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伟编撰 明万历抗倭(日本,下同)援朝战争发生在明朝万历二十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2年---1593年)和明朝万历二十五年——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7年—1598年)。史称“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和“丁酉抗倭援朝战争”。明抗倭援朝战争的背景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急欲向外扩大领土,虎視朝、中,而明朝已疲于兵革、国库虚耗,李氏朝鲜则和平已久、“人不知兵”,又困于党争,但明廷出于对李氏朝鲜的深悯厚怜,加之虑唇亡齿寒,不惜耸动国力,两次出兵援朝,两次援朝战事都是在朝鲜半岛及朝鲜南海海域进行的陆海兼有之战。战争的一方是明朝和李氏朝鲜联军,其为援助友邻和保卫朝鲜而战,另一方是侵朝日军,其为占领朝鲜进而侵略中国而战,前一次明军在朝军的配合下陆战大胜,基本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朝鲜领土,而朝鲜水师则先胜后败(先胜后败的主要原因是朝鲜王廷换将所致),后一次明军在朝军的配合下陆战虽经历曲折(经历曲折的主要原因是明廷错用了主帅杨鎬)、但最终取得胜利,明、朝水师联军则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海战大胜,明将李如松、陈璘、麻贵等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在战争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日军从此退出朝鲜,朝鲜恢复了领土主权完整,李氏朝鲜和大明王朝由此结下深厚情谊,李氏朝廷后继者为感谢明朝廷,在明亡半个多世纪后,专门修了“大报坛”隆重祭奠明朝先皇,这种情谊是非常可贵的,其影响也是绵长的。明朝和李氏朝鲜这两次对日本的联手军事反击可以看作是上承九百多年前(从明抗倭援朝战争时上溯)唐朝和新罗联军大败倭军,下接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明朝水军将领陈璘、邓子龙和李氏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朝鲜南海海面大破日本海军是上承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朝名将刘仁轨和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大破倭国水军(参见已发表于爱思想网的拙著《围绕朝鲜半岛的中日首次交锋:唐名将刘仁轨在白江口大破倭国水军》),下接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等和日本海军在黄海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之战,从中日两国说,这是两国之间围绕朝鲜半岛的第二次军事角逐(加上忽必烈的元朝进攻日本列岛,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三次军事对抗),也是两国之间进行的第二次大海战,从东北亚地区说,这是继唐朝之后该地区的又一次涉及多国军事参与的国际性战役。 先是唐高宗时唐军和新罗联军破灭百济,又破灭高句丽,唐廷收复辽东故地,在高句丽都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管理原高句丽之地,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朝鲜半岛西南设立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护府,后合并为熊津都护府(今公州)。新罗在唐朝的支持下占据了原百济之地,成为唐朝附属国。后来因辽东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加之亡国后高句丽遗民的不断起义,唐朝的势力逐渐退出朝鲜半岛。唐又在东北地区设立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进行管辖,辽东为唐朝的藩属渤海政权所据。到唐末及五代之初,朝鲜半岛又短暂出现后高句丽、后百济和新罗并争的局面。后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后高句丽大族及军人王建被下属拥立为王,迁都至家乡即今开城,改国号为“高丽”。 此即王氏高丽王朝之始。之后王氏高丽灭新罗和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后契丹崛起,灭渤海政权,据有辽东,兼并漠南北,建立辽朝,并在辽东以北今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广置官守。契丹辽朝又于北宋太宗淳化四年、辽圣宗统和十一年(公元993年)击败王氏高丽军,王氏高丽遂断绝和北宋的关系,称臣于辽朝。后黑水靺鞨之后女真族兴起于东北北方,建立金国,攻灭辽朝,据有东北全境,又攻灭北宋,占据中原之地,成为和南宋对峙的北方王朝,时西夏和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为之属国。之后蒙古兴起,灭亡西夏,攻灭金朝和南宋,统一全国。蒙古军又打败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高丽王投降,元廷将高丽置于直接控制之下,国王的废立及一切内政,都受到元朝干涉,高丽王都要娶元朝公主,高丽成为元朝的内属国,后又被改为元朝的征东行省(也叫征日本行省)。但元朝时宋代儒学传入朝鲜,对其影响颇大。直到元朝末年,高丽恭愍王才重新掌握政权。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以管理辽东全境。