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探寻地图中的主张:以1136年的《禹迹图》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8-08-23 《历史地理》2017年34辑期 [美]包弼德;译者: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任何地图都是对其描述的世界的一种主张,宋代的《禹迹图》亦是如此。为探求《禹迹图》所表达的主张,本文首先讨论了当时的制图技术和地图内容的相关特点。其次,考察了制图者有哪些可能的方法。第三,探究地图背后的制作背景从而获知其制作缘由。最后,本文还就如何更好地评价该地图的历史意义展开了讨论,以此再次审视《禹迹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禹迹图》 宋代 制图技术
    作者:[美]包弼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译者:邢云。
    上石于1136年的《禹迹图》(见图1)已成为中国制图史上最著名的地图之一①,并成为诸多历史地理学和制图学的学者的研究对象。这部分得益于该图似乎正朝现代地图的方向发展:它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全国地图,不仅看上去旨在表达准确的地理信息,使用带比例尺的网格,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②,但这并不是考量该图的唯一途径。
    闫婷婷仔细回顾了有关《禹迹图》的学术史。那么,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明确的?首先,我们根据曹婉如和刘建国基于黄河的河流路线以及政区名称在不同时段中的变迁可以确认,1136年的地图以及1142年在镇江刻石的《禹迹图》的底图的时间断限分别为1081-1094年和1087-1089年。1142年的地图中称其基于1100年的“长安本”上石。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它采用了“计里画方”的传统手法,尽管现存更早的地图都没有画方。第三,该图依据比例尺绘制了河道的宽度。第四,该图绝大部分采用了宋朝的行政地名,也保留了一些唐代的地名。第五,该图为许多河流和山川命名,尽管试图与《禹贡》中的地名和方位保持一致的努力导致了一些标注错误。地图的原作者尚未明确,不过最主要的争论(曹婉如与李裕民)聚焦于作者是否为北宋伟大的博学家沈括。③
    许多学者都将该图作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文献,而闫教授则对将底图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的努力表示赞许,例如葛兆光的有关讨论,把宋代全国地图的制作放置于对“天下”“中国”以及周边的“夷狄”等概念之间相互关系中进行思考。
    尽管仍有其他需要讨论的内容,但有些问题似乎并不值得进一步深究。试图找出一个可以确定作者归属的个人只有在如下情况时才有意义,即我们所关注的某个官员其职务或从属是负责该地图的。这类地图更可能是集体成果,基于各类数据的搜集并要求一些专门知识。在我看来,了解原始资料是何时以及如何编纂的要比确认某一位负责人更为有益。
    
    图1 哈佛大学Rubel图书馆藏1136年《禹迹图》的拓片
    注:图中方格注明边长100里(1里约等于0.5公里)。
    关于《禹迹图》,我的研究方法始于一个观点,即任何地图都是对其描述的世界的一种主张④。它并不是放在世界之上一扇透明的窗户,而是一系列强加于制图者的,关于描述什么的选择——因为随着比例尺的缩小,没有一张地图可以表达一切。观察一张地图表达了怎样的主张,首先需要寻找制图技术和地图的内容在当时有哪些选择。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探寻制图方法:了解当时的制图者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基于地图本身来看从地图的绘制中可以推断出什么。
    第三,我们可以深入探寻地图制作的背景以获知其制作缘由。闫婷婷提到了一些学者将禹迹图视为教学用具——通过描述北方在西夏与辽统治之下的州郡来服务于“爱国的”目的。关于《禹迹图》,我将重点探求1136年地图的上石。
    第四,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评价该地图的历史意义。
    
    图2 《华夷图》
    注:刻于图1中1136年《禹迹图》原石的背面,见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图62。
    作为一种主张的禹迹图
    另外有两幅地图也可供比较。《华夷图》于1143年刻于《禹迹图》背面,它被认为是基于贾耽(730-805)同样主题的地图而绘制的⑤。曹婉如称《华夷图》的绘制年代在1117年至1125年之间。另外还有1121年或1111年在四川荣州上石的《九域守令图》。郑锡煌指出该图所依据的资料断限为1080年至1086年,即在1080年完成的全国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之后⑥。
    三幅图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议题。最突出的是,《华夷图》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夷狄空间关系的历史。显然《华夷图》与《禹迹图》的底图来源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其聚焦于“我们”与“他们”的分隔是没有关系的,图中利用在北方绘制连续不断的长城最为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见图2)。
    连续不断的长城也被用作历史地图集《历代指掌图》的模板。谭凯(Nicolas Tackett)已揭示出长城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是明代的创造,实际上它大规模潜藏于宋人的意识以及宋、辽和西夏之间边界的实际描绘之中⑦。而《禹迹图》却缺乏这种对领土边界的关注,我们所看到的是河流、山脉以及州治的方位。我们可以比较《历代指掌图》中的《圣朝元丰九域图》,其中十六个失去的州郡都被清晰地分隔开来(见图3)。
    
    图3 税安礼《圣朝元丰九域图》
    注:右上方展现了被辽占领而为北宋声称主权的十六州。该图为东洋文库藏原本的复印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