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纺,按原料的不同,有麻纺、丝纺、毛纺等。我国中原一带,古代以麻纺最早。 根据近代各地乡间古老的续麻技术和出土实物,可以推测最原始的纺麻应当是:将处理过的纤维条的一端分成两绺,把要与它接续的纤维与其中一绺并合捻转,连成一根;然后将另一绺与这并合的一绺并列,先向原方向捻动,继而向反方向回捻,这样合成了麻线。这与草绳的搓捻差不多。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一些植物茎及捻成的线和一段草绳。据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搓合的。 文献中,反映这种最早纺麻活动的是“緂(tián)”,或作“剡”。《淮南子·人间》:“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剡麻索缕。”又《氾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高诱注:“緂,锐索功也。”或作“剡”,字异义同。“緂、剡”就是撚意。今犹称两指搓转物为“撚”,即“捻”。伯余是传说中的黄帝时臣,正属于新石器时代。文献与考古遗址实物吻合。 “緂”完全是最原始的双手操作。它的进一步发展是“辟”,这是使用纺坠捻合。《孟子·滕文公下》:“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赵岐注:“缉绩其麻曰辟,练其麻曰纑。”朱熹也注:“辟,绩也。即是纺麻。”“辟”为什么有纺麻的意思呢?因为辟声有旋义。《礼记·投壶》:主人般(盘)还曰辟。“般还”即“盘旋”。“璧”,圆的有孔玉。“辟雍”,四面临水的圆屋。“避”,“回也”(《说文》),回有转义。这些“辟”,都有旋曲义。用于治麻,是旋转麻纤维,并且是指纺坠的旋转。纺坠发源于麻纺,并专用于麻纺。用纺坠加捻比手搓捻要快而好,于是用“辟”来表示纺坠加旋而纺麻的特点,它反映了析麻、并麻的全过程。“辟”字用于治麻,正是以纺坠纺麻的标志。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