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是科 举制度中 非常重要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金元以来 中 国朝野政治、社 会、教育、文化、风俗等方 面产生过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 代起,现代意义上的乡试研究渐自兴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 展,目 前 学 术界已经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层面 展开广泛的研究,取得不少有价 值的研究成果。由于问题 重 要、牵涉面 广,对后世影响深远,乡试研究正在成为科 举学 、教育学 、历史学、社 会 学等人 文 社 科研究的新 热点。在中国科举制度停废110周年 之际,对乡试研究的发 展过程做世纪回顾与反思,就其演进趋势进行 展望,颇具学 术 价值和特别意义。 一 乡试研究的萌芽与发展 总 体而言,乡试研究是随着整个科 举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而逐步展开的。真正用科 学眼光对科 举进行 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 代①,对乡试进行 研究则始于30年 代。故此将乡试研究置于科 举研究的发 展背景下,以乡试研究的发 展过程为顺序,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发 展阶段:第 一阶段,1930年 至1979年 ,是为乡试研究的萌芽期 ;第 二阶段,1980年 至今,是为乡试研究的发 展期 。 (一)乡试研究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 由于清末科 举革废的激愤余波尚在,现代意义上的科 举研究也刚刚兴起,乡试研究并未引 起学 术界过多的关注,其研究成果显得相对不足。 民国 时期 则尤显冷落,整个国 民政府时期 仅有两部科 举研究的学 术著作涉及乡试。其一是章中如1931年 出 版的《清代考试制度》一书 。该书 上卷简要 介绍了清代文 武科 乡试及举人 大挑制度,下卷对包括乡试在内的整个清代科 举考试科目、规制要 求以及八股文 的文 格与文 法做了简要 介绍与分析②。其二是邓嗣禹1936年 由国 民政府考试院印 行的《中 国考试制度史 》。该书 在第 三章中 对辽金的府试(实质相当于其后的乡试)和元代乡会 试的历史沿革、考试规程、士人 的出 身与待遇分别做了简要 的考述。在第 四章中 对明 清两代乡试的历史沿革、考试程序等也分别进行 了简单的论述③。 1949年 至“文 革”结束,大陆将科 举视为帝制时代反动的取士制度,基本 上采取批判的态度,很少有专门的研究④,乡试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此阶段仅有两部科 举著作和一篇论文 涉及乡试。其中 最有分量的首推商衍鎏1958年 出 版的《清代科 举考试述录 》,该书 第二章对清代乡试的定制、场规、考法、考官、闱官、中 额、试卷磨勘、举人 复试、举人 入仕的途径及乡会 试科 举录 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考释。第 七章分别对八股文 和试帖诗的源 流、文 体、题 目、变化盛衰等做了较为全 面而专深的研究⑤。商衍鎏作为清代末科 探花,其著述不仅学 术性极高且可信性较强,为后世乡试研究奠定很好的基础。另一部是由中 华书 局1964年 出 版的张 晋藩和邱远猷编 写的普及型读物《科 举制度史话》,书 中 第三部分对乡试舞弊与防弊及科 场案做了简要 的介绍⑥。吴晗《明 代的科 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一文 ,描述了明 代秀才参加乡试的整个考试过程及中 举后的社 会 效应,并介绍了包括举人 在内的整个明 代士绅阶层享有的种种特权⑦,使读者对明 代乡试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与认识。这一阶段港台地区和海外科举研究虽极为活跃,但乡试研究成果并不丰富。1935年 在巴黎出 版过一本 关于清代乡试的专著⑧。台湾出 版的19部科 举著作中 仅有4部论及乡试,其中 最有分量的当属齐如山的《中国的科名》,书 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举人 的考试情形、中 举后的种种活动、举人 的晋身出 路、举人 和乡试名 称的演变、举人 在社 会 中的情形等⑨。该书 虽非专门的学 术著作,但作为科 举时代的过来 人,将其所 见所 闻形诸笔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为后世了解举人 科 名多了一个直观的视角。沈兼士编 著的《中 国考试制度史 》分别对元、明 、清三代乡试制度做了简单的介绍⑩。黄光亮的《清代科 举制度之研究》瑏瑡和刘兆瑸的《清代科 举》瑏瑢均为研究清代科 举制度的专书 。两部著作都辟专门章节论及乡试制度,对清代乡试做了相当程度的研究。香港地区,1966年 出 版了《秀才·举人 ·进士》10一书 。该书 是清末进士出 身,曾任台湾代理考试院院长 贾景德的一本 回忆科 场旧事的小册子 。此外 ,香港学 者Adam Yuen-Chung Lui用英 语发 表过一篇有关清代乡试的学 术论文 ,对清代早期 乡试内容的演变做了简明 地勾勒,并十分精到地论述和分析了清末八股文 的存废及其动因11。1946年 日本 学者宫崎市定出 版 《科 举》一书 ,对中 国 明清乡试的考试日期 、考官派遣、考试场所 、考生答题 、乡试揭晓、举人 恩荣、考试舞弊、考试逸闻 以及乡试中 式的因果报 应等做了简要描述。1963年 他对该书 进行 订正和补充,并加“中国的考试地狱”的副 标题 再次出 版12。 综 观以上研究可知,无论是民国 时期 还是1949年 至“文 革”期 间,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地区,抑或海外,乡试研究成果不但数 量有限且少见专门的著述,研究也多为制度的考证、事实的描述和史 实的回忆,缺乏问题 研究和理论探讨。 (二)乡试研究的发 展期 这一时期 经过“文 革”期 间科 举研究的空白之后,中国大陆科 举研究开始复 兴繁盛,研究中 心已回归本 土13。乡试研究也随之由第 一阶段的冷寂开始呈现蓬勃发 展之势。 20世纪最 后20年 ,乡试研究已有较大的发 展。这一时期 近20部科 举著作论及乡试。总 体来看,这些著作主要是对整个科 举制度的研究,书 中个别章节涉及乡试研究,仍以制度考证为主 ,但已经出 现了有关直省乡试的实证研究和与乡试相关的专题 研究。其中 ,王德昭、张 希清、刘海 峰、庄明 水和李铁等学 者的研究颇具有代表性。王德昭《清代科 举制度研究》对清代乡试的考试过程、考试方 法做了简要 的介绍,对明 清两代包括乡试在内的科 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明 清乡试之异同的研究颇为详尽14。张 希清在《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 对自唐后乡(解)试考试机 构及考官、应举人 资格,元明 清三代乡试中 额、考试地点、考试时间、报 考手续、考试规则、试卷评 定、中 举及第 与授官等进行 了研究15。该书 因重 制度演进的考察,时间跨度大,论述略显简要 。刘海 峰和庄明 水主 编的《福建教育史 》是这时期 有关直省乡试研究的代表性著述,该书 第三章对元代福建乡试中 式人 数和第 一名 人 数 (相当于明 清时期 的解元)做了严谨的考证。第 四章和第 五章分别对明 清两代福建乡试中 额的演变及在全国的位次、历科福建举人 数和解元数 ,以及清代福建乡试考官做了严谨的考证和统计,并统计分析了明 清两代福建解元和举人 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16。李铁的《科 场风云》虽是一部讲述科 场逸闻 趣事的通俗读物,却较为全面地对清代顺天、江南、河南、山东等省乡试科场案进行 了综 述17。此外 ,这一时期 还发 表10余篇有关乡试研究的学 术论文 。这些论文 多是有关乡试的专题 研究,主要包括清代乡试回避制度、乡试考官、乡试科 场案,元代乡试制度等18。 进入21世纪,在科 举研究整体繁荣的大背景下,乡试研究获 得了迅速发 展。迄今为止,涉及乡试研究的科 举著作已有20余部,虽然大多还是在研究整个科 举制度时个别章节论及乡试,不过已经出 现乡试研究的专著。此外 ,这一时期 还涌现大量有关乡试研究的学 术论文 ,目 前 数量已达100多篇,其中 不仅有与之相关的学 术 期 刊论文 和会 议论文 ,还有以之为题 的硕博学 位论文 。相对于前 一阶段,第 二阶段的乡试研究无论在成果数 量还是深入程度上都取得较大的进展。虽然多数 研究依然停留在制度的考释和史 实的叙述阶段,但已有相当学 者不再局限于制度史 的研究,开始关注乡试与社 会 文化之间的关系,出 现了重 视乡试问题 和理论探讨的研究成果。 二 乡试研究的重点与侧面 作为一个内容广博的专门研究领域,乡试研究空间十分广阔,呈现多学 科研究的特点。如前 所述,乡试研究进入新 世纪获 得了迅速发 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 文仅选取具有代表的论著,就其研究主 题和主要观点做一介绍。大体而言,目 前乡试研究的重 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 直省乡试和区域举人 研究 目 前,这一主 题较之其他主 题研究更为深入系统,研究成果多为硕博学 位论文 。姜传松、刘一彬、张 森、赵娜、程伟、田书 清、刘希伟、许静、尹芳芳分别对清代江西、福建、顺天、河南、贵州、江南、山东、湖南直省以及元代江浙行 省的乡试做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19;丁蓉、申礼、王红春、程小丽分别对明 代南直隶、开封 府和明 清浙江省举人 进行 了较为全 面的研究20。此外 ,刘海峰、杨齐福曾对清代台湾举人 及其与福建乡试的关系做过十分专深的研究21。其中 ,以姜传松、刘一彬、张 森、程伟、田书 清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是第 一篇系统研究清代江西乡试的博士学 位论文 。该文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分别对清代江西乡试中额、江西乡试闱官、江西乡试科 场案、江西解元与举人 的地理分布、江西贡院和清代乡试鹿鸣 宴等方 面进行 了系统梳理和专门研究。该论文 已经付梓出 版,是首部研究清代直省乡试的著作22。刘一彬《闽台交融的考试纽带:清代福建乡试研究》、张 森《清代顺天乡试研究》、程伟《清代河南乡试研究》、田书 清《清代贵州乡试研究》,作为博士学 位论文 不但对清代福建、顺天、河南、贵州4直省乡试做了全面系统研究,还各自对本 省乡试的特色进行 了充分挖掘和深入探讨。 (二) 举人 和解元地理分布研究 上述列举的有关直省乡试和区域举人 的硕博学 位论文 几乎都对此做过研究。此外 还有10余篇学 术论文 深化这一研究主 题。其中 以丁蓉、楚江、姜传松、刘希伟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丁蓉的硕士学 位论文 《明 代南直隶举人 研究》在对明 代南直隶举人 数进行 严谨考证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南直隶各府、州县、卫所 、外 籍、双 籍和中 式外 地举人 的分布状况,并发 表了多篇相关论文 23。楚江《清代举人 额数 的统计》一文 分别对清代大、中 、小省举人 额数 做了认真统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清代各直省举人 的时空分布情况24。姜传松在其博士学 位论文 中,对明 清两代江西解元与举人 的地理分布及特点进行 研究25。刘希伟的硕士学 位论文 《清代山东乡试研究》,对清代山东举人 和解元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三) 举人 选官制度研究 举人 选官涉及中 式举人 出路与前 途问题 ,是乡试研究的一个重 要 方 面。目 前金滢坤、马镛、张振国 、贺晓燕等对此作过专门研究。金滢坤对中 唐时期 及第 举人 大量入藩镇幕府为僚的社 会风气及其原因进行 了分析,并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社 会影响做了深入探讨26。