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明朝辽东。李氏是高丽世代将家,积军功和势力已久,于是李成桂乘机发动政变,攫取大权。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李成桂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据史载李成桂为争取明朝的支持,他提供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中国古名,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定都汉阳(即后来的汉城、今韩国首尔,下同),史称朝鲜王朝,又称李氏朝鲜。李氏朝鲜为明朝藩属国,以小事大,对明朝执礼甚恭。李氏朝鲜开国之初,兵力颇为强盛。传历几代,期间颇注重文儒,而武备逐渐废弛,国“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加上党争不断,内耗严重,所以在明朝万历年间遭到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入侵时,朝鲜军连败。从日本方面看,先是唐高宗时期的日本在“飞鸟时代”通过大化革新,加强了天皇的统治权。之后因“壬申之乱”(天智天皇驾崩,其子大友皇子即位,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由此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引起迁都奈良(平城京),又经过七十多年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是为“奈良时代”。之后又两次迁都,到唐德宗贞元十年、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京都),期间日本皇廷通过整顿内政,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重新加强律令制,遂迎来“平安时代”( 即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延续近四百年)。时日本疆域大为扩展,遂在东北边置征夷大将军 ,源氏、平氏世守其地,是为封地。之后一方面因日本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滋生了利益集团,他们豢养武士,再通过武力兼并庄园,壮大实力,遂形成财雄势厚的武人集团,源氏、平氏成为武人集团之雄;另一方面从中国宋朝以来,历届日本天皇都喜传位于子弟,自为太上皇,又仍要掌握权力,造成或数位太上皇并存,或某一太上皇长久握权,遂屡起纷争,又总是借源、平二氏的武力平息,久而久之,源、平二氏的权力便驾乎天皇之上。后来平氏为源氏源赖朝所灭。源赖朝又遍置“武职”于诸州,以守护“封土”( 包括武人集团兼并的土地),源赖朝以征夷大将军总其权,在他所居的镰仓设征夷大将军幕府,即“镰仓幕府”。时为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本天皇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镰仓幕府”始期另有1180年、1183年、1192年之说)。于是开启了日本以武家政权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幕府时代”。源氏的“镰仓幕府”延续近一百五十年(期间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征日未果),为后醍醐天皇所灭(一说为源赖朝家臣北条氏后裔所灭,北条氏后裔又为其家臣足利尊氏和后醍醐天皇合力所灭)。后醍醐天皇灭源氏“镰仓幕府”后,进行了第一次“王政复古”(第二次“王政复古”为近代的明治天皇时),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但不久后醍醐天皇又被另一继起的武人豪族足利尊氏逼迫退位,足利尊氏立新天皇即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足利尊氏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而退位后的后醍醐天皇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足利幕府”( 亦称“室町幕府”)。至此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南北朝为足利尊氏之后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一。足利氏传到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足利幕府”权威日下,大名、守护官、家臣、国人 ,“陪臣的陪臣”相继篡夺政权,导致全国分裂,直至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于明万历元年、日本天皇天正元年(公元1573年)被新豪族、武家强人织田信长放逐,“足利幕府”便灭亡。从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爆发 “应仁之乱”到“足利幕府”灭亡,是为日本的“战国时代”。“ 足利幕府”从“南北朝时代”到“战国时代”末,前后延续近二百四十年。“足利幕府”灭亡后,织田信长遂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并积极拓展统治版图,消灭其他武人集团。但后来织田信长及其子又被部将明智光秀所灭。接着织田信长的家臣、辅功显赫的羽柴秀吉灭掉明智光秀,羽柴秀吉以其杰出的才干和威信成为织田家族的掌门人,又平定了织田家族内的反对势力,并建造被时人誉为“战国无双的城” 大阪城。