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起岩字梦臣,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元朝首届科举状元(左榜),曾任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御史中丞等要职,为官40多年,为元朝政治做出了一定贡献。此外,他的史学、文学造诣也颇高,书法写的也不错,曾主持国史编修和辽、金、宋三史的编撰,代表作有《华峰类稿》、《金陵集》等。1349年,张起岩逝世,时年69岁,谥号为“文穆”。 人物生平 张起岩生于累代仕宦之家。其高祖曾官至元帅右监军权知济南府,曾祖张福为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权府事,祖父张铎为东昌录事判官,父张范官至四川儒学副提举。 张起岩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生于济南。其天质颖秀,幼从父学,过目成诵,17岁受察举,被任命为福山县学教谕。仁宗延祐二年(1314年),元朝首开科举,与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张起岩获左榜状元及第,授登州同知。在张起岩近40年仕宦生涯中,他先后任集贤院修撰、国子监丞、国史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翰林院侍讲、陕西行台御史、中书侍御史、燕南廉访使、御史中丞,入翰林为承旨,辽、金、宋三史总裁等职务。 张起岩虽然新任台臣,但他不惧权高势大的倒剌沙,抗章奏道:“台臣按例纠劾百官,论列朝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现在他们奉行职责却被强加罪责,法纪被歪曲,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寒心,这是盛世所不该出现的。况且,世祖皇帝设立台阁,广开言路,维持治体,皇上即位后下诏沿续祖宗治体。现在台臣遭谴,公论被杜塞,何以维护祖宗治体?”张起岩三上奏章都没有报到仁宗手里。张起岩上朝时又与倒剌沙发生激烈廷争,终于使仁宗感悟。不久,张起岩升任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左司郎中兼经筵官,并拜太子右赞善。期间,张起岩因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改任燕王府司马,升礼部尚书。 元文宗即位后,曾亲自赴南郊祭天,张起岩任大礼使,他安排的礼仪周密,仪仗威严,文宗非常高兴,事后赐给张起岩很多物品,改任张起岩参议中书省事。 他熟悉金朝渊源典故、宋朝儒道学说源委,加上潜心研究,致使学问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官中凡有自以为是的,每当立言不当,张起岩总是据理力争。三史修成,张起岩已是65岁的老人了,于是上书请求告老还乡,顺帝同意,授荣禄大夫。 元至正九年(1349年),张起岩致仕回乡后的第四年病逝于家乡,享年69岁,被追授“文穆”谥号。 张起岩后人 历史记载起岩生2子:琳、琛。 另据《肥城县乡土志》记载:“邑井楼庄相传为起岩故里,其后裔徙居白云桥等庄者尚繁。金牛山之獐猴崖有起岩读书处故址,文庙瞻岱亭等处多有起岩撰书碑记,故父老皆传为肥城人。”井楼庄属今新城办事处,距白云桥村6公里左右。至于张启岩是否故里肥城还是客居肥城,此处不作讨论,但从他在肥城的活动及有关记载来看,可推论白云桥张氏为其后裔。 张起岩的后人(据村民说是张起岩的两个儿子,应为讹传)因为贩钞被朝廷查没,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张氏一部分后人避祸外逃,后又辗转返回,定居现址。因此处后靠白云山,前有白云桥横跨康王河,便以桥为名,为“白云桥村”。 人物评价 史料记载,张起岩面如紫琼,美髯方颐,眉目清扬,是雅量君子。他临政决议,屹若泰山,如有不同意见,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不计较,朝廷有时也怕他,知道的人都说他外和中刚,不受别人笼络,如同欧阳修,名闻四方。 张起岩不但是一个政治家,他还是一个有极高造诣和成就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主持国史编修和辽、金、宋三史的编撰。张起岩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尤其熟悉金、辽典章故实、宋儒道学源委。在国史和三史编撰中,他殚心竭力、一丝不苟。别人的稿子他都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三史修撰。他自己著有元《泰定、天历两朝实录》,史料翔实、立论精当,保留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史成,年六十五,遂告老归。张起岩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才思敏捷、文笔优美,一生留下多种文集。 张起岩一生廉洁自守,平生不事产业。为官所得俸禄皆用于周济同族和师友故人。去世之日,家无余资。死后加荣禄大夫,谥文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