马镛在《清代举人 、贡生、监生入仕初探》一文 中,对清代举人 的主要入仕途径,如挑选、截取、大挑,考取内阁中 书、国 子监学 录、官学 汉教习等做了全面介绍与分析,并在《清代的举人 大挑制度》中 ,对举人 大挑这一清代主要举人 选官制度的形成时间、实行 原因、操作方 法、实施成效 及其局限性等方 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27。张 振国 和王月针对马镛关于清代举人 大挑制度论述的不足,对清代举人 大挑制度前 举人 入仕之法、大挑举人 的出 路与甄别做了补充28。张 振国 还从整体对清代举人 大挑的次数 与频率进行 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举人 大挑的频率及其前 后变化的原因29。此外 ,贺晓燕还对清代会 试落第举人 恩赏制度的背景、沿革、执行 中的问题 做过深入研究30。 (四) 乡试贡院研究 贡院作为科 举时代乡会 试的固定考场,是科 举考试无形至公理念的有形物质存在,特别是作为科 举文 化的一种遗存,近年 来 受到学 术界越来 越多的关注。目 前 学 术界对贡院的研究大致有两条路径。其一,对贡院进行 整体研究。以刘海 峰和马丽萍的成就较为突出 。刘海 峰在《科 举学 导论》一书 中,辟专节对贡院的格局与规则及其所 体现的至公理念进行 了深入解析31,并在《贡院———千年科 举的背景》一文 中,对贡院的形成与发 展、贡院承载 的科 举文 化和贡院遗存做了梳理和探析32。马丽萍的《明 清贡院建筑》一书 ,从建设学 的视角,对贡院的源 起和贡院体系的形成过程,明 清贡院建筑的规划选址、配置与布局,贡院中 重 要单体建筑的形制特征等方 面进行 系统和深入的研究33。此外 ,张 亚群从科 举文 化盛衰的视角对贡院的命运沉浮也做过深入探讨34。其二,对贡院进行 分省研究。目 前 学 术界对直省贡院的研究主 要涉及江西、江南、广西、广东、福建、顺天、山东、湖南、陕西、河南等直省。其中 ,前 述提到的清代江西、福建、顺天、山东、湖南乡试的硕博论文 均对本 省贡院有专门研究。刘海 峰的《江南贡院的命运》一文 ,对江南贡院的历 史沿革、规模体制、社 会贡献、明 清两代在全国的引 领表率作用以及废止科 举后的命运做了较深入的研究35。他的《探访广东贡院明 远楼》结合 广东贡院明 远楼的历史照片,对广东贡院的规模体制和历 史沿革进行 了简要 介绍,并通过实地探访详细介绍了广东贡院明 远楼的遗存情况36。陆军和黄秀颖编 著的《清代广西贡院》一书 ,对清代广西贡院设立前 的历史文脉和设立后的历 史沿革,以及以贡院为中 心的乡试活动做了专门研究37。田建荣的《陕西贡院的历 史变迁与价 值》一文 ,通过历 史梳理深入探讨了陕西贡院的科 举价 值、教育价 值和文 化价 值38。 (五) 乡试解额制度研究 学 术界对此研究并不多见,大陆研究则更为晚 近,但研究却较为深入系统。林丽月、汪维真、郭培贵、李世愉等对此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其中 以汪维真的研究较为成熟。她于2009年 出 版了《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一书 ,是首部系统研究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的专著。该书 主 要探讨了明 代乡试解额的变动及其运行 情况,以及云贵乡试合 分与解额变动问题 ,分析并归纳了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乡试解额变动的原因39,并就此发 表多篇学 术论文 40。此外 ,林丽月和郭培贵对明 代乡试解额也做过研究。林丽月对明 代乡试解额的变动与乡试竞争程度的地区差异做了专门论述41,郭培贵对明 代乡试录 取额数 的变化及其举人 总 数做了严谨考述42。李世愉对清代省域间和省域内乡试中 额(相当于明 代解额)的分配原则进行 了系统考述,并对包括乡试在内的科 举中 额分配的政策导向做了独到的论述43。 (六) 乡试考差、命题 和评 卷研究 作为乡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 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全面。李世愉的《试论清代科 举中 的考差制度》44和姜传松的《清代江西乡试研究》第 二章对清代考差制度的演变过程考证严谨,对考差的功能与特点提炼精准。姜传松还在该书 第二章中 对清代江西考官命题 原则、禁忌及其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清代江西乡试考官的命题 与衡文 》中 对该主 题进行 了更为深入的论述45。侯美珍的《明 代乡会 试〈诗经〉义出 题研究》是第 一部系统研究明 代《诗经》义命题 的专著。该书 系统研究了明 代乡会 试中 《诗经》试题 长短的变化、出 题的分布、常见和罕见出 题的诗篇,以及考官命题偏重 所产生的影响45。评 卷是乡试中 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张 连银、龚延明 、夏卫东在这方 面的研究较为典型。张 连银的硕士学 位论文 《明 代乡试、会 试评 卷研究》对明 代乡会 试评 卷前 准备工作、评 卷标准、评 卷方 法、评 卷过程等进行 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47。龚延明 和高明 扬根据 《清代朱卷集成》中 朱卷文 章和批语,深入研究了清代八股文 的衡文 标准,认为“清真雅正”是清代衡量八股文优劣的总 体要 求48。夏卫东从乡试同考官任命程序的缺陷和阅卷时间的限定两个角度阐释了清代乡试阅卷制度的不足49。 (七) 乡试舞弊与防弊研究 明 清时期 乡试成功便可获 得举人 科 名,已经具备任官资 格,即令不入仕为官,在社 会上亦拥有相当高的声望和地位,且享有各种政治特权与经济待遇,而乡试竞争又非常激烈,故乡试作弊历 来屡见不鲜,为防止乡试舞弊,防弊制度愈到后期 则愈加严密。缘此,乡试舞弊与防弊常为学 术界所关注。乡试作弊研究主要涉及乡试中 的一般舞弊、乡试科 场案和乡试冒籍三个方 面。廖亚菱对乡试中 的一般舞弊研究较为深入系统。他在其硕士论文 《科 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中 ,对包括乡试在内的整个科 举考试前 、考试中 和考试后的各种舞弊手段做了较为全 面的研究50。 