明万历十二年、日本天皇天正十二年(公元1584年),羽柴秀吉和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的东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开战,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羽柴秀吉凭借外交手腕竟降伏了织田信雄,迫使德川家康退兵,还送去人质,羽柴军与德川军达成不战和议。于是羽柴秀吉成为继源氏的“镰仓幕府”、 足利氏的“足利幕府”及 织田信长之后的新的更为强有力的军政首领。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日本天皇徒具名义而已。是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大坂城为根据地,开始进行统一全日本的军事征伐。羽柴秀吉“其用法严,军行有进无退,违者虽子婿必诛,以故所向无敌。”羽柴军锋所指战无不胜,经四次大的征伐后,日本大致上统一。时为明万历十八年、日本天皇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先是羽柴秀吉希望成为新的征夷大将军,但在公卿的劝阻下转而向天皇要求并被赐予关白(相当于丞相)的封号,天皇又赐姓氏“丰臣”,于是羽柴秀吉变成丰臣秀吉,从此以“丰臣秀吉”名世。统一全国后的丰臣秀吉,便把眼光对准国外,意欲先进占朝鲜,再图中国。另一方面,丰臣秀吉深感日本的乱源不止,也想通过军事拓殖将涉乱人等送往国外。丰臣秀吉先致书朝鲜王廷,请朝鲜人做向导引日军伐明,朝鲜王廷不应。于是丰臣秀吉于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五十二年、日本天皇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派兵十六万(一说二十万)入侵朝鲜。是为丰臣秀吉第一次入侵朝鲜。而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 “足利幕府”执掌权力),就有大批倭寇横行于中国沿海(其中有原本不法偷渡的日本海盗,也有中国官贵势家和日本商人做买卖,因欠钱不还,使日商被迫流落海外变成海盗的)。明初沿海各地都设有卫所,备有战船,因承平日久, “卫虚船敝”,无法再用。于是倭寇纵横千里无敌,后赖戚继光、俞大酋编练新军才得征平。丰臣秀吉第一次入侵朝鲜,兵员以西日本诸大名为主。日军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十六万,海军九千,战舰七百余艘,于是年四月渡过朝鲜对马海峡,在釜山、庆州一带登陆。日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首先直逼朝鲜都城汉阳(也叫朝鲜王京,下同),朝鲜军仓促应战,大败,日军攻下汉阳,然后向北,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开城、平壤都被攻下,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进到鸭绿江南岸(是年即公元1592年为农历壬辰年,史称“壬辰倭乱”)。朝鲜王(宣祖)先从都城奔开城,又逃到平壤,再逃到义州,向明廷告急求救。丰臣秀吉提出要明廷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明属国。时大明朝廷一片哗然,廷辩汹汹。从嘉靖皇帝以来,明朝东北击蒙古,东南却倭寇,西南征云南、平缅甸,时明军还正和宁夏叛乱的鞑靼蒙古部作战,连连用兵,国库空虚,军民疲累,不堪负担,因此万历皇帝对出兵援朝非常踌躇。但朝鲜王一再派人告急求救,其情可哀(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汉文《壬辰录》细腻描绘了朝鲜两次遣使至明朝请求援兵的具体情节:第一次,朝鲜使者“晨夜倍道,驶入皇城,昼夜痛哭,恳乞援兵”,“皇帝【指万历皇帝明神宗】特怜情势”;第二次,朝鲜使者“待命于玉华关,御赐饮食,就极丰美,不敢下箸,昼夜痛哭,继之以血,以手掘地,手亦胼胝。华人观者,莫不感动”) ,万历皇帝甚为感动;而明朝若不出兵,朝鲜必亡,气焰熏天的倭日必进而威胁大明,所以主战派的意见最终被万历皇帝接受, 决定兵援朝鲜。明廷先于是年七月派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辽东铁骑三千人往援,攻平壤中伏,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仅以身免。在朝鲜的第二次请求下,明廷再派李如松等率军援朝。李如松,明朝辽东名将李成梁长子,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如松为人长面蚕眉,络腮长须,善于用兵,果决骁勇,颇能奇计,智勇存乃父之风,明史评其“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如松年少时随父李成梁从军,徐渭曾教授其兵法。后由武进士承父荫,被授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再因战功调署都督佥事,任神机营右副将。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升任山西总兵官。就在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当年(即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见上),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等城,“全陕震动”,明廷派去平叛的几支军队都打了败仗。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剿。是年七月,先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包围。