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铁凝:我所认识的伊蕾

http://www.newdu.com 2018-07-17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微 铁凝 参加讨论

    原标题《伊蕾和特卡乔夫兄弟》,选自铁凝散文集《我画苹果树》
    我和伊蕾认识很久了,大约在一九七七年,我们同赴河北省的一个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我们被分配在一个房间。那时我还在河北农村插队,刚写过两三篇小说,伊蕾在河北一家具有保密性质的兵工厂当工人,已经是河北诗坛引人注目的新星了。回忆当初,第一次见面的伊蕾给我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苗条的身材,烫过辫梢的两条过肩辫子,兔毛高领毛衣……这个组合系列在那个尚未开放的时代算得上是“先锋”了。开会之余,我们就在房间聊天。伊蕾长我几岁,她显得格外见多识广。她为我背诵海涅和普希金的诗,哼唱舒伯特的小夜曲,并告诉我她的爱的秘密。她是那么热情奔放、坦诚透亮,那么相信我这个与她初次谋面的人。她当然是满怀诗人的浪漫,却又不是那种不着边际的缥缈。她的浪漫是以可靠的朴素做底的;她的奔放也不是虚张出来的,你领受到更多的是诚恳。
    后来,在八十年代,她写出了著名的长诗《独身女人的卧室》。这首影响了当时一批女作家精神领地的长诗,我认为它至今仍旧是伊蕾无可争辩的最好的诗,也是她给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无可替代的最明澄的贡献。有时候我会读一读这首诗的某个段落,我被她内心的勇气所打动,被她那焦灼而又彻底的哲思,她那干净而又诙谐的嘲讽,她那豪迈而又柔软、成熟而又稚嫩的青春激情所打动。这就是伊蕾了,这是一个太纯粹的因此会永远不安的女人。
    多年之后伊蕾回到她出生的城市天津,当她作为《天津文学》的编辑认真向我约稿时,她的约稿信是短而富有诗意的,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像爱我自己一样地爱你……”她鼓动我把小说给她,我还是让她失望了。后来她去了俄罗斯,在莫斯科生活了几年又回到中国。这中间我们的联系一直不太多,我只是猜想,伊蕾出国最初的动机可能想赚些钱回来。以前听她说起过她幻想着拥有自己的一所大房子,她在房前种许多玫瑰,然后不受生活所累尽情写诗。几年之中她和朋友通过做工艺品生意赚了一些钱,她对我说那实在是太辛苦的赚钱——而且正遇卢布贬值,她又无法将手中的卢布及时兑成美元。我见过一些她在莫斯科的照片,很多是她在房东家拍的。有一张是莫斯科的严冬她站在房东门口,她身穿羽绒服,肩挎“双肩背包”,头戴花色艳丽的大围巾正准备出门去“办货”。她的脸红扑扑的,真是飒爽英姿,和她另外一些略显凄然和惆怅的表情判若两人。我就在这张照片里看见了伊蕾骨子里的倔强和执拗,还有她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那么,伊蕾就要过上住在大房子里,种着玫瑰花尽情写诗的理想日子了。可是她忽然把赚来的钱都买了俄罗斯油画。对油画并不内行的这位诗人在莫斯科一些朋友的陪同下,几年之内乘火车、汽车——也许还有船,前往列宾住过、列维坦画过的红松林里的优美的“画家村”一趟趟地拜访画家、“联络感情”。为了买画,和那些大牌画家做着讨价还价。一定是她的诚恳打动了他们,她的纯正的诗人气质是容易和人沟通的。
    二〇〇〇年夏天我在莫斯科时,见到好几位伊蕾的朋友,比方俄罗斯爱乐乐团团长左贞观先生,俄罗斯美术家协会第一书记、画家萨罗明先生……他们告诉我,他们很喜欢伊蕾,喜欢她待人的友善和天真。所以她的运气真不错,几年当中她买到了像特卡乔夫兄弟这样的俄罗斯顶级画家的画作,并和这两个老头结下很深的友谊。当钱不够时她就向国内的家人去借,弟弟妹妹的钱她都借过。不能简单地把伊蕾这举动解释成自幼对俄罗斯艺术的热爱,比方说我也是热爱俄罗斯艺术的,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买他们的画。我不能不想,这个伊蕾,到底她还是个诗人,她的理智绝对服从着她的灵魂,甚至灵魂里凸现的一朵火花,然后就是不顾一切了。于是也才有了以后的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美术馆——位于中国天津的卡秋莎美术馆。