科 场案本 是乡试舞弊的一种,因其牵涉面 较广,影响极大,故受 到学 术界特别关注。目 前研究最多的是雍正四年 (1726年 )的江西乡试案和乾 隆九年 (1744年 )的顺天乡试案,前 者以姜传松的研究较为系统50,后者胡雪艳的工作较为深入52。冒籍是一种特殊的科 举舞弊,因其对当代高考移民有参考借鉴价 值,学 术界对此研究颇多,其中 以刘希伟的研究值得关注。他的博士论文 《中 国 历 史上的“高考移民”:清代科 举冒籍研究》,对包括乡试在内的整个清代科 举冒籍现象进行 了非常全 面系统的研究53。 就乡试防弊研究而言,目 前以廖亚菱的研究较为全面,不仅对包括乡试在内的整个科 举考试防弊制度进行 了全面介绍,而且对制度执行 过程中 的防弊措施也做了系统考察54。除此以外 ,学 术界关注最 多的是乡试回避、乡试复 试和乡试磨勘等防弊制度。其中 ,郄鹏、李世愉分别对清代前 期 科举整体回避制度55和清代科 场中 的士子 与考官回避制度56进行 了考察,姜传松也就清代乡试闱官回避与关防做了全面探析57。乡试复 试是防止科 场舞弊的一项重 要举措,邹长 清对此研究颇为深入,不仅对清代乡试复 试制度进行 了详细考论,提出 不同以往有关科 举复 试概念的独到见解,而且就清代翻译科 与宗室乡会 试复 试制度也做过深入探讨58。乡试磨勘是对乡试各个环节的检查,目 的是为了“防弊端、正文 风”,因所 关綦重 ,清代制定了严密的磨勘条例。金木、王志明 和姜传松对此进行 过专门研究。金木和王志明 对清代乡会 试磨勘制度做了简要 介绍59,姜传松以江西乡试为例,对清代乡试磨勘制度进行 了详细而深入的考察60。 (八)有关乡试研究的其他主题 乡试作为科 举学 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着广博的研究空间,除上述研究主 题 外,目 前 学 术界还对乡试分闱、乡试经费、宗室乡试、乡会 试同年 齿录 ,以及乡试对士人 心态影响等方 面进行 过专门研究。关于乡试分闱,高淑兰和陈尚敏分别对湖广和陕甘分闱的始末及其原因进行 了详细论述和探析61;在乡试经费方 面,刘希伟的《清代山东乡试经费初探》以清代山东乡试为例,对乡试考官路费银、乡试科 场经费银、地方 宾兴资 助银、举人 旗匾银、鹿鸣 宴用银等有关乡试经费进行 了系统考察62;在宗室乡试方 面,汪维真的《明 代宗室乡试中 式政策探析》一文 ,对明 代宗室乡试中 式政策实施的原因、酝酿过程、推出 与实行 以及调整与变动情况进行 了全 面探析63;在乡会 试同年 齿录 方面 ,马镛的《清代乡会 试同年 齿录 研究》一书 ,对清代乡会 试同年 齿录 的源 流与体例、传纪史 料、家 族史料、社 会 史 料、教育与科 举考试史料以及与乡会 试相关的制度进行 了系统研究64。在乡试对士人 心态影响方 面,尹芳芳就元代乡试对浙江行 省士子 心态的影响进行 了简要 的探讨65。何欢 在《清代乡试中 的落第 士子 》一文 中,对清代乡试中 的落第 士子 的生存状态进行 了深入研究66。此外 ,石焕霞以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乡试为中 心,系统考察和探析了科 举废止前 后士人 的心 态状况67,对清末最 后一科 乡试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三 乡试研究的趋势与走向 近一个世纪以来 ,乡试研究同科 举研究一样,经历 一个从冷寂逐渐走向热门的过程,特别是进入新 世纪显示出 强劲的发 展势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乡试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发 展趋势: (一)未来 乡试研究将更加蓬勃繁盛 之所 以说未来 乡试研究将更加蓬勃繁盛,主要基于如下几点考虑: 其一,乡试在帝制中国后期 的影响巨大。作为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与区域政治文 化密切相关,明 清时期 在科 举系统中 是影响最 大一级考试。明 清社 会通常所 说的“科 举”经常是指乡试,特指的 “科 举”便是参加乡试的科 举生员68。乡试中 式者明 代以后称为举人 ,是仅次于进士的固定科 名,也是一种特定身份地位的出 身,已经具备了入仕的资 格。举人 “即会 试不第 ,亦不必再应乡举,而并可依科 就选”69。清代举人 达到一定的年 限后,还可参加“举人 大挑”入仕担任县一级的官员。然因获 得举人 科 名便意味着成为中 高级士绅,不仅在社 会上拥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70,且享有种种政治特权与经济待遇71,因此一些举人 终身没有参加会 试和殿试。又因进士录 取名 额有限且朝廷所 需官员较之举人 额数 为少,因而大量举人 并未入仕任官,长 期居于乡间,讲学 属文 ,表率乡里,对地方政治之推移、社 会之嬗变、风俗之教化,莫不产生深远影响。所 以,无论举人 入世为官,抑或远居乡间,对朝野政治、文 化、教育、社 会等方 面都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其二,有关乡试研究的史料丰富。由于乡试是一省范围内层次最 高、规模最 大的考试,向为各直省所 重视,因其关系重 大,典籍制度与举人 行为事迹,官方 、私人 多有记载 ,故现今存世的文 献典籍非常丰富。例如,据 美国学者艾尔曼(B.A.Elman)在《帝制中 国 晚 期的科 举文 化史 》一书 中搜集统计,现存1148年 至1904年 间文 科各类 科举录 达1042种,其中 ,明 清两代存世的各省乡试题 名 录分别为324种和623种72,占总数的十分之九强。尽管艾尔曼对现存科 举录 搜集已经相当丰富,但由于搜寻范围多限于世界著名 大图书 馆,基本 上未包括中 国大陆许多大学 图书 馆和省市图书馆及民间的收藏,因而实际上还有不少乡试录 未包含在内73。此外 ,还存有不少武举乡试录 、乡试朱卷以及记载 乡试人 物行 为事迹的笔记、小说、戏曲等科 举文 献资 料。如1992年 台湾成文 出 版 社出 版的《清代朱卷集成》就收集8000余份乡会 试朱卷,其中 乡试朱卷达5200多份。这些朱卷为考证乡试人 物的籍贯、族属、生年 ,尤其是研究科 举家 族与区域科 第 文风的盛衰关系,社 会阶层流动等提供了绝好的资料来源。