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两枚玉梳

http://www.newdu.com 2018-08-09 收藏快报 newdu 参加讨论

    ■河北石家庄 李立华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玉器多达千余件。这批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文化内涵丰厚,造型设计出神入化,构图装饰变化多样, 充分显示出古中山国玉雕艺术的成熟及不同于中原诸国的文化艺术特色,堪称战国玉器中的一朵奇葩。
    战国中山国,是白狄族所建的一个少数民族诸侯国。中山玉雕,反映了中山国人的崇尚和习俗、花纹及构图方式,与华夏玉器的传统雕琢手法迥然不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平山战国中山王厝墓有两枚玉梳出土:一为螭纹青玉梳(图1),一为双凤纹黄玉梳(图2)。两枚玉梳均采用透雕手法,梳齿的齿端薄扁,便于插戴。在古代,梳篦不仅是梳理发型的美容工具,还是妇女们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品,与簪、钗、珠花、金钿、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
    我国使用梳子的历史久远,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象牙制作的梳子出土。玉梳的出现,是在商代。据可靠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贵妇阶层已用玉质梳子梳理美丽的长发了。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从战国早期开始,梳子的造型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呈现上圆下方的马蹄形。战国早期,梳子的显著特点是:高度大于宽度,梳齿与梳背等高——可以说,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这两枚玉梳,基本符合这一时代特征。但是,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出土的梳子,齿数范围大都在15—26之间。与之相较,战国中山这两枚玉梳,一为5齿,一为10齿,齿数明显稀少,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该国女子独特的发式。战国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了十几枚小玉人。这些小玉人(图3),属于绝无仅有的玉器品种,是研究古中山国服饰及丧葬习俗的重要参考。无论身体修长还是身材矮胖,“小玉人”们都是头梳牛角形发髻,双手置于腹部,下身穿拖地长裙,裙面图案都是在间隔对称的方框内饰以密集的斜格纹装饰。另外,平山战国中山贵族墓地出土的狩猎纹铜豆上,也有类似“头梳牛角形发髻”的女性形象出现,可见当时这种发式在中山国的流行程度。
    由于齿数稀少,梳子背部的透雕纹饰显得尤为突出。两枚梳子均为双面雕刻,双凤纹黄玉梳质地半透明,梳柄为半椭圆形,下有十根梳齿。在梳柄的拱形开光里,正中透雕两只相对站立的凤鸟,双凤长颈相连,曲体回首,呈左右对称的S形,身姿柔美。体表用阴线雕琢出羽毛纹,清晰而生动。凤鸟的喙、尾、羽翼等均做不同朝向的卷曲,线条婉转流畅。梳柄上弧边阴刻勾云纹,下横边雕琢细密的斜格纹,纹饰细密而规整,排布饱满。
    其实,无论男女,古人都留长发。对于长发飘飘的他(她)们来说,梳子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品。因此,民间有所谓“龙凤梳”之说,即一对梳子一枚雕龙一枚雕凤,以此体现“阴阳合璧”,用于祝福使用者“百年好合”。巧合的是,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这两枚玉梳,就是“龙凤配”——一枚透雕双凤,另一枚青玉梳雕的则是独首双身的螭龙!所谓“螭”,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险而勇猛,似龙而无角,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没有角的龙。螭纹青玉梳质地灰绿色,玉质莹润,梳柄中部透雕的螭龙,独首双身,身体蜷曲。梳柄上下雕有卷云纹,蛟龙似在云中翻腾。战国玉器中,螭形玉器非常少见。但是,中山国玉器中却有大量体态各异、造型多样的“螭纹”出现。它们或一首双身,或回首卷体,或双体缠绕,或寄生附体,各具特色,毫不雷同。这些造型多样、体态各异的龙螭形象,堪称战国中山国独创。其中,既吸收了华夏文化中龙螭的某些特征,又倾注了中山国人的审美情趣,可谓既灵气活现又凝重庄严,充分显示出龙螭身上所富有的神话色彩。
    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两枚玉梳,构思精巧,造型别致,雕工精湛,堪称战国时期同类器作中的珍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