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秋岩 自然界中的花卉吸收万物精华,以华丽的容颜,随着大自然的运行,或荣或枯,或放或敛。在中国,对花卉的观赏、栽植、吟咏和描绘的历史悠久,历代艺术家从自己的情感性灵出发,借物抒情言志,以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延展花卉之美。近日,辽宁省博物馆拿出了一批馆藏明清花卉绘画作品,有兰竹品行高洁,也有牡丹雍容富丽,不乏名家手笔,百花绽放,满庭芳华。 《百种牡丹谱》,清,蒋廷锡,共分四册一百开,每开纵37 厘米、横46 厘米,绘牡丹一种,右上角书有牡丹品名,此图为《百种牡丹谱之太平楼阁》,画面左侧为《牡丹百咏》(之一)。《 双头太平楼阁白色》画的是双头白牡丹,采用了画家擅长的没骨技法 牡丹以花叶肥大、香味浓郁和体态雍容而被称为百花之王。历代关于牡丹的诗词不胜枚举,以唐代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最为著名。唐代是栽培和观赏牡丹的兴盛期,优良品种的牡丹价值不菲,有“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之说。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述了洛阳牡丹之盛,录各类名牡丹,并解释花名缘由。经历元代低迷期后,明清文人对牡丹的热情又高涨起来。康熙皇帝曾辑录牡丹诗、牡丹谱,有许多宫廷画家绘各类牡丹图传世。展览中一套清蒋廷锡《百种牡丹谱册》就属此列。 此图册图绘各种牡丹四册一百开,工笔设色,图像生动妍丽,每开纵37厘米、横46厘米。《百种牡丹谱》是蒋廷锡奉旨绘制的大型工程。《石渠宝笈初编》中著录有两册宫廷画家蒋廷锡所绘的《百种牡丹谱》。2016年曾有一册蒋廷锡的《百种牡丹谱》上拍,以1.7365亿天价成交。此册同样共一百开,分装四册,每开绘牡丹一种,右上角书有牡丹品名,末开署有“臣蒋廷锡恭画”款,并钤有清宫诸收藏印,但有鉴定者指出署款及钤印均有疑问。 《百种牡丹谱》中牡丹形态各异 对绘画史一知半解者鲜有把蒋廷锡的名字和文人画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误以为他只是一介宫廷画家。事实上,蒋廷锡是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在康熙后期已是非常重要的词臣画家,雍正年间也屡次升迁,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和怡亲王胤祥、张廷玉同为雍正皇帝最信赖的三大臣。画家蒋廷锡不仅在朝为官,而且身居高位。 蒋廷锡所作有三种类型的画作,一是属“臣”字款画作,题材高雅,寓意祥瑞,幅面巨大,是典型的供御之作,与画风高洁的文人画相去甚远。这些“臣”字款作品,一般先勾勒出对象的外轮廓,再以鲜艳的颜色层层晕染。另有一种,却是独具个人风格的“蒋派”小写意花鸟:以淡墨勾勒花卉轮廓,再以浓墨或焦墨确定轮廓,叶尖叶背处用墨色中加人赭石或胭脂,墨与色相互渗透,最后再以干笔擦出叶子的低凹处,利用墨色的浓淡,营造植株的立体感。这类画作一般是闲暇时光的“消遣之作”,更能体现出蒋廷锡心中特有的文人气质。且此类作品无“臣”字款,一般多落款其字号,如酉君、南沙、西谷、青桐居士等。最后,是大量使用白粉的工笔花卉画,多认为是伪作或他人代笔。《石渠宝笈初编》收录的 31 件蒋廷锡作品中有康熙帝题跋的就达 16 件,足见皇帝对他的喜爱。 蒋廷锡 蒋廷锡有一首《扶羲赠花卉卷长歌以报》,反映出他对花鸟画前辈的看法。文中对徐熙的双勾法和徐崇嗣的没骨法较为钦佩,而认为黄荃、钱选的平涂设色画法不够有生趣,最为推崇的花鸟画家是沈周。 蒋廷锡入职内廷后,获得了扈从出塞的机会,让他拓展了视野,见识到塞外多种不同品种的花卉,不过他最爱描绘的仍旧是姿态动京城的牡丹,且自有心得,认为“写牡丹当于整齐中求生动,若笔太松放便非牡丹品格”。