正因为乡试资料的大量存世,才使得乡试的系统研究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乡试研究一直活跃并持续蓬勃发 展的重要原因。 其三,乡试具有足资 借鉴的研究价 值。乡试在明 清社 会是一项规模庞大的且持久的考选活动,与现代大规模考试有着诸多相似特征,很多方 面可为现代考试所 借鉴。其中 与乡试最 为相似的现代考试是当今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明 清时期 乡试实行 的分区定额制度,其实是当今高考分省招生录 取制度的历 史 源头。这种录 取制度在明 清社 会带有照顾边疆和文 化落后地区的用意,客观上有利于边远和落后省区人 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当今高考实行 分省录 取制度正是对乡试分区定制的承继与发 展,因此当前 高考分省录 取制度中 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历 史上乡试分区定额制中 得到借鉴和启发 。如借鉴乡试分区定额制中 基于区域公平的考虑,对边远和落后地区照顾的做法,借鉴以人 口之多寡作为乡试中 额之确定的重要因素,可以对人 口大省和农村地区,以及一些省域内文 化落后地区实施照顾性政策。又如,乡试中 采用立法的方 式防止考试作弊,乡试活动中礼仪制度等,都对现代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有重要的借鉴价 值。 (二)直省乡试研究将进一步拓展 自元代起开创 了以行 省为单位的乡试模式,明 清两代因而袭之,500多年 间虽屡有损益,但作为科 举考试层级中 具有取士性质的一级考试74,遂成为定制。元代乡试分11行 省、2宣慰司、4直隶省分,共有17个省级乡试单位。明 代分南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四川、陕西、山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5个省级乡试单位,有15处乡试考场。清代将南直隶划分为江苏和安徽二省,有清一代二省乡试一直合 闱。雍正二年 湖广实行 分闱,光绪元年 (1875年 )陕甘实行 分闱。清代共有18个省级乡试单位,有17处乡试考场。如此算来 ,元明 清三代共有51个断代的省级乡试单位可供研究。 元明 清三代乡试虽在基本 制度规定上全国有着统一的要 求,但由于乡试为各直省举办,而直省间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在制度的运行 过程中 各直省表现出 诸多差异,特别是涉及与之相关的乡试活动,这种差异则表现得更为明 显。因此,以直省为单位对乡试进行 研究有着重 要的学 术 价值。不但可以深化和细化科 举史 研究,推进科 举学 向纵深发 展,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科 举学 、教育学 和历史学等研究,尤其是对充实地方 科举史 、考试史 和教育史 具有重要的学 术 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 前 学 术界关于直省乡试和区域举人 的研究非常活跃,迄今为止,已有多篇硕博论文 对之做了系统研究。就直省乡试来 看,目 前主要对清代江西、福建、顺天、河南、贵州、山东、湖南7直省和元代江浙行 省做了系统研究。此外 ,李世愉对江南乡试在清代科 举中 的地位做了专门探讨。就区域举人 而言,研究主要涉及明 清浙江省、明 代南直隶和河南开封 府。就研究现状而言,学 术界仅对清代7直省乡试做过系统研究,还没有学 者对明 代直省乡试进行 过系统探讨,相对于上述51个断代省级乡试单位,直省乡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今后的乡试研究不仅可以直省为单位对某一断代的乡试进行 探讨,也可以就某直省乡试做通史 研究,还可以对直省乡试的某一方 面做专题 性研究。既可从制度史 和活动史 的视角展开研究,又可以从思想史 的角度进行 切入。总之,直省乡试研究的空间很大,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成为乡试研究乃至整个科 举研究最 为活跃的领域。 (三)制度研究和问题 探讨将继续深入 如前 所述,萌芽期 的乡试研究数 量有限,且多为史 实的回忆和事实的描述。如齐如山1956年 在台湾出 版的《中国的科名》,多是作者作为科 举时代的过来 人,对自己所 见所 闻进行 的详细描述。商衍鎏1956年 在大陆出 版的《清代科 举考试述录 》,书 中关于乡试也有相当内容是作者作为末科 探花,对自身科 场经历 的回忆和描述。贾景德1966年 在香港出 版的《秀才·举人 ·进士》一书 ,主要 是作者作为清末进士回忆科 场旧事的一本 小册子 。事实描述方 面,如吴晗的《明 代的科 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一文 ,对明 代秀才参加乡试的整个考试过程及中 举后的社 会 效 应做了形象而生动的描述。 进入乡试研究的发 展期 ,研究成果的数 量有了较大的发 展,但多数 研究依然为史 料的整理与考证、史 实的回忆和描述,制度考释方 面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 现。但是这些成果多数 是在对整个科举制度的研究时涉及乡试研究,研究仍以制度考证为主 ,不过已经出 现有关直省乡试的实证研究和与乡试直接相关的专题 研究。 实证研究方 面,如刘海 峰和庄明 水主 编的《福建教育史 》,对元代福建乡试中 式人 数和第 一名人 数,明 清福建乡试中 额的演变及在全国的位次、历科福建举人 数和解元数 ,以及清代福建乡试考官做了严谨的考证和统计,这种研究思路和方 法对后来 的乡试研究影响很大,之后直省乡试关于举人 的地理分布研究对此均有借鉴。专题 研究方 面,如汪维真的《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对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进行 了系统探讨。