    今年(二〇〇二年)五月伊蕾打来电话,告诉我,由她亲自设计并监工的卡秋莎美术馆已经开馆了,很希望我能去天津看看。我为此专门去了天津,在南开区一条新建的文化街上,伊蕾站在她那小小的美术馆门前迎着我。这是朋友慷慨借她的一套临街住房,她布置了两层展厅,约有二百平方米的面积。做旧的木地板,故意粗笨的仿橡木楼梯,厚重的窗幔,枝形吊灯,茶炊和织锦缎卧榻……一切都透着女馆长伊蕾所造就的俄罗斯氛围。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属于她的宝贵财富——一些当代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原作,包括特卡乔夫兄弟、梅尔尼科夫、法明、科尔日夫等人的作品。
    这张《打草时节》的草图赫然悬挂在卡秋莎美术馆二楼展厅一个惹眼的位置,和后来画成的成品相比,它更多一些自然的激情和生命的真实状态,劳动着的人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时那种无顾忌的奔放,被兄弟两人表现得自由而又充满诗情。成品之后的《打草时节》构图也许更严谨,人物的细部刻画也许更到位,但在整体上却失掉了草图里洋溢着的画家有感而发的才情——它变得像一篇“命题作文”了。画中人物被“摆”的痕迹也十分突出,几个劳动妇女好像知道自己被画,都有些“作态”。这就是有时候成品代替不了草图的一个最好说明。为什么观众和收藏者不愿漏过名家的草图呢?在草图上,我们往往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画家最率真的感情和最无功利之心的自由笔触。
    特卡乔夫兄弟是严格继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传统的一代画家,由于获得过国家奖金,他们去过意大利和法国写生。他们在颜色上谨慎地受到过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但他们的可贵在于他们那纯朴而真挚的俄罗斯情感,对土地、母亲、劳动和家乡饱满的爱。苏维埃时期他们的某些作品受到过指责,他们塑造的一些母亲形象被认为过于沉重,缺乏昂扬的笑脸。我想兄弟二人还是有着自己的主意,他们尊重内心的感受,他们基本上做到了艺术上的诚实。很多人好奇他们如何共同作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原因也就在此吧,他们沟通和相融的能力,加上他们的不同,一定使他们能够互相激发或互相“打倒”,再从中获得双倍于常人的力量,尽管最终他们没有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形式。
    以当今世界艺坛对艺术家的定位,俄罗斯绘画并没有很高的地位,我在有些文字里也试着表述了造成这些的并不都是偏见的原因,俄罗斯绘画绝不像俄罗斯文学对世界文坛那般重要。中国画家包括中国作家喜欢他们或许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缘由。我没有和伊蕾探讨过她对俄罗斯以外的画家的看法。也许这对今天的卡秋莎美术馆不是最重要的,伊蕾靠了自己的浪漫激情和孤注一掷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她童年的一个梦想,实现了她亲近俄罗斯艺术的愿望,这就是一个最确凿的事实。这世上的人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童年梦想的毕竟还是少数吧,伊蕾你说呢?
    伊蕾说:“我要把俄罗斯油画的展览和收藏进行到底,让我的亲人、好友,让每一个陌生的爱好者分享。我想常年举办俄罗斯画家展览,让更多的俄罗斯画家来到天津,让天津成为他们知道和想来的地方。”
    当夜晚来临卡秋莎美术馆闭馆之后,伊蕾和我在馆内的小客厅喝着红茶聊天。她很疲惫,却两眼放光,使我又一次想起她在莫斯科房东家门口那张出发前的照片。这时就听见她说,她已经开始学习画油画了,看画看得她不过瘾了,她要亲自画,并且还动员家里的亲人学油画。因为是朋友,所以我几乎要用最民间的一个形容来说伊蕾了,她简直是“想起一出是一出啊”。油画是那么好学的吗?那得有科班出身的基本功啊。我说出了我的怀疑,伊蕾说:“所以我才要学啊。”我不得不再次感叹:这就是伊蕾了,这个看上去有些疲惫的瘦弱的诗人、艺术品收藏家,你坐在她的奋斗许久好不容易刚开张的画廊里,你实在不知道她又会有些什么新想法。唯一使你不怀疑的是,这个人她会不听劝告地去实践她的新梦想。住在自己的大房子里种着玫瑰花写诗,在今天的伊蕾看来,可能已经是一个太小的、太微不足道的愿望了。
    我们从卡秋莎美术馆里出来已经很晚,我独自站在门外,看伊蕾在门里逐一关灯并认真操作墙上的报警器,格外想起她在今后诸多的不容易。我祝福伊蕾,并愿意相信,幸福和活力就在这诸多的不容易里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