李如松下令决黄河水淹城,宁夏城防崩塌,明军一举攻入城内,哱拜投降,宁夏叛乱全部平息。此系“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年侵朝的日本陆军一路势如破竹,但配合陆军进攻的日本舰队却遭到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师奋起抗击,屡屡被挫。朝鲜水师牢牢地控制着制海权。李舜臣,字汝谐,号德水,朝鲜 汉阳干川洞人。舜臣为人眉目清秀,长髯儒雅,少小不修行节,好武喜兵,长大文韬武略,水战超群,且忠勇非常。李氏曾是朝鲜一代名门望族,但李舜臣出生时,家道中落。李舜臣的父亲李贞,由于出身于牵连士祸(李氏朝廷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的家庭,终身无法取得功名。因生活清贫困苦,李舜臣幼年时其家迁居到忠清道的牙山。舜臣少时喜舞刀弄枪,常带弹弓在乡里游荡, “长老皆惮之,不敢遇其门”。他常与童伴模仿行军布阵,十一岁进入私塾读书,小有成就。但一有空便骑马狩猎,耍拳弄棒,二十二岁时佩剑习武,精通了各种兵器,对中国的《孙子》、《吴子》等兵家经典无涉猎。后以武举登科,曾任全罗道井邑县监等职。李舜臣四十七岁时经宰相柳成龙举荐,被破格擢升为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任职后对所属水军的战斗编队、图敌战术进行了改革;并改造船舰武器,重点对“龟船”进行了改造。经改进的“龟船”长十余丈,宽一丈余,船身及上面的“龟壳”用硬木制作,包上铁板加以强固,铁板上装有密集铁钉使敌在接战时难以攀登。船头设大龙头焚硫磺喷烟雾,以利隐蔽自己迷惑敌人,船身周遭凿有很多枪炮眼,便于士兵在船内向敌发射火力,船两侧各有十面船桨,战斗时可一齐划动,航行飞快,进退自如。加大后的船体可多存淡水、粮食,适合长时间、远距离航行。此谓“铁甲龟船”。改造后的“铁甲龟船”即投入成批生产,李舜臣并加紧操练水师,做好反日侵略的准备。此次侵朝的日海军兵勇九千,战舰七百余艘,可谓势大。是年五月上旬,李舜臣率水师与日本海军在玉浦洋面接战。时日海军并不把朝鲜水师放在眼里,泊在玉浦港的日本战船大部分水兵竟登岸到村庄抢劫,乘此机会,李舜臣率八十五艘舰船隐蔽疾驶,直扑玉浦港,当即击沉、烧毁日舰二十六艘,击毙日军千余人,当晚又击沉击毁敌舰十八艘,朝鲜水师仅一人负伤。是年五月二十九日,李舜臣率领备有“铁甲龟船”的二十三艘战舰,与元均指挥的水师会合,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诱敌出港,再但败日本舰队,参战日舰或被击沉或被缴获。是年六月二日、六月五日,李舜臣等又分别烧毁日舰二十一艘、二十六艘。是年七月,李舜臣等率朝鲜水师在闲山岛海战中又击毁日舰近百艘,重创日本海军。是年九月,朝鲜王廷任李舜臣为忠清、全罗、庆尚三道水军统制使。是年十月,李舜臣等又在釜山海战中击沉日海军将领九鬼嘉隆率领的敌船百余艘,而后日海军不敢再战。日本海军深忌李舜臣,于是施反间计中伤他,李舜臣因此被革职下狱(据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汉文《壬辰录》述:李舜臣被革职下狱,其兄尧臣、禹臣皆死。其母闻舜臣受刑,叹曰:“吾家教子以忠孝,而长仲儿先逝,惟汝舜臣许身报国!”其子告知胥吏潜谓“若有三十两银子,则可图放释也”,舜臣听后大责曰:“大丈夫死则死,岂可求活于小吏乎!”)。此后日海军与元钧指挥的朝鲜水师再战,朝鲜水师基本覆灭,闲山岛大本营也被敌人占领。朝鲜水师被歼,半岛陆境连陷,全国危在旦夕。是年十二月,明廷以宋应昌为东征经略,任命刚平定宁夏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援朝征日。李如松之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领明军誓师东渡。明万历二十一年、朝鲜宣祖五十三年、日本天皇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朝联军对平壤发起攻击,明军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守城日军被炸死甚多,小西行长的将旗也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炮火轰击之后,攻城明、朝联军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数百架云梯架上城头,明军士卒蚁附攀登,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日军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使攻城明、朝军伤亡累迭。临近午时,明军经苦战后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平壤城内日守军闻讯乱作一团。李如松下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军令一下,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时李如松在前线督战, “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其弟李如柏头盔中弹,毫无惧色。正午时刻,一万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日军旗,插上明军大旗。一门失守,六门皆惊,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在普通门督战的日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日军残部约九千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通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使给小西行长送信,信中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当日天黑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先头骑兵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争先恐后过江,一时江面上布满人群。