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早是作者与陈乐民共同策划并主编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的第一部,初版于2000 年。《冷眼向洋》是对20 世纪的回顾,分美国、欧洲、俄罗斯、国际政治四部分,由四位作者撰写。2007 年四部分别单独出版,但仍标明属于《冷眼向洋》书系,美国部分经过较多的增补,命名为《20 世纪的美国》。 最初起意写这样一部书是得到汪道涵老先生的启发。1997 年作者与陈乐民访问上海时,意外地蒙汪老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的冯绍雷教授约见。老先生爱读书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以他的高龄和高位,涉猎那么广,令人敬佩。那次约见是因为他读到了陈乐民主编的《西方外交思想史》,因此想见见作者。 我们谈的话题很广,总的还是围绕世界大局的发展和走向。其间,汪老提到,20 世纪行将结束,发生了那么多重大事件和变故,真该好好总结一下。这只是一句感慨的话,并非是向我们提建议,要我们去做这件事。但是这也正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与汪老谈话后,这个题目逐渐在我们的思想中突显出来。我们三人各有所专——美国、欧洲、俄罗斯,在长期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宏观的、全局性的心得,这三大块确实对20 世纪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何不真的来总结一下呢? 此事的发起者是陈乐民,很快得到资、冯二人的同意。酝酿一段时期后,我们逐渐有了大致的想法。后来又有当时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的一位青年研究人员自愿加盟,撰写第四部关于国际政治的内容。最后就有了《冷眼向洋》。它完全没有作为什么“课题”“立项”之类,纯粹是作者自愿的结合。 这个题目很大,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我们只能就各自所熟悉的领域选择某个切入点,由果求因,希望能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中找出一些规律来,不求面面俱到,主要是探讨影响20 世纪整个世界局势的几股主要力量的消长及其根源,以及明显加快步伐的全球化大趋势及其种种悖论。尽量透过科技、经济、政策、制度等外层的硬壳,深入到历史、思想、文化的软核心。 由资中筠执笔的“总绪论”中提出的切入点是人类的两大基本诉求:发展与平等。它们形成了社会变迁、国家兴衰的两大动力。就一个国家、一种社会而言,所谓成功或失败主要不在于政权在谁手中,或是疆土的扩大或缩小,也不是单纯的数字的增长或减少,而是要看相对来说,哪个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这两大诉求,同时较好地解决或至少缓解二者的矛盾,取得相对平衡的进展,从而达到真正的兴旺发达,否则反是。事实上,对20 世纪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思潮在19 世纪中期已经形成,不过在20 世纪得到了最大规模的实施。可以说,整个20 世纪给各种思潮提供了登场表演的历史大舞台。这是贯穿于整个写作思路的主要脉络。 以上是关于最初起意撰写回顾20 世纪的著作的交代。提到汪老的启发,这是事实,不敢自专,并非据以自重。事实上,整个规划和写作过程中我们并未向汪老汇报或请教过,最后的成果也未必是汪老所设想的那种总结,这是必须说明的。 现在本书脱离《冷眼向洋》书系单独出版,因此原来的“总绪论”不再收入。 本书主要写20 世纪的美国如何达到繁荣富强,成为全球第一超级大国。对19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的情况略有涉及,但它们不是主题。自从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国门重新开放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关注最多的还是美国。有关美国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和著述林林总总,作者不可能尽读,因此不敢以哪些内容和观点属于“独家”自诩。不过,作者有自己的视角和关注点,至少在写本书时很少见于其他论述,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 重视20 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改革,并以较多篇幅介绍; 2. 提出衡量美国兴衰的标准及其缘由; 3. 提出美国对内行民主、对外行霸权可以并行不悖; 4. 解释为何兴起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始终不能成气候; 5. 对美国何去何从以及对世界祸福的影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本书初版于世纪之交,第二版问世于2007 年,增加了一章“9·11”之后的美国。如今又过了十年,第二版也已脱销多时,不断有读者来问。自己重读之下,似乎基本事实和论点尚未失效,最后的分析和不算预言的展望并未过时,敝帚自珍,感到还是值得重版,以飨新一代的读者。 本书定位为20 世纪的美国,21 世纪以来尚未成为历史之事,不是本书的主题。很多事还需要时间的淘洗,拉开一段距离观察才能看清,才具备深入探讨的条件(至少对本人是如此)。但对于过去十年美国发生的许多令世界瞩目之事又不能完全视而不见,所以最后加了一篇“后记”,代表作者迄今为止的认知。是为序。 资中筠 2017 年岁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