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刘璨]“一池三山”的神话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8-07-03 “文化人类学”公众号2 刘璨 参加讨论

    “一池三山”中的池从秦朝时的兰池在汉代演变成为了太液池,其中《三辅黄图》云:“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治大地,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9]太液池又作“太乙池”,《三秦记》作“太一池”,太液池的原型与“太一”崇拜有关,《淮南子•诠言训》云:“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太一在汉武帝之前是作为哲学概念存在,太一崇拜与盘古开天辟地前天地混沌有相类似之处,此时的太一被认为是万物之源,其实是对宇宙与人类起源思考的进一步总结概括,与盘古的开辟时代形成了承接关系。《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10]汉武帝将太一作为祭祀的对象,将其命为最高天帝,其地位甚至高于五帝,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则证明当时太一神在汉武帝心目中的至尊地位。太一神的概念并非起源于汉朝,早在战国时期《楚辞•九歌》中已经有了《东皇太一》,此时的太一是星名,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11]东帝是指伏羲,而太一神与伏羲氏共同在楚东祭祀,足已见得太一神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了祖先神的代表,这种思想延续至汉代,并在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深化,太一神融入到皇室的祭祀崇拜当中,在这样的文化思想背景下于是便有了汉武帝广开上林。
    上林苑的建造规模空前宏大,《汉书•扬雄传》云:“武帝广开上林…周袤数百里,穿昆明池象滇河,营建章、凤阙、神明、馺娑、渐台、泰液象海水.月流方丈、瀛洲、蓬莱。”[12]“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将汉武帝的神仙思想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当时的方士和道家宗教为-汉武帝所接受,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汉武帝如此大修园林苑囿,其园林形制浓缩了其对方士神山不死思想和西王母神仙思想的笃信,以及对太一神的信仰膜拜。
    2.3神话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一池三山”的神话内涵其独特之处形成了自成一统的神话体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为母题,在“不死”的主题之下迎合皇室的思想主线被不断重述并增添新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以物质形态在各个时期记载和保存了下来。
    魏晋时期的神话典型是《列子•汤问》中的描述,其将先民神话中的不死之术,同黄帝神话、先秦的自然崇拜与神仙崇拜集合,带有神话层累式的特征,其描写更为具体全面。《列子•汤问》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13]《山海经》中的不死植物珠轩之树依然存在,“上台皆金玉”则与《山海经》中对于西王母居于玉山相契合,且有群仙居于此。《楚辞》中也对于仙山的起源以及其变迁的故事进行描写,解释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由来。“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帝恐流于西极…使巨鳖十五举首而戴之。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三鳖,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14]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对于仙苑式的园林进行传承和延续,并衍生出了五岳、四海、四渎的园林形式,是对仙境形态的演变和更替。
    隋唐盛世不仅仅是经济国力的繁盛,其思想文化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升华的种类和思想更加的丰富,随之也带动了文学作品和园林的发展,皇家园林中以蓬莱、方丈、瀛洲为主体的仙山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如其沿袭了唐朝时期仙山理水的做法,在大明宫中营造蓬莱殿,苑林区的中央大池设为太液池。随之宋代文人思想的百家争鸣加速了口传神话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文史神话则满满淡化,鬼怪文学盛行于世,也因此为宋代园林注入了新的活力,私家园林迅速发展,同时皇家园林中融入了道教的思想,最为典型的是宋徽宗时期,艮岳园林突出体现了道教的特征,并与文人艺术相融合。直至元明清,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在神仙思想的不断重述与发展中,继承和延续,昆明湖的一池三山景观依然存在于世。
    三、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神话重述
    “一池三山”虽然是皇家园林对于神话的完美解读,无论在正史还是在民间文学作品中,都对“一池三山”所包含的神话内蕴进行了重述和传承,这种现象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中,植根于神话母题的源头。
    《风俗通义》成书于东汉献帝年间,记载了汉代的风俗以及当时的鬼神崇拜,并对历代传闻进行考证,《风俗通义》云:“秦始皇欺于徐氏之属,求三山于海中,通甬道,隐形体,弦诗想蓬莱,而不免沙丘之祸。”[15]秦始皇将复道与甬道连接在一起,并且隐居其中,作诗期待能登上仙山,但依然驾崩于山丘,这是民间文学中关于秦始皇求仙行为最早的记载。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将神仙鬼怪、衣食住行、生物礼政等分类为二十部分,记载于著作《夜航船》中,其中包含了诸次多文化常识,同时也写了荒诞不经的神话及传说,也包括关于“一池三山”的神话描述。《夜航船•宫室》云:“隋炀帝筑西苑,周三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瀛洲、蓬莱诸山岛,高出水百余丈,有龙鳞筑萦回海内,缘筑十六苑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16]隋炀帝时期,“一池三山”的神话思想已经较为成熟,皇权思想与神仙思想锦瑟齐鸣,于是在仙山的神话中加入了龙的传说,龙的力量体现的就是自然中水的力量,龙最早的起源是民间祈雨的巫术,原始思维推动了水与龙之间关系的转换,所以仙山中有龙的神话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夜航船》云:“安期生,卖药海边,秦始皇东游,请与言,三日三夜,赐金璧数千万,出置阜乡亭而去,留玉鸟为报,遗书与始皇曰:‘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生以醉墨洒石上,皆成桃花。”[17]关于安期生为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的传说在正史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在《夜航船》中进行了加工并给予了结局的凄美色彩,醉墨洒石变为桃花营造了神话结局的悬念。
    《开辟演义》中关于蓬莱、瀛洲、方丈神山的神话描写取自于精卫公主与西王母的对话,其演绎更加生动也增加了其神话内涵。“东海中有五山:一名岱舆,二名员峤,三名方壶,四名方丈,五名瀛州,皆仙人所居。但岱舆、员峤、方壶、方丈奇景少,奇景多在蓬莱、瀛洲二处,去中国数十万里,所居皆金宫、玉殿、紫阁、瑶台,花木常如二三月;人但长生不死。”公主日:“请问蓬莱景致!”王母日:“蓬莱有久视山,山有金池,水、石、泥沙皆有金色,复生金茎花如蝶,人皆带之。故彼处人云:‘不带金茎花,不得到仙家。”公主曰:“请问瀛州景致!”王母曰:“瀛州有聚窟山,山生十样草,皆名还魂草。人既死后,取而服之即苏。一名震澶,十种中之最上者。又有玉膏山,出泉如酒,饮之返老还童。”[18]《开辟演绎》中的神话复述从汉朝时的道家神仙思想逐渐与佛家思想相融合,但其根古不变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主题。
    一池三山的园林形制从中国古代园林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历朝历代的更替依然活跃于皇家的园林思想之中,浓缩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变迁。其“不死”的主题恰恰契合了皇帝渴望永载天下的愿景,也因此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展现,并随着文化思想的日益丰富而愈加完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