其时早已隐蔽附近的明军突然开炮,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裂口,加上日军马踏人踩,裂口越多越大,于是成群的日军掉进刺骨的江水中。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又遭到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杀戮。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人马,率轻骑队一路狂奔,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逃回黄海道。此即著名的“平壤之战”。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战”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仅存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此战 “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平壤之战”使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弃城南逃,全线后撤四百余里。李如松率军入朝仅一月余,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兵锋向南直指朝鲜王京汉阳。是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先头部队约三千骑兵在汉阳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发生遭遇战,明军获胜,斩首若干。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告知汉阳日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三万六千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在汉阳以北十五公里处小山丘上的驿馆碧蹄馆附近将这支明军包围,意欲全歼。该明军是由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辽东铁骑、装备了三眼神铳(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枪打完后换个握法,竖起来使就是个铁榔头,此系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的明军精锐中的精锐。日军团团发起进攻,被包围的三千辽东铁骑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杀伤敌军甚重,自身伤亡亦多,因寡不敌众而难支,危急时刻,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数千骑兵赶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误以为是明军主力来到,遂急忙撤回王京。此为闻名世界的“碧蹄馆血战”。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此战日军阵亡“武将”包括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安东常久、久野重胜、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等十五员之多。“碧蹄馆血战”后,日军龟缩不敢出战,而明军因兵力有限,也无法展开进一步攻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带陷于对峙局面。到是年四月,李如松侦得情报:本为朝鲜国仓的龙山大仓,积贮了数十年的粮食。汉阳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日军的军粮库,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于是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七百勇士深夜袭击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竟被烧的干干净净。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先是明参将刘綎(刘綎字省吾,江西南昌人,别号“刘大刀”,万历年间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征边多有功劳,后死于征后金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请求朝廷让他率领五千名四川兵前往援朝,万历皇帝让其以副总兵身份出征。当刘綎到达朝鲜时,日军已与明朝、朝鲜达成停战协议。是年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京城汉阳。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率明东征军和朝鲜军开进京城。刘綎和祖承训等人进兵屯驻大丘、忠州,用全罗水军在釜山海口布防,五月十五日收复庆州。朝鲜局势基本平定。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外,其余朝鲜失地全部收复。