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丝绸之路文明的荟萃(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http://www.newdu.com 2018-08-21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亚楠 参加讨论

    世人皆道吐鲁番的葡萄甜,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葡萄藤就收藏于吐鲁番博物馆。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几千年来商贸的沟通、文明的交流,在这里沉淀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烈日当空,记者走进绿树环绕中的吐鲁番博物馆,探寻丝路文明的遗迹。
    各族人民的生活印记
    吐鲁番博物馆始创于1956年,2009年9月,新馆建成并免费对公众开放。据吐鲁番博物馆馆长邓永红介绍,新馆占地面积30亩,陈列面积4278平方米,现有藏品20637件(套),珍贵文物707件(套),藏品分为29大类,包括石、陶、木、铜、铁、金、银器、钱币、毛麻丝织品、皮质品、木雕、泥俑、绘画、考古人类学标本、动植物化石标本、粮食、干果及各类食品等。现设吐鲁番通史展、吐鲁番出土文书展、吐鲁番巨犀化石展、吐鲁番出土钱币展等常设展览。
    跟随吐鲁番学研究学院技术保护所所长徐东良的脚步,记者来到他的实验室,桌上一尊待加固的佛头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尊泥塑佛头,是在维护台藏塔的时候,被实施修复工程的民工发现的。”徐东良介绍说。
    新疆历史上曾盛行佛教,但经过千百年的战火和盗乱,此前在吐鲁番境内没有留存一件唐代以前的佛像。这尊佛头像的出现,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
    徐东良告诉记者:“这尊佛头像是唐代以前的造像,典型的犍陀罗风格,眉毛竖立,鼻梁高挺,五官集中,也受到了龟兹风格的影响。而龟兹风格,也被专家称作东犍陀罗风格。”
    说到吐鲁番,不能不提到葡萄,吐鲁番博物馆便收藏着一根2500年前的葡萄藤。
    “当时挖出来这根葡萄藤,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徐东良说,“但是雇来发掘的维吾尔老乡认识,他们世代种葡萄,一眼就认出这是一根红葡萄藤。经中科院鉴定,这根葡萄藤有2500年历史。”这说明,早在2500年前此地就已种植葡萄,吐鲁番是当之无愧的葡萄之乡。
    哪里才是地毯的故乡?各国专家众说纷纭,出土文物是最有力的物证。过去,学术界大多认为,20世纪20年代在阿尔泰山北麓巴泽雷克(今俄罗斯境内)发掘出土的栽绒毯,是世界上最早的栽绒地毯。
    “突破点出现在2003年,鄯善县洋海Ⅰ号墓地出土了一件距今约2800年的栽绒毯。”徐东良指着展厅中一件红黄蓝毛织物说,“德国考古研究院经过研究断定,这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地毯。它的使用时间比较久,上面的毛已经磨损了,但可以看出是用剪刀扣法制作而成,其特点就是越拽越紧。”
    展厅里陈列的一件木制乐器引起了记者注意。徐东良介绍,这是古代箜篌,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2003年出土于洋海墓地。它由一整块木料刻挖而成,包括音箱、颈、弦和弦杆几部分,弦首有明显的五道系弦的痕迹。
    箜篌是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吐鲁番先民在举行重大礼仪,特别是原始宗教活动时使用,后来逐渐失传。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箜篌的描写,一些壁画和浮雕中也能窥见其大致模样,但实物传世甚少,今人难以知晓它的具体构造。洋海墓地出土的这件箜篌,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箜篌,且保存较为完整,堪称乐器史上非常重要的发现。它为研究古代竖琴构造和音律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填补了史前时期新疆乐器史的空白。
    藏在人体中的奥秘
    “看这个,你觉得这是干什么用的?”徐东良指着一个既像船桨、又像棒球棍的木制品问记者,“这是我们和吕恩国教授在胜金店的汉代墓葬中挖掘的,对于它的用途,当时我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各种猜测都有。”
    虽然没有定论,但大家还是将这件物品带了回来。后来准备将墓葬回填时,吕恩国教授不死心,又跑到现场去仔细查看墓主人的尸骨,顿时豁然开朗。
