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图书期刊等资料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图书出版的高产领域之一,新书可谓层出不穷,相关的中外期刊也有数百种之多。这些图书和期刊,构成了各高校、研究所、博物馆等单位资料室的主要内容,这些资料室自然也成为广大学生和学者学习科研不可或缺的园地。 作为中国考古文博界标杆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其资料室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领域广阔著称。不仅如此,近几年,在资料室几位年轻人的努力下,结合实际需求,深入发掘图书期刊资源,积极服务广大师生,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探索出一条资料室资源发掘利用的新途径。 汗牛充栋的馆藏资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的前身是1952年随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而设置的参考资料室。1984年,在原考古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考古系,原考古教研室资料室也改为系资料室。 199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资料室陆续获苏秉琦先生、张光直先生和张政烺先生的图书捐赠,考古系特辟专门房间加以收藏,先后建立了苏秉琦图书室、张光直文库和张政烺文库。这些捐赠图书,提高了资料室藏书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资料室的特色资源。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资料室同时为中心下属的编辑室和资料室。 2006年,考古文博学院新办公楼落成,院资料室也搬迁至此,并将苏秉琦图书室、张政烺文库、张光直文库合并管理。新资料室面积达300平方米,并增添了新的藏书设施,配置了数字化办公设备。2012年,哈佛大学Ofer Bar-Yosef教授将其所收藏近千种图书捐赠给学院图书馆。捐赠书刊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等领域,重点是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及关于旧石器、人类起源、文明演进等问题的发掘报告及研究论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成语“汗牛充栋”被用来形容藏书之盛,但凡到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的人,无不有此种感叹。作为中国高校第一个成立的考古教学科研机构,悠久的历史加上广博深入的治学历程,造就了资料室丰厚的馆藏资源,这既是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更是教学和科研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资料室馆藏中外文书籍5万余种、线装古籍约万种、历年田野实习报告4000多部;订阅中文期刊75种,外文期刊约百余种。此外,还有老照片4万余张、老讲义60多种。从数量和品种上,都稳居国内各文博单位的前列。 馆藏是一个图书馆的根本资源,但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个资源,则是值得探讨的事情。分类编目、提供检索、借阅服务等一直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近几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在承担这些基本职能的同时,又探索出一条图书期刊资源发掘利用的新途径。 “书刊推介”“图书展览”和“藏书讲谈” ——将图书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书刊推介”是资料室对重点书籍,尤其是新出重点书籍的推介,并及时在其微信公众号“纸上考古”上发布。针对资料室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举办“考古追梦人——苏秉琦考古生涯及捐赠图书展”并举办“解读苏秉琦的考古‘中国梦’”讲座,这些活动,让读者及时了解业内图书出版动态,又通过展览,从图书的角度来感受老一辈学人的治学风范。 “藏书讲谈”是资料室举办的围绕馆藏图书展开的富有特色的系列讲座。活动意在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藏书为基础,特邀不同领域的资深学者,共同对某一种图书进行讲谈,希望在跨界的学术探讨中,提升学养的深度和维度。在一个开放而轻松的环境下,让跨学科领域的学者坐在一起针对同一本书畅谈各自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从而令不同专业的同学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和视角,故取名为“藏书讲谈”。至今已经举办了“不及备载,想象其余——《宋画全集》里的物与识”“心游万仞,大象其生——漫谈《汉画总录》”“最早的中国——追踪《二里头(1999-2006)》”等系列讲座。 正是这些活动,让广大学生有了传统方式以外的鲜活认识,正如资料室主任陈冲博士所说的那样,“盘活图书资源,及时推出新书和重要图书,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图书及其背后的知识有更加多元的认识。” 馆藏国外期刊的全面扫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藏有外文期刊约百余种,这在国内文博领域的专业图书馆中是非常突出的。尽管当前各种外文期刊数据库已经非常普遍,但电子版的期刊在阅读和文章图片利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种种不足。有鉴于此,资料室管理者坚持订阅纸质期刊。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等种种原因,这批丰富资料的利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资料室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的“外刊扫描”,将国外重点学术期刊的各期目录进行翻译,让读者可以对这些刊物的内容有一个迅速和大体的了解,然后根据各自需求,“按图索骥”。不仅如此,对于一些重点文章,还翻译其摘要,让读者对这些文章有更加全面的掌握。为了扩大扫描的覆盖面,资料室还组织学院一些有兴趣且外语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 “外刊扫描”的工作量浩大,但用心良苦,收效颇佳。由于语言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对于外刊资料的掌握是随着自身外语水平和研究需求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外刊扫描”活动让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外刊所载内容,感受期刊风格,吸引他们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文章阅读,让他们尽早适应和掌握获取国外期刊资源的能力,为将来的科研打下基础。那些参与翻译的学生更是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纸上考古” ——便捷浏览和普及的平台 “纸上考古”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由国内院系资料室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记者在第一次浏览该公众号的内容时也倍感新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目前由师生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有好几个,“纸上考古”是最早成立的。拿起手机,“新书推介”“讲座讲坛”“外刊扫描”尽收眼底。记者认为,将资源发掘成果和讲座动态放到微信公众号上,不但让在校学生能够及时获知,而且利用微信传播的广泛性,将深层次的文博考古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具备了一定的公众普及意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以区区三人为骨干,能够做出如此成就,殊为不易。记者也看到,资料室人员虽少,但年富力强,思维活跃,且都是相关专业出身,均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她们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在学院师生的充分配合帮助下,能够结合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发掘馆藏资源,活化利用和普及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确值得借鉴。 (图片和期刊列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