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冉 郎世宁不是第一个把西洋画风传入清宫的画家,却称得上中西结合画法的最早实践者。画界对他的作品历来褒贬不一:褒奖者认为其吸取了中西方美术的精髓,既写实又富有东方特色,开一代新风,是清代宫廷绘画的代表;否定者则说,郎世宁画作形胜却无神,“工细到了极点,仅仅表示了画家们极度用心与恭敬,表现不出创造性的才华”。乾隆皇帝一方面赞叹他惊人的写真技艺(这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清代尤为珍贵);另一方面憾其在意境上“逊于古格”。 乾隆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经常去看郎世宁作画,即位以后更加频繁,几乎每天都去,服丧期间也不例外。他不仅看人作画,也经常以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审美干预画家,喜欢指定几位画家合笔创作。 合作绘画大多由郎世宁或其弟子先起草图,经皇帝允准,分发给画院画家及弟子完成。以郎世宁特有的风格为中心,配以中国画家山石花鸟背景,构成画面效果。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弘历雪景行乐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及其皇子等多人在宫苑内观赏雪景的情景。作品即由多人合作绘制,画面分为三个部分,近景的观赏石和松柏,中景的庭院建筑,远景的雪竹。 郎世宁所绘制中景的庭院建筑采用了焦点透视的画法绘制而成,画面的纵深感和真实感极强,庭院上的木纹房梁也被刻画出来。庭院下的人物五官清晰准确。前景与远景则是宫廷文人画画家的补笔。可以看出绘画双方都尽力去发挥各自的绘画技法优势,但是合作之前,绘画双方并没有进行足够的沟通,技法特征只是按旨意被安排在了一起:局部的观赏都是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整幅画作的观赏效果不够理想。 从这两幅画的创作构成可以看出,此时的郎世宁已经有机会画皇室成员肖像,这得益于他对油画研究的巨大成就。由于皇帝不喜欢油画颜色发黑、人物面部不要阴影、更不喜欢油画西洋气,郎世宁开始学习水彩和中国传统画布局。故宫博物院学者聂崇正认为,郎世宁的绘画可谓中西合璧,实际上主要的画法还是西方的,只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光线利用上进行了调整。 在还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郎世宁用他的画笔记录了很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如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归顺的少数民族头领的场景。 画家郎世宁在乾隆朝一跃成为首席宫廷画师,迎来自己的职业巅峰,终于有机会完成宗教使命。乾隆朝沿袭对天主教的查禁政策,由于教案频发,地方督抚也多视天主教为邪教,史料中记载了郎世宁三次在皇帝面前为天主教冒死请命。 乾隆元年(1736),皇帝登基后大赦天下,一位被判流刑的官员设宴谢神,他的亲妹妹因天主教徒的身份拒绝参加。这位官员愤慨不已,认为是西洋教把妹妹变得无情无义,随即上疏皇帝要求取缔天主教。皇帝准奏,下旨除居住在宫廷的西洋教士外,其余一律禁止居留。一日乾隆照例来看郎世宁作画,郎世宁由怀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黄本奏疏呈上。这一越轨行为使一旁侍奉的太监相顾失色,但乾隆平静听完了郎世宁的陈述回说:“朕未尝阻难卿等之宗教,只是禁止旗人信奉。”十日后,皇帝下旨:“唯禁旗人信教,他皆不问,教士亦得自由信奉。” 北京的耶稣教会经常收留街头弃婴。乾隆二年(1737),华人教徒刘二为一个弃婴举办施洗仪式,遭到官府抓捕,以迷拐罪杖刑一百。刑部认为“刘二于幼儿头部所灌之水与魔术有关,”天主教是“欺骗国民之邪教,”必须灭之,先帝之所以不驱逐传教士,“唯因彼等多少通晓算数之学之故耳。”此后,全国范围内的禁教令又一次生效。郎世宁又借为天子作画的机会,痛哭陈述天主教并非邪教,如今满城张贴禁令,传教士谁还敢来为天子效命。乾隆帝考虑再三,最终下旨说刘二施洗案是单纯的拐卖儿童事件,与天主教无关,天主教并非邪教,不必禁教。《燕京开教略》中指出:郎世宁片言之功,有胜千百奏疏。 但在乾隆十一年(1746),郎氏的片语只言再不奏效。福建住民状告天主教多明我会教士与修女有染,巡抚周学健下令将主教和四名教士绞刑。乾隆帝随即又在多个省份禁教。这一次,郎世宁的痛苦陈情并没有起到作用,皇帝颇为不悦,只回答说,卿乃外国人,不了解我国国情。 从此到乾隆三十一年去世,郎世宁没有找到任何请愿或谋求天主教发展机会。他只能默默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扮演好安于本分的宫廷画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