活中或节日过程中的琐碎的文化形态,可以让节日文化丰富而多样,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或家庭特色,使节日文化拥有亲情相聚、相亲、沟通和增进相互亲密关系的意义,换句话说,它使节日文化的凝聚力在物化形态包括饮食或相关的物质文化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以男性为主导的力量型活动,由于有女性的参与或观赏而获得一种特别的激励,从而使文化凝聚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保障。试想一下,如果划龙舟或凤舟,没有女性的观赏,当然直接参与是一种更好的方式,那么,这种活动或习俗可能变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传承的动力。所以,女性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参与,使节日文化得到完整表达的同时,还是获得强大凝聚力的保障。 4.文化平等的持续力 女性参与到节日文化的传承,可以使传统中的所谓男女不平等得到某种层面上的平衡,即女性的价值,在实际的习俗活动中不仅在家庭,甚至在社会,获得新的评价。虽然,有时这种评价并不一定是前台的而是一种潜在的,但却足以使女性拥有在文化平等基础上的继续传承的持续力。端午节当中的龙船竞渡同时而出现的凤舟竞渡,虽然有些地方所采取的是有限的对女性平等的认同,但却在一个特殊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平等的价值:哪怕是最能代表男性存在感的力量型节日活动或习俗,女性也没有缺席。至于一些生活层面的习俗,主要是节日文化中由家庭完成的内容,女性所具有的主导性存在,更是超越了男性。这就使一种文化的真实性,在由女性的细节性传承中,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是女性在生活文化传承中既有传承又有创造的具体表现。 文化平等是文化持续保持传承的重要的力量,虽然女性更看重其在家庭角色中的价值,对于在家庭中传承的节日文化贡献更多,但女性也同时感受并看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这对于一个由男女共同组成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平等,但却体现了分工的意义,这也是当下社会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今天,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女性的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同样是节日类型文化传承所不可或缺的,只是我们如何认识这种价值并肯定这种价值,却需要我们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五、结语 一种文化,你仅仅是远观,那一定不是自己的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总是在不经意之意塑造并环绕着你,成为你生命中的空气。因此,对于一种由男女共同创造并传承的节日文化,如果没有男女的共同参与,不仅是不完整的,甚至因此而失去传承的动力。对于男性来说,主流的话语权造成了文化的自信和似乎天生赋予的权力,他主导并将继续主导节日文化;但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她缺席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使节日文化退化,而且必定使节日文化失去区域性或地方性的特色,也失去家庭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建立男女两性在角色方面的新的认同,并通过女性参与意义或价值的重新界定,而让文化平等的观念成为文化表达的动力,这是我们在文化保护中必须面对的。毕竟,文化是共有的,而这种共有首先是文化共同体内男女的共有,其次才是文化共同体外的共有,否则文化的传承将失去动力而断裂。凤舟竞渡文化的传承意义也正在于此。 (本文原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