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明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南下劫掠的蒙古人特别喜欢抢铁锅。围绕着小小的铁锅,明蒙双方甚至爆发了诸多的冲突甚至战争。于是,很多读者有这样的疑问:蒙古人为啥这么钟爱铁锅?为了口铁锅至于这么拼命吗? ▲明英宗真像 我们先来说说蒙古人到底有多钟爱铁锅。历史记载,“铁锅为虏中炊煮之日用,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摉掠,以得锅为奇货”、“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巳至以皮贮水煮肉为食,此各边通丁所具知也”。明英宗朝有个叫杨铭的使臣,土木堡之变前出使瓦喇部,结果正赶上明蒙开战,遂被扣留。 ▲绰罗斯·也先,蒙古族绰罗斯·脱欢之子。 也先向明使臣吐槽道:“我每奏讨物件也不肯与,我每去的使臣故买卖的锅、鞍子等物都不肯着买了。既两家做了一家,好好的往来,把赏赐也减了。因这等上,我告天,领人马到边上着一看。”(明《正统临戎录》)这位杨铭当时估计一肚子牢骚,不就是卖几口锅给蒙古人,当初要是皇帝批准了,哪里会有土木堡的惨败。当然,也先的说法也就是个说法而已,他大举南下自然不可能只为了铁锅。但从其吐槽也可以看出蒙古人对铁锅的重视。 众所周知,蒙古被明太祖赶回漠北后,其经济模式又回归了单一游牧制经济的状态,许多生产资料自己无法生产。蒙古虽然可以依旧与中亚胡商通商,但胡商远道而来,提供的贸易物资都是珍异之物,像铁锅这种日常所用的玩意儿,蒙古人还得找明朝人买。而明朝也需要蒙古的良马,也有向蒙古互市的意愿,故而明成祖到英宗前期,明朝都采取允许蒙古朝贡的方式,进行有限度的互市。永乐六年(1408年),明朝在甘州、凉州、兰州、宁夏等处开设不定期的市场,允许回回、勒靼前来卖马。规定“若三五百匹,止令鬻于甘州、凉州。如及千匹,则听于黄河迤西兰州、宁夏等处交易,勿令过河。凡来进马者,令人带乘马一匹,路费马一匹,俟至京,余马准例给价。”(《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三月条) 互市中,明朝主要向蒙古出口铁锅、马鞍、粮食、丝绢缎匹、靴帽、化妆品、药材、书籍、纸钞、金银、瓷器等,除了名贵物品是蒙古贵族需要,像铁锅、马鞍等手工业产品,都是平民的刚需。而蒙古出口的主要是马匹、皮货等畜牧产品。 ▲外国向明朝进贡 但因为明朝往往对蒙古使臣提供优厚的生活保障和赏赐。蒙古人不讲究什么面子,一见有利可图,便厚着脸皮尽可能地多派使团入明,颇有种吃大户的感觉,“初,遣使不满百人,十三年增至三千余人。又虚益其数,以冒支廪汽。”(《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七月条)使团一进明朝境内,所有开支全由明朝承担。一路上人吃马喂开支浩大,走时还要赏赐,弄的从九边关城和京城都不堪应付。据《明实录》正统十年十月条记载:“比年瓦刺朝贡使动二千余,往来接送及延住弥月,供牛羊三千余只,酒三千余坛,米麦一百余石,鸡鹅花果诸物莫计其数。”把当地府库搞得“递年消费无存”。 所以明朝决定压缩其人数。比如明英宗有一次向蒙古强制要求入关者不得超过300人,减少了90%。减人就意味着减少货物携带量。以往二三千人入京,光买锅就能买数万口,300人能干点啥?所以说也先吐槽买不到铁锅也是实情。 北京保卫战之后,明朝君臣从惨痛的兵祸中汲取教训,也改变了对蒙贸易政策。据《明会典》卷111记载,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下令,瓦喇蒙古“许买铜汤瓶、锅、红缕、鞍智、剪子等物”,而这些物品通常都是被当做违禁品禁止买卖的。可见这项规定也是针对蒙古抱怨“我每去的使臣故买卖的锅、鞍子等物都不肯着买了”进行调整的结果。 ▲也先电视形象 到了嘉靖初年,蒙古诸部人口日增,“日滋月息,即今小王子、吉囊、俺答诸部落,可三四十万”(《明经世文编》卷225),对明朝手工业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大,“虏中生齿浩繁,事事仰给中国,若或缺用,则必需求,则必抢掠”(《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九年八月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故伎重施,率兵南下侵略,过大同攻通州,围攻北京,向嘉靖皇帝提出“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而郭”的狂妄要求。史称此次事件为“庚戍之变”。嘉靖皇帝迫于无奈,于次年同意九边诸城开放马市,与右翼蒙古进行了大规模互市。蒙古人遂趁机疯狂地卖马换生活用品,大概是经济困难太严重,俺答汗亲自下令约束诸部,不得以次充好干扰正常贸易秩序,以防明朝人反悔。 ▲明世宗嘉靖帝 但嘉靖帝从庚戍之变中缓过神来之后,切齿痛恨虏骑围城,仅开放了一次马市,又下令禁止通商。俺答汗几乎要抓狂,恼怒之余,他再次走上军事掠夺的老路。终嘉靖朝,双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持续近二十年的战争,打的明朝和右翼蒙古都是欲仙欲死。明朝困于南倭北虏,财政左支右绌,再加上嘉靖朝种下的各种隐患,隆庆帝不得不推行了新政。右翼蒙古也因为连年战争大受牵累,生产生活物资极度缺乏,诸部民怨声载道,以至于出现了三娘子这样坚定的主和派。 ▲三娘子和俺答汗 隆庆四年,俺答汗再次向明朝表示议和的诚意,明朝则在高拱、张居正等大臣的一致推动下恢复对蒙右好态度,隆庆帝史无前例地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和议达成后,明蒙互市终于进入良好运转的状态。直到明朝灭亡,明与蒙古虽然有时仍然小规模地打几仗,但互市一直没有断绝,蒙古人切切念之的铁锅问题,终于不再困扰他们。 总之,为了口铁锅,明蒙双方真是不知道流了多少血。那么,为什么会闹成这样呢?道理说起来其实很无奈。明朝不向蒙古出售铁锅,是担心蒙古人将铁锅回铸打造兵器铠甲。所以就算后来重新卖给蒙古人铁锅,也是卖给他们粗劣的生锅,俗称洛锅。以往卖的广锅,十斤可炼铁五斤,洛锅仅可炼三斤。但其实根据现代研究来看,明朝有可能真的想多了。因为就如开头所说,蒙古人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其实已经相当退化。明代人就曾发现部分蒙古人会把拼死拼活抢来的,但补到不能补的铁锅扔掉,而不是回炉。相反日本人和东南亚人倒是真的进口佛山铁锅(广锅)拿去打铁。 ▲图为古人炼铁,制作铁锅 那么,难道蒙古人已经退化到失去冶铁能力了?这事说透了其实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燃料问题!冶铁是需要大量燃料的。在用煤做焦炭之前,冶金的燃料和氧化剂只有木材,因此没森林就很难冶铁。比如中原地区,因为北方森林都砍完了,只能用煤炭代替。但煤炭含硫高,质量不好。所以冶铁中心最后都向开发晚和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南方转移了。而当初突厥人之所以以冶铁闻名,主要背靠阿尔泰山的森林。至于明代整个蒙古高原可就没那么丰富的植被了。所以,手工业水平退化的蒙古人已经很难自产铁锅了。所以要么拿马换,要么就去抢。反正手头没钱,部落人口往往也富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