康熙五十六年(1719)蒋廷锡所作《牡丹图》轴(现藏日本),以工笔为主,细细勾勒,兼有恽寿平画风,雍容华贵,风姿绰约。画款云“己亥三月用海西人点染法写庭中牡丹”。此图勾勒与没骨并重,体现了他惯于使用的绘画技法。 “没骨法”作为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方式,五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由北宋时期著名画论家郭若虚首先提出:“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能够流传下来的没骨山水画非常少,今天所能见到的有蓝瑛的代表作《白云红树图》,董其昌的浅绛山水《仿峒关蒲雪图》,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等。没骨法主要是在花鸟画的题材上得到传承和创新,“即画花不用先勾出圈形的圈,而直接施色”。 清代没骨画成就最高的首推恽寿平,他在继承了历代没骨画技法的基础上自创一派,引起画坛的很大关注,时人纷纷效仿,特别是在以“四王”画风定为标准的时代。人们看惯了传统勾勒填色的花卉画法,再去看清新自由的没骨画新作,会感觉豁然开朗,别具特色。研究江苏地域美术史的学者们对恽寿平大力推崇,将其列为写生正宗,然而事实上蒋廷锡才是清初宫廷花鸟画风格中实际的掌权派。康熙帝认为,蒋廷锡的花鸟画风格继承了“徐熙黄筌一派”,是正统的传人。 《百种牡丹谱之大紫》,蒋廷锡以没骨法画牡丹,为没有轮廓线束缚的花瓣增添了许多生动性,花 瓣以一笔点染,笔笔间清晰留出的纹路,将牡丹花层出不穷、摇曳多姿状完美表现出来 《百种牡丹谱》里牡丹形态各异,迎风摇曳,都是折枝牡丹。一枝花叶位于画面中作一幅,其叶子的描绘讲究阴阳向背,极具写实效果。没骨法讲究不用精勾而直接用笔调色画成,有精细与写意之分,精细一点的用色彩层层晕染其花头体积,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偏写意的,先调好色彩,然后根据花卉形态点染而成,行笔骇快,重在气韵。蒋廷锡所画的“百种牡丹花”则是较为精细的一种,先用线勾勒出轮廓再用颜色层层分染出体积。花瓣晕染由内及外,内侧较重,慢慢变浅,像瓣尾用白粉提染。根据牡丹花瓣的厚薄程度来决定用色的深浅。叶子多为没骨写意画法,色彩调好之后一次用笔而成,等画面稍干再用线去勾勒其茎。 蒋廷锡为《牡丹谱》中的百种牡丹配以百首牡丹诗,一首有一首之首尾,一花有一花之姿态,“中有神品妙品能品,独无一点尘俗犯其笔端”,他的牡丹诗不仅仅是在写花更像是在写人,其中《粉红瓜瓤》(浅烂红):“金钗贴鬓风偏趁,桂髓凝膏晒不干。吕相园林春盛处,噎瓜亭上爱盘桓。”像是赞美一女子的姿态纤纤。《重题双头牡丹四绝》中说:“和恨和愁艳作堆,根株相抱背相偎。一宫姐妹浑闲事,各面东西唤不回。…… 十载功夫用意栽,一杯清酒酬花台。双头不是稀奇事,要祝明年三朵开。”十年工夫种得一枝双头牡丹,实在令人欣喜,期盼来年能有三朵盛开,还将双头牡丹比作一双姐妹,互相依偎。 蒋廷锡除了奉旨作大型的画谱类《牡丹谱》外,还尝试运用西画的方法创作牡丹图。自康熙时期,皇家对西洋文化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宫廷画家在绘画风格上,自然会追随皇帝的审美趣味进行改良,这一时期的宫廷花鸟画画面产生中西结合之绘画风貌。蒋廷锡所绘画的《敖汉千叶莲》及《人参花图》中,荷叶及人参花叶的画法、光影的明暗描绘上都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明暗观念。花瓶部分则明显看出西法入画的光影变化,中西结合,别有一番意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