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中国历史进入第一个大分裂时代。 在孔子眼里,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最坏时代。但是在雄心勃勃的君主和改革家眼里,也许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最好时代。 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大乱世,伴随着的是轰轰烈烈的大变革。旧有的分封和井田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分封制度下,贵族领主在封地内拥有民政、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权力,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闭环。君主的权力无法下沉,枝强干弱甚至影响到政权稳定。这是社会动乱的政治制度根源。 井田制成为阻碍进步的经济制度因素。在更早的时代,生产资料以石器、骨器为主,一家一户不能独立耕种,只能集体协作。耕种公田,是一种力役形式的田税。由于人好逸恶劳的天性,农奴天然没有耕种公田的积极性。而井田是分封给贵族的,不能随意买卖,土地资源也不能流动给生产效率更高的人。 春秋战国时代,冶铁技术发明,铁制工具逐渐应用。伴随牛耕的推广,个体耕作逐步取代协作耦耕,公田呈现荒芜景象。手持铁器的农夫,甚至开始开垦荒地,这些田地也逐渐被统治者纳入征税范围。 土地制度发生变化,各国也相应开启田税制度改革,实行按亩征税,将田税和数量、产量直接挂钩。比较早的,如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 李悝废弃井田,推行200步为亩的大田制,事实上废除了井田制。农夫给贵族的赋税不再是以种植公田的形式,而是直接用财物交纳。赋税是相对固定的,农民生产的粮食越多,自己的所得就越多。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国家收入相应增加。 与经济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是废除贵族的世卿世禄,土地变成一种流动资源。后来的商鞅彻底改革,土地成为农民或地主的私有财产。 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也涉及到井田与爵禄,但重点是在盐铁、货币等领域,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李悝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井田分封制度,并辅以《法经》作为固变的工具。 遗憾的是,魏国改革取得初期成绩后,经济发展使多数人受益,社会矛盾缓和,改革力度随之减弱。魏文侯和李悝去世后,既得利益者封锁人才上升通道,逼走改革人才,魏国的变法终于人亡政息无疾而终。 李悝变法的思想、路径及制度工具,被吴起、商鞅直接继承,催生了楚国与秦国的变法。这几次变法通过不断试错调整,最终由商鞅集大成,完成土地私有、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的彻底转型,并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