之后明廷、朝鲜王廷和日本达成和议(另说战后朝、日双方 议和,因日本提出苛刻的领土要求,和议最终破裂)。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是年七月底回国。当年明廷论功,加李如松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升任辽东总兵官。此即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也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明万历二十五年、日本天皇庆长二年(公元1597年),明廷派沈惟敬渡海抚日,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与日议和,丰臣秀吉不受,反而于是年发兵十四万、战舰数百艘再犯朝鲜(是年即1597年是农历丁酉年,史称“丁酉再乱”),以沈惟敬为向导。朝鲜王廷第三次派使者向明廷求救(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汉文《壬辰录》是这样描绘朝鲜使者第三次至明朝请求援兵的情节:“丁酉再乱”,朝鲜又遣使臣哭奏曰:“当初遭不意之患,宗庙社稷几为丘墟,伏蒙皇帝洪恩沛德,一扫劲贼,再造藩邦,八路臣民,庶几复见天日。”),万历皇帝“矜其情势”,以右佥都御史杨鎬为征东经略,邢玠以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发兵再援朝鲜(杨鎬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谷熟镇】人,万历年间进士,早年任知县,为人好大言,无实略,此次率军援朝掩败为胜,后又经略辽东,统二十四万明军征后金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率五万后金军将其击败,取得萨尔浒大捷,后明廷将杨鎬逮捕处死;邢玠字搢伯,亦字昆田,山东青州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密云知县,累官至南京兵部侍郎,曾处置南方土司叛乱得宜,升任兵部尚书)。明廷先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不久又加封为提督,命他先赶赴朝鲜(麻贵是大同右卫【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回族,大同参将麻禄之子,为人骁勇果猛,历任大同总兵、宁夏总兵,随李如松平定宁夏哱拜蒙古叛乱,立有显功)。麻贵快马赶到朝鲜王京汉阳。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两军在釜山登陆后,分东西两路并进,连占南原、全州、庆尚、全罗、忠清,势逼王京。邢玠到朝鲜后, 先将有通日嫌疑的沈惟敬擒获下狱,使敌方失去耳目。然后集诸军登坛誓师:“必破倭,有死无二”。统军进击。麻贵派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王廷也命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击敌。解生等屡次挫敌,颇有斩获,参将彭友德也在青山击破敌人,陈璘等前后夹击,朝鲜将军李元翼等也立有战功。是谓稷山、青山之捷。日军将领小西行长退守井邑, 加藤清正还兵庆州。时朝鲜兵乱之余千里萧条,日军无可掠获,便在全罗积存军粮,欲长期驻留。朝鲜王廷又迫于危急形势和朝野舆论压力,重新起用李舜臣为三道水师统制使。但同时朝鲜王廷认为水师已垮,难以御敌,令李舜臣率部登陆作战。但复出的李舜臣认为水师绝不可废,便以残存的十二艘战船和一百二十名水兵为基础,补充了一部分兵员,选择新的水师基地进行训练。后李舜臣将重建的水师主动撤到地势险要的珍岛碧波亭隐蔽起来。此海域有一条狭窄通道,即鸣梁海峡,每天海潮涨落四次。李舜臣预先派人在鸣梁海峡东西两个出口暗设铁索和木桩。是年十月二十六日,日军以三百三十艘战舰和二万多兵力向朝鲜水师发起进攻,李舜臣派出战船将大批敌舰引入鸣梁海峡。不久潮水退落,敌舰被暗设的铁索、木桩所阻,无法驶出。李舜臣随即派水师反攻,以十二艘战船击沉敌船三十余艘,歼敌一千余人(一说四千余人)。这就是朝鲜史上著名的“鸣梁大捷”。明经略杨镐等于是年九月才到朝鲜王京。是年十二月,杨镐召集邢玠、麻贵讨论进兵方略,决定兵分三协:副将高策率领中军,李如梅领左边,李芳春、解生领右边,合攻退守蔚山的日倭军。杨鎬和麻贵率左右二协专攻加藤清正;高策驻守宜宁,向东援助两协,向西扼制小西行长。各军进到庆州,敌寇全都退守蔚山,李如梅引诱日军深入并将他们击败。加藤清正退保岛山,筑三砦自守。游击茅国器、陈寅等率敢死队拔取敌砦,斩首六百五十级,明、朝联军于是进围岛山城。日军闭城不出,坚守等待援兵。明、朝联军从四面包围,岛山城用石筑成,很坚固,将士仰攻死亡很大。又时际严冬,风雪裂人肌肤,不利攻城。明军围攻十天不下,日军假称求降,却突然袭击并击败解生部。明万历二十六年、日本天皇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正月二日,小西行长前来增援,击败拦截明军,在江上树立旗帜,杨镐非常害怕,抢先逃走,各部跟着逃跑,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日军追击,明军战死的人不计其数。亏得副将吴惟忠、游击茅国器断后反击,日军才退回去,但明军的辎重大多丢失。杨镐带着麻贵跑到庆州,因害怕日军进袭,把全部兵力撤回朝鲜王京,杨镐竟向明廷告捷。不久失败的真情传到朝中,万历皇帝罢免杨镐。岛山失利后,邢玠大量招募水兵。时刘綎等明援军又到。邢玠“摽剑登坛”,大会诸将,将明军分为三部:中军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綎,命陈璘专门提督水军。麻贵居东,挡加藤清正,多次战斗有功。小西行长据守顺天,深挖沟壕,加固防守栅栏。刘綎欲诱捉小西行长,派使和他约期会见。到了约期,刘綎的部下泄露了这一计谋,小西行长赴约闻知,大惊逃走。刘綎督战攻破小西行长兵营,各将分路出击,将敌军赶入大城中。是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嘱撤军。