该书 注意引 入“从现实出 发,注重 发展变迁、注重 相互关系的研究范式”和“作为‘关系’的制度史 ”的研究理念75,对明 代乡试解额的变动及其运行 情况,以及云贵乡试合 分与解额变动问题 进行 了探讨,对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乡试解额变动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又如,刘希伟的博士学 位论文 《中 国 历 史上的“高考移民”:清代科 举冒籍研究》,通过清代科 举冒籍对当代高考移民和流动人 口随迁子 女就地高考问题 进行 反思和关照,并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该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乡试与社 会 历 史之间的关系,进行 乡试问题 研究,不再局限于制度史 的考查。这方 面的研究成果还有夏卫东的《清代乡试阅卷的制度缺陷》,从清代乡试同考官任命程序缺陷和阅卷时间限定两个角度,对清代乡试阅卷制度的不足进行 深入阐释。 作为帝制中国后期 的一种稳定且健全 的政治和社 会制度,制度史 的研究是乡试研究的主 要范畴,并且由于目 前乡试研究尚处于发 展时期 ,有关乡试的许多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考释。但是乡试不单纯是制度史 问题 ,因为自明 清社 会以来 乡试影响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国家政治、社 会生活、文 化教育等各个方 面,所 以对乡试进行 研究应该超出 制度史 的范围,兼对社 会和文 化问题 进行 探讨。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 代76以来 ,乡试作为科 举学 重 要研究领域的客观特征,要 求今后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制度史 层面 ,还应该关注其作为社 会 文化现象层面 的问题 探讨。目 前虽然有关乡试与社 会关系问题 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未来 乡试研究仍将进行 制度史 研究,但相信在制度史 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这方 面的研究必将成为乡试研究乃至整个科 举学 新的研究增长 点,乡试制度研究和问题 探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注释: ①刘海 峰:《“科 举学 ”的世纪回顾》,《厦门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 会 科 学 版)》1999年 第3期 ,第 15页。 ②章中 如:《清代考试制度》,黎明 书局1931年 版。 ③邓嗣禹:《中 国考试制度史 》,国 民政府考试院1936年 印 行。 ④瑏瑦瑑瑤瑖瑣参阅刘海 峰:《科 举学 导论》,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05年 版,第 47、48、285—296、44页。 ⑤商衍鎏:《清代科 举考试述录 》,三联书 店1958年 版。 ⑥张 晋藩、邱远猷编 :《科 举制度史 话》,中 华书 局1964年 版。 ⑦吴晗:《明 代的科 举情况和绅士特权》,见吴晗:《灯下集》,三联书 店1960年 版,第 94—97页 ⑧Li chow chung—cheng.L’examp rovincial en chine(hiangche )sousla dynastie des Ts’ing(de 1644—1911),Paris:Jouve&Cie. 1935. ⑨齐如山:《中 国的科 名》,台湾新 闻 出 版公司1956年 版。 ⑩沈兼士编 著:《中 国考试制度史 》,台湾三文 出 版 社1960年 版。 11黄光亮:《清代科 举制度之研究》,台湾嘉新 水泥公司文 化基金会 1976年 版。 12刘兆瑸:《清代科 举》,台湾东大图书 有限公司1977年 版。 13贾景德:《秀才·举人 ·进士》,香港自由人 报 社1966年 版。 14Adam Yuen—Chung Lui:Syllabus of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hsiang—shih)under the Early Ch’ing(1644—1795).Mod-ern Asian Studies,Vol.8,No.3,1974,pp.391—396. 15(日)宫崎市定:《科 舉》,秋田屋1946年 版;《科 舉———中 国の試驗地獄》,日本 中央公論社 1963年 版。 16王德昭:《清代科 举制度研究》,中 华书 局1984年 版。 17张 希清:《中 国 科举考试制度》,新 华出 版 社1993年 版。 18刘海 峰、庄明 水:《福建教育史 》,福建教育出 版 社1996年 版。 19李铁:《科 场风云》,中 国青年 出 版 社1991年 版。 20魏秀梅:《清代科 举回避制度,1645—1906———以文 场乡会 试为例》,台湾《“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 集刊 》1987年 第16期 ,第 23—25页;魏秀梅:《清代之乡试考官》,台湾《“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 集刊 》1995年 第24期 ,第 172—182页;李国荣:《咸丰八年 顺天乡试科 场案概述》,《历 史档案》1986年 第4期 ,第 108—113页;张 书才、李国 荣:《康熙五十年 辛卯科 江南乡试贿卖举人 案》,《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 第4期 ,第 22—28页;李治安:《元代乡试新 探》,《南开学 报》1999年 第6期 ,第 156—164页。 