    “吕教授一回来就兴奋地对我说,兄弟,这是一个假肢。”徐东良笑着说,“墓主人的腿骨膝盖以下是向上弯折的,这个假肢绑在大腿上,就可以行走了。”据悉,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假肢实物。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已懂得使用假肢。
    吐鲁番地区出土古尸陈列厅是最具神秘性的展厅。这里展出的11具干尸,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主要出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苏巴什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
    徐东良介绍说,2004年在洋海古墓群西侧的斜坡墓地发现了一具进行过剖腹产的干尸。斜坡墓地分布在洋海古墓群西侧,年代要晚很多,属于晋唐时期。“当我们过去的时候,这具干尸已经被扔在了墓葬外面,我们也没有太在意。因为吐鲁番出土的完整干尸太多了,而这具干尸残缺不全。”徐东良说。
    但是很快,徐东良和他的同事们就发现,这具残缺的唐代干尸,竟然做过剖腹产手术,“刀口是横切的,缝合用的是马尾线,水平和现在差不多。遗憾的是手术没有成功,这个人最终因为剖腹产死了。”
    干尸厅还有一个特别的陶罐,形似棺材,却又比棺材小得多。徐东良告诉记者,这是纳骨器。粟特人去世后,将尸体放入“麻扎”(即墓地)等鹰啄食其肉,然后将骸骨捡拾出来置于瓮中。
    此葬法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通常被称为祆教或拜火教。根据该教教义,如果把尸体埋入土中会使土地不洁,因此该教实行天葬。居于中亚的粟特人也信奉祆教,与波斯葬俗不同的是,粟特人虽然没有棺椁,但有收藏骸骨的葬具,即纳骨器,亡者身份不同,其材质也不同,民间多用石瓮或土瓮。
    文字与化石记载的历史
    走进二楼的文书厅,映入眼帘的都是泛黄的纸页,有些一望而知是佛经,或是摩尼教文书,有些则是契约和账本,还有学生的习字帖。这些从历史长河中保留至今的纸片,记录着西域文明的发展。
    展厅第一件展品是一双纸鞋。这是古代的丧葬用品,人死了之后想要升天,人体要减轻重量,所以鞋、帽、腰带等都用纸来制作,使用的就是当时废弃的公文纸、官方契约、书信等。这其中包含许多重要的内容,于是将纸鞋展成文书,整理出了一些历史事件。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通行的童蒙识字课本,唐五代时期曾在敦煌和吐鲁番一带广泛流传,吐鲁番博物馆现存大量《千字文》写卷(即学生习作)及残片。展厅里还展出了一份《千字文》写本(即课本)残片,经鉴定为麹(qū)氏高昌王国(499-640年)的文物。它的存在说明唐代初期甚至更早之前,《千字文》已经传到新疆并广为流行,与中原文化相通。
    徐东良对记者说,所有文物修复中,文书修复是最重要的,因为带有文字的文物所给出的信息,往往会比其他文物更多,因此更有研究价值。吐鲁番由于气候干燥、气温较高,保存了数量惊人的文书,这些魏晋以来的文书,包括公文、契约、书信、药方、佛经、学生习作等几十类,这些内容大多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
    最让徐东良兴奋的是2005年在台藏塔发现的唐代历日。“历日,简单说就是今天的黄历。”徐东良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唐代历日实物。”
    这份唐代历日的发现非常偶然。“台藏塔遗址以前一直被老乡当做羊圈,是一个巴郎子(即男孩)从泥坯缝隙中无意间掏出来的。当时掏出来的都是一些纸团,展开后清洗才发现是唐代的历日,被撕成了一条一条的。”徐东良介绍道。
    吐鲁番博物馆还有一件镇馆之宝,即2400万年前的美丽巨犀化石,博物馆专门为它开辟了一个展馆。巨犀化石体长约9米,高约5米,据估测这只巨犀活着时体重约30吨。你可能无法想象,干旱炎热的吐鲁番地区,在距今2400万年的渐新世,不但草木繁盛,还曾生活着很多大型食草动物——巨犀。1993年在吐鲁番东部飞跃火车站发现的美丽巨犀化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埋藏巨犀化石的岩样,发现了那个时代的植物花粉。大约2千万年前,青藏高原急剧隆起,吐鲁番盆地气候逐渐变干,适合巨犀生存的森林草原环境渐渐被荒漠取代,导致美丽巨犀在渐新世末期灭绝。
    历史已经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今天的我们通过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感受到这片大地发生过的沧桑巨变,重温各族先民曾经创造的文明与繁荣。
    (以上展示的文物均藏于吐鲁番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