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王宏斌:略论同治中后期银价上涨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7-04 未知 王宏斌 参加讨论

    同治中期,中国货币流通领域里再次出现银价增昂的趋势,清朝各级政府的财政再次被不断上涨的银价所困扰。由于这次银价上涨经历的时间不长,上涨幅度不及1854年以前的水平,常常被人忽视。
    一  1866-1872年银价增昂情况
    银钱市价之比自乾隆中期开始增昂,到1854年达到高峰,全国平均每两白银可以兑换2600文制钱,个别省区甚至可以兑换3000文。此后。银价突然大幅度跌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各省普通下跌了1000文以上,有的省区只能兑换800文制钱[1]。或1100一1200文[2]。同治初年大体在1300一1400文上下波动。关于太平天国时期银价大幅度跌落的原因,笔者认为,既不是由于钱少,也不是对外贸易的“白银入超”导致的,更不是世界银价下落造成的,而是本期铜价上涨和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引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商品经济,从而导致银钱市价之比大幅度跌落[3]。   
    随着太平军、捻军以及其它各地农民斗争的失败,清廷重新恢复了对全国的统治,政治动乱的局面结束,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商品市场又日趋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银钱比价又出现了日渐上涨的势头。由于这一时期银价上涨经历的时间短暂,只有5年(1866-1871年),上涨的幅度也不及1854年以前的水平,很少引起史学工作者的重视。在所有出版的有关晚清银钱比价的论著中,几乎无人提及此事。大都把太平天国时期银价下跌与光绪时期银价渐落视为同一阶段,把两个不同时期的银价资料错误地混用在一起。由此可见,人们没有注意到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银价短暂增昂时期。例如。杨端六先生在他的《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中说:“从咸丰七年到宣统三年(1857-1911)的55年间是银钱比价下落时期。在此时期,比价由一千五六白文跌到一千一百文”。[4]石毓符先生在他的著作,也同样把两个不同时期的银价资料混为一谈,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与事实有相当大的距离[5]。   
    事实是“银贱钱贵”的局面,自同治五年就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时,各省督抚大臣纷纷上奏清廷,提出各种建议,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应付省府州县衙门因银价上涨带来的财政危机。同治七年三月,江苏巡抚丁日昌在《酌定上忙银价片》中说:“(同治)六年冬,银价已昂……本年银价大昂,每两须易钱一千七百文,办公愈形支绌。”[6]六月,.江西巡抚刘坤一上奏指出:“上年以来,银价渐长,州县照前收钱,易银解支,不敷渐巨”[7]九月,山东巡抚丁宝祯也报告说:“年来银价大贵,计制钱六千文仅易银三两六七钱(每两约合1622文)”[8]同年.,署湖广总督李瀚章在《两湖漕粮难征本色河运疏》中说:“以钱易银,连年银价日昂”[9];同治九年,河南亦出现了“银价增涨,州县以钱易银,征不敷解”的局面[10];同治十一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四川总督吴棠、湖南巡抚王文韶也联名向清廷报告“银价日昂”所带来的财政困难;接着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也向朝廷报告了当地银价上涨的情况。由此可见,同治中期的银价上涨,不是个别地区的偶然事件,而是全国性的趋势。从同治五年银价开始增昂,到同光之际银价重新下落为止,具体变化情况大致如下表[11]:
    表9.1   各省银钱比价一览表(1863-1874年)
                           单位:文/两
    

    年代
    

    银钱比价
    

    原始资料
    

    省区
    

    资料来源
    

    1863年
    

    1200
    

    捐纳职贡等,以钱一千二百文作银一两,交纳。
    

    湖南
    

    录副奏折,档号:03-9526-006.
    

    1863年
    

    1300
    

    今则情形迥异,价值悬殊,银价每两不过换钱千三百余文,米价虽各省不同,然大致相类。
    

    江苏
    

    曾国藩《奏报遵筹办京仓米石缘由事》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216-010.
    

    1864年
    

    1600
    

    同治三年为始,每银一两作钱一千六百文,地丁每两征银一两三钱者,改收钱二千四百文,漕米每石征银一两九钱者,改收钱三千文。
    

    江西
    

    刘秉璋:《遵查江西征收地丁漕疏》,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2,户政九,赋役下。
    

    1864年
    

    1400
    

    计银一两作钱一千四百文核算。
    

    安徽
    

    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报皖省改办抵征两年收解简明总数事》同治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3-0161-003.
    

    1865年
    

    1500
    

    奏定每银一两连公费等收钱二千文。(其中加收办公费五百文。)
    

    江苏
    

    录副奏折,档号:03-9538-008.
    

    1865年
    

    1500-1600
    

    今各省银价多在一千五六百文之则。
    

    全国
    

    《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562页。
    

    1866年
    

    1600
    

    甘肃捐输章程:奏定以钱一千六百文作银一两。
    

    甘肃
    

    陕甘总督杨岳斌《奏为甘省协饷不到钞本无资价值日减事》同治五年九月初四日,录副奏折,档号:03-9526-014.
    

    1867年
    

    1500-1600
    

    现今各直省银价每两值钱一千五六百文。(今所名京墩者,其重自八分至一钱而至,本以二文作一文之用,今天津谓京钱二百,实则制钱一百,犹其遗意也。)
    

    天津
    

    钟大焜:《拟请改铸轻钱议》,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9,户政31,钱币中。
    

    1867年
    

    1500-1600
    

    今各省银价多在一千五六百文之则。
    

    京师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1,钱币考3,第7711页。
    

    1867年
    

    1333
    

    银一两约合一千三百三十三文。
    

    广东
    

    《善善堂租薄》,《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1期。
    

    1868年
    

    1240-1250
    

    现在省城市价每库平纹银一两换钱一千二百四五十文不等,外府钱价约略相同。
    

    福建
    

    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360-066.
    

    1868年
    

    1700
    

    银价昂贵,每两易钱近一千七百文,始折收钱二千二百文。(办公费为五百文。)
    

    江苏
    

    录副奏折,档号:03-9538-008.
    

    1868年
    

    1621
    

    年来银价大贵,计制钱六千文仅易银三两六七钱。(每两合银1622文)
    

    山东
    

    山东巡抚丁宝桢《奏为筹议张秋以北运河挑浚仍恐无济事》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录副奏折,档号:03-4867-007.
    

    1868年
    

    1777
    

    银一两换制钱一千七百七十七文。
    

    江西
    

    据《江西通志稿》卷85,所载资料推算。
    

    1868年
    

    1700
    

    至七年,银价昂贵,每两银价近一千七百文,始折收钱二千二百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