21相关研究依次为: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09年 ;刘一彬《闽台交融的考试纽带:清代福建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11年 ;张 森《清代顺天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11年 ;赵娜《晚 清顺天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6年 ;程伟《清代河南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15年 ;田书 清《清代贵州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16年 ;李世愉《江南乡试在清代科 举中 的地位》,《科 举学 论丛》2014年 第2辑 ,第 22—27页。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8年 ;许静《清代湖南乡试研究》,湖南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9年 ;尹芳芳《元代江浙行 省乡试初探》,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12年 。 21相关研究依次为:丁蓉《明 代南直隶举人 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9年 ;申礼《明 代河南开封 府举人 辑略》,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9年 ;王红春《明 代浙江举人 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7年 ;程小丽《清代浙江举人 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9年 。 22相关研究依次为:庄明 水、刘海 峰《福建教育史 》,福建教育出 版 社1996年 版,第 215—217页;刘海 峰《台湾举人 在福建乡试中 的表现》,《厦门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3年 6期 ,第 68—77页;杨齐福《清代台湾举人 之概论》,《台湾研究》2007年 第5期 ,第 60—64页;杨齐福《清代台湾举人 之概论》,《台湾研究》2007年 第5期 ,第 60—64页;杨齐福《试论清代台湾举人 之诗歌》,《福建师范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0年 第5期 ,第 86—94页。 23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10年 版。 24上述论文 依次为:《明 代南直隶各府举人 的地理分布》,《学 术探索 》2011年 第5期 ,第 94—97页;《明 代南直隶举人 人 数考》,《科 举学 论丛》2012年 第1辑 ,第 35—41页;《明 代南直隶各县举人 地理分布的考察》,《西南石油大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12年 第2期 ,第 120—125页。 25楚江:《清代举人 额数 的统计》,湖南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12年 。 26姜传松:《清代江西举人 的地理分布及特点———明 清比较的视角》,《教育与考试》2010年 第6期 ,第 40—44页。 27相关研究为金滢坤:《中 晚唐及第 举人 入幕的影响》,《文 化学 刊》2008年 第6期 ,第 96—104页;《中 晚唐及第 举人 入幕的若干问题 》,《学 术月刊 》2008年 第1期 ,第 126—133页。 28马镛:《清代举人 、贡生、监生入仕初探》,《科 举学 论丛》2011年 第1辑 ,第 46—51页;《清代的举人 大挑制度》,《历 史档案》,2011年 第1期 ,第 66—75页。 29张 振国 、王月:《再论清代的举人 大挑制度》,《历 史档案》2012年 第2期 ,第 70—76页。 30张 振国 :《清代举人 大挑的次数 与频率》,《史 学月刊 》2012年 第10期 ,第 130—132页。 31贺晓燕:《试论清代年 老落第 士子 恩赏制度》,见胡凡:《黑水文 明研究》第 二辑 ,黑龙江教育出 版 社2008年 版,第 245—266页。 32刘海 峰:《贡院———千年 科举的背景》,见刘海 峰、郑若玲:《科 举学 的形成与发 展》,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09年 版,第 158—167页。 33马丽萍:《明 清贡院建筑》,东南大学 出 版 社2013年 版。 34张 亚群:《科 举文 化盛衰与贡院的命运》,《社 会 科 学战线》2014年 第6期 ,第 86—92页。 34刘海 峰:《江南贡院的命运》,《社 会 科 学战线》2014年 第6期 ,第 79—85页。 36刘海 峰:《探访广东贡院明 远楼》,《科 举学 论丛》2008年 第1辑 ,第 76—85页。 37陆军、黄秀颖:《清代广西贡院》,广西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13年 版。 38田建荣:《陕西贡院的历 史变迁与价 值》,《长 安大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14年 第3期 ,第 1—6页。 39汪维真:《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社 会 科 学 文献出 版 社2009年 版。 40上述论文 按发 表时间依次为:《明 朝景泰年 间乡试解额调整史 实钩沉》,《史 学月刊 》2005年 第10期 ,第 125—127页;《明 万历四十三年 乡试解额之变动》,《史 学月刊 》2007年 第12期 ,第 121—124页;《明 洪熙、宣德间乡试解额制度的确立与运行 》,《史学 月刊 》2009年 第8期 ,第 35—44页;《明 洪武三年 乡试解额献疑》,《江汉论坛》2009年 第2期 ,第 68—75页;《明 代云贵乡试合 分及其解额变动研究》,《明 史研究》2010年 版,第 222—264页。 41林丽月:《科 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 代科 举区域配额问题 的一些考察》,《“国 立”台湾师范大学 历 史 学 报》1992年 第20期 ,第 43—73页。 42郭培贵:《明 代乡试录 取额数 的变化及举人 总 数考述》,《东岳论丛》2010年 第1期 ,第 47—52页。 