日军听到丰臣秀吉死讯欲退逃,而明军更加努力进攻。刘綎在半夜乘机攻取粟林、曳桥,取得很大战果。加藤清正逃跑,麻贵于是进入岛山、西浦各路。明水军提督陈璘率士兵一万三千多,战舰数百艘,分布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韶州翁源县(今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人。曾于嘉靖末年屡平广东匪乱,前后于边境平乱多立功劳。《明史》评其曰:“璘有谋略,善将兵,然所至贪黩” 。日石曼子(岛津义弘)带领海军来援,半道上被陈璘的水军在海上击败。小西行长于是放弃顺天,乘小船逃走。日军全数动摇,急欲渡海逃回日本。是年十一月,敌调集战船五百艘,掩护日军逃离。陈璘率明水师和李舜臣水师在朝鲜南海露梁一带海面上迎击日军。时跟从陈璘来朝鲜的明朝老将邓子龙亦随军行动。邓子龙,江西丰城(今江西丰城新庄镇邓家村)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为人忠勇,文武双全。邓子龙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曾平定金道侣起义和五开卫兵变,于攀枝花痛击缅甸军队,升任副总兵,后因事被夺职,复起用。是年七十余。战斗中,邓子龙领二百多人乘舰向日军冲锋,欲夺得首功,杀敌众多,酣战中,别船将火器误投到邓子龙的船中,因船起火,日军趁机反扑,邓子龙力战而亡,前来救援的李舜臣也殉难(一说李舜臣在追击逃敌时中弹牺牲)。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日军。陈璘率水师西进,毁石曼子所率日船数百艘,斩溺日兵万余人,日水军大败,生擒日将平正成、平正秀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大败日军。是为著名的“露梁海战”。接着陈璘又率军进击逃入乙山固守的日军并消灭之。先是是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时为辽东总兵的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万历皇帝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他立祠,并以其弟李如梅代辽东总兵。明万历二十七年 (公元1599年)春,邢玠率明朝援军凯旋回国,朝鲜父老拥途相送。时朝鲜廷臣卢稷题送明朝援军胜还诗曰:“秉钱青丘春凯旋, 龙旌西拂鸭江烟。提封依旧三千里, 社稷重新二百年。遗泽在人缄骨髓, 典刑留画俨神仙。拥途无计攀星驾, 父老怀恩凗迸泉。鱼符龙节总东师, 秉羽威风慑海夷。星陨赤芒沉绝塞, 关浮紫气压归旗。功高上国山河裂, 名动藩邦草木知。听取讴谣声载路, 金戈包虎凯还时” (据说邢玠在釜山有祠绘像,他当年用过的盔甲和朝鲜折扇以及上述赠诗原件等,分别存放在山东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朝鲜半岛还建“陈璘别庙”纪念陈璘援朝功绩) 。朝鲜王廷先追封李舜臣为一级宣力功臣,后又赠谥“忠武”。朝鲜半岛民众以此称李舜臣为“忠武公”。在明朝灭亡六十周年之际即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四年,时朝鲜肃宗李焞为报答壬辰、丁酉倭乱时派大军援助朝鲜的万历皇帝的“再造之恩”,下旨在朝鲜都城汉阳昌德宫的后苑修建“大报坛”进行祭祀。朝鲜英祖时“大报坛”的祭祀对象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大报坛”祭祀每年进行一次,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几乎都亲自参与,是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表达了朝鲜对明朝深切的感恩与思念。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韩国沦为日本保护国后,“大报坛”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停止了“大报坛”祭祀,此处逐渐沦为废墟。为感谢明朝,李氏朝鲜王廷始终没用清朝年号。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1、百度百科词条:《李如松》、《丰臣秀吉》、《李舜臣》、《麻贵》、《陈璘》、《刘綎》、《邓子龙》、《杨鎬》、《邢玠》、《朝鲜》、《日本》、《刘仁轨》; 2、《吕著中国通史》,359—361页,吕思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3、《中国简史》,287—288页,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 4、百度搜索文章:《明朝与朝鲜,曾联手打了怎样一场仗》,2016年10月30日,来源:《解放日报》)。 李如松图册(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李如松》) 邓子龙图册(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邓子龙》) 陈璘图册(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陈璘》) 邢玠图册(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邢玠》) 李舜臣图册(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李舜臣》) 丰臣秀吉图册(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丰臣秀吉》) 2017年4月27日初稿,2018年7月3日改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