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贵钱贱”从乾隆未年开始困扰清朝政府,到鸦片战争前夕成为危及清朝统治的严重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这个复杂的金融问题时,比较重视鸦片偷漏白银的外部因素,忽略了银价上涨的内部原因。所以很难真实地提示鸦片偷漏白银不太严重的乾嘉时期产生的“银贵钱贱”的奥秘,更无法说明从乾隆中期就开始的银价增昂的趋势。为此,本文试图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乾嘉时期银价增昂情况 清初沿袭明朝旧制,实行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定制每钱一千,直银一两”[1]。史实证明这个规定形同虚设,有清一代银钱比价是按照它们自身的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的。纵观清朝的银钱比价,可以发现,从顺治帝进入北京到乾隆三十年的100多年间,银钱比价是比较稳定的,大致在八百文左右进行波动[2]。例如,乾隆初年,“白金一两易钱七百五六十文”[3]。当时的统治者仍然为“钱贵”而烦恼,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提高钱价。乾隆三十年以后,银钱比价开始上涨,变动情况大致如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