43李世愉:《清代科 举中 额的分配原则及政策导向》,《社 会 科 学战线》2013年 第3期 ,第 122—133页。 44李世愉:《试论清代科 举中 的考差制度》,《湖南大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7年 第4期 ,第 11—17页。 45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10年 版,第 91—101页;《清代江西乡试考官的命题 与衡文 》,《科 举学 论丛》2010年 第1辑 ,第 42—50页。 46侯美珍:《明 代乡会 试〈诗经〉义出 题研究》,台湾学 生书 局有限公司2014年 版。 47张 连银:《明 代乡试、会 试评 卷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4年 。 48龚延明 、高明 扬:《清代科 举八股文 的衡文 标准》,《中 国 社 会 科 学》2005年 第4期 ,第 176—191页。 49夏卫东:《清代乡试阅卷的制度缺陷》,《杭州师范大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8年 第2期 ,第 84—87页。 5051廖亚菱:《科 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西南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6年 ,第 10—20、21—33页。 52相关研究为:《查嗣庭案与清代江西乡试》,《科 举学 论丛》2009年 第1辑 ,第 15—24页;《清代江西乡试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09年 ,第 144—160页。 53胡雪艳:《乾 隆九年 顺天乡试案研究》,内蒙古大学 历 史系年 硕士学 位论文 2003年 。 54刘希伟:《中 国 历 史上的“高考移民”:清代科 举冒籍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 位论文 2011年 。 55郄鹏:《试论清代前 期 科举回避制度》,《南开学 报 (哲学 社 会 版)》2004年 第1期 ,第 31—36页。 56李世愉:《清代科 场回避述略》,《学 习与探索 》2007年 第5期 ,第 211—214页。 57姜传松:《清代乡试闱官回避与关防探析》,《文 化学 刊》2010年 第1期 ,第 93—98页。 58相关研究依次为:《清代乡试复 试考论》,见刘海 峰、郑若玲:《科 举学 的形成与发 展》,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 2009年 版,第 496—532页;《清代翻译乡会 试复 试制度研究》,《历 史档案》2011年 第2期 ,第 45—55页;《清代宗室乡会 试覆试制度研究》,见刘海 峰、朱华山:《科 举学 的拓展与深化》,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09年 版,第 376—394页。 59金木:《清代科 举会 试前 的磨勘与复 试》,《中 国高校招生》2001年 第1期 ,第 61—62页;王志明 :《清代乡会 试的磨勘、复 试与举人 罚科 》,《历 史档案》2009年 第4期 ,第 73—84页。 60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2010年 版,第 43—48页。 61相关研究为高淑兰:《清代湖广“南北分闱”考析》,《湘潭师范学 院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 第1期 ,第 228—229页;陈尚敏:《晚 清陕甘分闱述论》,《历 史档案》2012年 第4期 ,第 81—86页。 62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经费初探》,见刘海 峰、郑若玲:《科 举学 的形成与发 展》,华中 师范大学 出 版 社 2009年 ,第 533—554页。 63汪维真:《明 代宗室乡试中 式政策探析》,见《第 十三届明史国际学 术研讨会 论文 集》,第 645—653页。 64马镛:《清代乡会 试同年 齿录 研究》,上海 科 学技术 出 版 社2013年 版。 65尹芳芳:《元代乡试对江浙行 省士人 心态的影响》,《才智》2011年 第21期 ,第 318页。 66何欢 :《清代乡试中 的落第 士子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2008年 ,第 20—22页。 67石焕霞:《20世纪初士人 心态研究———以1902年 乡试为中 心的考察》,《考试研究》2009年 第3期 ,第 104—117页。 68刘海 峰:《中 国 科举考试史 上的最 后一科 乡试》,《厦门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03年 第5期 ,第 21—23页。 69赵翼:《陔余丛考》卷28《举人 》,中 华书 局1963年 版,第 582页。 瑖瑤请参阅张 仲礼:《中 国绅士研究》,上海 人民出 版 社2008年 版。 70Benjamin A.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pp.627—640. 71就清代河南乡试来 看,据 笔者统计,有14科 乡试录 和6科 乡试题 目 录,还有部分乡试齿录 和乡试同年 全 录,并不在艾尔曼统计范围之内。 7273汪维真:《明 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社 会 科 学 文献出 版 社2009年 版,第 16—17、23页。 74刘海 峰于1992年 在《“科 举学 ”刍议》一文 提出 建立“科 举学 ”的构 想,并于1994年 和1999年 分别发 表《“科 举学 ”的发 凡》《“科 举学 ”的世纪回顾》等有关“科 举学 ”构 建的论文 后,于2005年 出 版 《科 举学 导论》一书 ,他在该书 中指出 科举学 是一门综合性的专学 ,一门发 展中 的新 兴学 科。该书 的出 版被学 术界视为科 举学 形成的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