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壬寅日记》:清代西北丝绸之路实录

http://www.newdu.com 2018-06-27 北京日报 王晓秋 参加讨论

    古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通商贸易和交往的主干道。至明清时期,由于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海运更为便捷安全,东西方交通贸易逐渐转变为以海路为主。因此有清一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丧失中西交通主干道地位,加上受自然条件变迁、战乱频繁以及中国政治商贸中心东移的影响和政府管理不善、基础建设落后等原因,而日趋衰败没落。但是,它毕竟仍是内地与西北陕甘、新疆地区交通的必经之路。那么,清代西北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呢?当时人对此鲜有记载,更少有人专门去作实地考察,然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所写的日记,却正好为后人留下了详实、具体、生动的记录。
    林则徐流放新疆,对西北丝绸之路长达四个月的实地体验与考察,写下《壬寅日记》
    清代中叶,西北丝绸之路旧道,是京师经陕甘到新疆的官道。清政府在官道上设置军台、驿站,并配备一定数量的驻守官兵、马匹、车辆和食宿必需物资,主要供递送军情命令、奏报,接应往来官员、差役,以及押送军流人犯、遣送获罪官员所用。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期,领导广东军民进行反对英国鸦片贸易和武装侵略的英勇斗争,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立下了卓越功勋。可是却遭到投降派的诬蔑陷害,道光帝竟斥责林则徐禁烟抗英“办理不善”“别生事端”,以至“糜饷劳师”,而将其撤职查办。1841年6月28日更下旨将他“从重治罪”,流放新疆伊犁。1842年8月11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林则徐从西安出发,踏上前往新疆伊犁的漫长戍途,同时也开始了对西北丝绸之路长达四个月的实地体验与考察。
    根据《大清会典》等资料,自京师至新疆伊犁的官道,计程约一万一千多里,途经155个驿站。而林则徐从西安出发,经陕甘河西走廊和新疆天山南北路,至1842年12月10日抵达流放地伊犁,约有8000里路程,途经100余个驿站。其间总共在西北丝绸之路旧道上跋涉了四个多月即125天之久。林则徐每天都写日记(称《壬寅日记》或《荷戈纪程》),详细记录了每日行程和路线以及路况、路途环境与见闻。
    日记对行路艰辛多有描述
    当时西北官道上使用的交通工具仍是以马、牛、骆驼等畜力运输为主。林则徐从西安出发时,由三子聪彝与四子拱枢陪同,雇佣了马车七辆,随带行李除日用品外还有许多书籍和写字用的宣纸等物。他中途换过二次车,到甘肃凉州换雇大车七辆直至乌鲁木齐。但由于路况不好颠簸厉害,在肃州把车轮换了长辀,“左右车轮离车箱一尺”,才减轻了颠簸。到乌鲁木齐后,又另雇赴伊犁车辆,“共大车五辆,飞车即太平车一辆,轿车二辆”。
    当时的路况、气候、环境和食宿条件不佳,旅途艰苦。刚出西安不久到乾州就遇到“大雨如注”,“旅馆积水成渠,滚入床下”,“墙屋多圯,不能成寐”。在赴泾州途中“忽起西北大风,余轿中玻璃破一片,凉甚”。出平凉城后,“一路涧水汹涌”,车夫、纤夫叫苦连天。过永昌、山丹一带,小石满路,风雨大作,“须臾雨变为雪,寒冷异常”,“毫无可避风雪之处”。出甘州城“涉河十余道”,水深有至马腹者。经高台盐池驿,道路“多深沙,又系上坡,马力几竭”,当地人称之戈壁。出了嘉峪关,“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进入新疆,过星星峡,“向为宿站,而无旅馆,仅大小两店,皆甚肮脏,借隔邻土屋吃饭,夜在车宿”。日记中常有不得不“夜宿车中”的记载。出哈密,“皆碎沙石路,车甚颠波”。路上积雪,辙迹不辨,高低不平,“峡路蜿蜒欲迷者屡矣”。过奇台后,“是日天暖,雪融成泥,路滑多水”。至阜康后,路更难走,融雪泥泞,“已费马力,且路多坎窝,车每陷入”。只要一辆车陷入,后面车也只得停行,而且车辆常发生折轴脱辐事故,各种艰难,“不一而足,殊累人也”。快到伊犁时,经历了途中最惊险一幕。林则徐一行驱车过塔尔奇山,“约二里许至其巅,而狂风大作,几欲吹飞人马,雪又缤纷,扑入车内。欲停车则山巅非驻足之所,欲下岭则陡坡有覆辙之虞”。面对如此险境,林则徐只得舍车而徒步,牵着儿子之手“连袂而下”,直到步行二里多,坡不太陡时才又上车。
    日记对西北丝绸之路途中的山水、城乡、民俗、民生见闻,也有不少生动具体的描写
    尽管路途历尽艰辛,仍有不少乐观风趣的文字。如写当时的兰州黄河浮桥,“计二十四舟,系以铁索,后有集古草巨绠联之,车马通行,此天下黄河之所无也”。经平番县十里苦水驿,“沿途皆极荒陋,将至驿则山树皆绿,始有生趣”。“自入高台境内,田土腴润,涧泉流处皆有土木小桥,树林葱蔚,颇似南中野景。其地向产大米,兼多种秫,顷已刈获,颇为丰稔”,好似河西走廊上的塞外江南。经过安西马连井,林则徐尚有雅兴下车捡石头,“见东南一带山石多白色,旷野乱石亦往往白如明矾,检数拳,颇可玩”。甚至还带儿子去看淘金,“晚饭后与两儿同往作坊观之,乃知精金固由千磨百炼尽力淘汰而后成也”。到新疆哈密,他除了考证其历史,还赞美“今其地土润泉甘,田多树密,可谓乐土”。在塔西河,他记载清代在新疆移民遣犯屯田之事。“此地民居甚盛,闽中漳泉人在此耕种者有数百家,皆遣犯子嗣,近来闽粤发遣之人亦多分配于此”。至精河军台又见“此地安插遣犯约二百余名,皆令种地及各营中服役,闽粤人尤居其半”。经过离伊犁不远的塔尔奇山下果子沟时,林则徐对该处景色赞不绝口,他写道:“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而沿山松树,重叠千层,不可计数。雪后山白松苍,天然画景,且山径幽折,泉流清冷,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若夏秋过此,诚不仅作山阴道上观也”,反映了林则徐宽阔豁达的心态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可贵的是他虽然人在戍途,身处逆境,历尽艰难困苦,仍不忘国家安危和民生冷暖,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不计个人祸福荣辱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