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挢。 这首略带伤感的小诗是近代南社诗僧苏曼殊的传世之作,为近代文人墨客竞相传颂。苏曼殊被盛誉“中国诗史上最后一位把旧体诗做到极致的诗人”、“古典诗一座最后的山峰”。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他的诗歌老师,太炎曾指点曼殊:“按你的天分、性情, 确与诗最相近。今既愿学, 就送你几部古人诗集, 希望你随意翻读, 多多体会、揣摩, 也许能有所得吧。”拿到诗集,苏曼殊失踪了。两个月后,当友人刘三赶往其寓所,他竟已写出了不少七绝,其中有“从拾禅心侍镜台, 沽泥残絮有沉哀”、“ 忏尽情禅空色相, 琵琶湖畔枕经眠” 等佳句。 不久,他的处女诗作《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在上海发表,刊载在由陈独秀和章士钊创办的报纸《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上。诗作规整沉郁,借鲁连蹈海和荆柯刺秦两个历史典故,表达了鲜明的反清思想: 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 茫茫烟水著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 洒上鲛绡赠故人。 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 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 一天明月白如霜。 苏曼殊的诗为人传颂,不为人熟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最早翻译拜伦、雪莱诗作的诗人之一,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诗歌翻译专集就出自这位天才之手。 苏曼殊是在上海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的。1896年,苏曼殊十三岁时,他随父来到上海,跟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博士学习英文,并开始了解西方文化。在他的诗集《潮音二跋》中有这样的语句:“尝从西班牙庄湘处士治欧洲词学”,应该说苏曼殊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第一次接触到了拜伦、雪莱。 1898年,苏曼殊离开上海随表兄到日本继续学业。在日本他继续大量阅读拜伦、雪莱的诗歌,并着手进行翻译。1907至1908年他已翻译出《赞大海》、《去国行》和《哀希腊》等名篇。 1908年,他在日本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中英文互译的诗歌集《文学因缘》,另一本就是英诗译作《拜伦诗选》。诗集除《赞大海》等三首外,还收录有《留别雅典女郎》、 《答美人赠束发带诗》等多首诗。这本书不但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诗歌翻译专集,还使苏曼殊成为中国第一位系统翻译拜伦诗的作家。 可惜的是这本珍贵的诗集的初版现已无法见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它1914年的第三版,现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署“日本东京三秀舍印刷,梁绮庄发行”。南社社友柳亚子曾说“这一部《拜伦诗选》销路最好”(《苏曼殊研究》)。这本书的书底页有注:“戊申(1908)九月十五日初版发行,壬子(1912)五月初三日再版发行,甲寅(1914)八月十七日再版发行”。 上海图书馆则收藏有1922年11月泰东书局出版的第四版,这一版是为纪念苏曼殊逝世而出版,封面上印有“曼殊大师遗著”字样。 拜伦是苏曼殊最崇拜的西方诗人之一。他赞拜伦“以诗人去国之忧,寄之吟咏,谋人家国,功成不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拜伦诗选>自序》),他称“拜伦是我师”(《本事诗之三》)。国学大师黄侃也曾回忆:“(曼殊)景仰拜伦为人,好诵其诗,余居东夷日,适与同寓舍,暇日辄翻知拜伦诗以消遣。”(《镌秋华室说诗》)。 苏曼殊的气质与拜伦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自己曾说过:“诗歌之美,在乎气体,然其情思幼眇,抑亦十方同感,如衲旧译《炯炯赤墙靡》,《去燕》,《冬日》,《答美人赠束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