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中国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清太祖始,清朝的统治者就开始突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传统天下观,迄康乾盛世,清朝统治者不仅提出了“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理论,更将传统的“中国”与“四夷”相分野,变为统一的“郡县其地,张官置吏”的大中国。这种“德被四海,万方来朝”的天下观,在圆明园的景观称谓上,反映得十分明显。 核心景区的命名 圆明园四十景中,排在首位的是“正大光明”。此景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圆明园的核心建筑)即正大光明殿,殿额为雍正帝所题,皇帝每岁上元日于此殿赐宴外藩及各国使臣。“正大光明”其实就是“政大光明”,即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在《上元后日小宴廷臣即席得句》诗中曰: “积素西山近宇晴,需贞启正大光明。三朝家法传四字,奕叶肯堂奉永清。”自注曰:“乾清宫匾额为世祖御书,景山观德殿皇祖御书,圆明园殿额为皇考御书。余于热河之勤政殿,亦谨遵家法,敬书四字悬之殿中。圣训绳承,实我国家万年所当奉为法守也。” 可见,清朝统治者为了能成为天下共主,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把“正大光明”作为为政的旗帜和世代相传的家法,以警醒自己、布告天下。 位于正大光明殿之北的“九州清晏” , 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后湖四周九座岛屿中面积最大的岛,为帝后游息之所。 乾隆帝曾说, 此地 “前临巨湖,渟泓演漾,周围支汊纵横,旁达诸胜,仿佛浔阳九派。邹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谓裨海(即小海)周环为九州者,九大瀛海环其外,兹境信若造物施设耶。”(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诗略曰: “昔我皇考,宅是广居。旰食宵衣,左图右书。 园林游观,以适几余。岂繄廊庙,泉石是娱。所志维何,煌煌御书。九州清晏,皇心乃舒。”(《圆明园四十景诗·九州清晏(乾隆九年)》,《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初集卷二十二 ) 乾隆帝在诗中真实地道出了清朝统治者的心声,即他与乃父园居理政,并非沉溺于山水廊庙,他们旰食宵衣,左图右书的目的,只有一个——九州清晏,天下太平。 如果说“九州”代表古代的中国,那圆明园景区“万方安和”中的“万方”,就是清帝心目中的四海与天下了。圆明园中的“万方安和”是一组水景区,于湖上筑室作“卍”字形,用其谐音,以象征天下共主的清朝皇帝德被四海、万邦来朝。乾隆帝有诗曰: “作室轩而豁,当年志若何, 万方归覆冒, 一意愿安和。”(《圆明园四十景诗·万方安和(乾隆九年)》, 《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初集,卷二十二) 这里的“万方归覆冒”,其中“覆”与“冒”都是覆盖的意思,即君临天下,八方归顺,四海万邦都能得到大清统治者的雨露恩泽,而清统治者对四海的最大心愿也是“一意愿安和”。 “山高水长”位于圆明园西南隅,由南向北的一组建筑组成,楼宇面向西山,这里地势平展,视野开阔,是外藩朝正、赐宴和侍卫较射的地方。每年正月十五灯节前后,这里都举行大型的烟火盛会,包括摔跤、马术、杂技、民乐、舞灯、烟火等多项表演。乾隆帝在《圆明园四十景诗·山高水长》诗中写道: “重构枕平川,湖山万景全。时观君子德,式命上宾筵。湛露今推惠,彤弓古尚贤。 更殷三接晋, 内外一家连。”(《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初集,卷二十二) 其中“湛露”是《诗经·小雅》的一篇,是天子宴赏诸侯的诗;“彤弓”也是《诗经·小雅》的篇名,是天子赐有功诸侯弓矢时用的乐歌;“三接晋”是指春秋时晋康侯得到天子的恩赐,其马群繁殖甚多,一昼夜要接驹三次的故事。乾隆帝在诗中,先描绘了山高水长景色,接着用天子宴赏诸侯、怀柔远人的典故,表达了通过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一系列措施,以达到清朝与“藩部输忠诚”、“内外一家连”的愿望。 西洋楼景区的命名 自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开始筹划西洋楼景区,直到四十八年(1783年)建成“远瀛观”止,景区中的建筑除“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蓄水楼”、“大水法”、“观水法”等称谓是直接命名外,其他重点建筑的命名,则多有寓意。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的、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建筑—海晏堂。“晏”为平静、安定之意,“海”为大海,隐喻为四海、天下之意。楼称“海晏”,明显是取河清海晏的意思,即四方平静、天下太平。 海晏堂以西的另一座石构建筑为方外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而以方代指地,借此还引申出方位、区域的意思,并以“方内”特指中国,《史记·文帝本纪》中就有“方内安宁”之语,意思就是国内安宁。则“方外”是指中国以外的地方。观是观赏,则“方外观”的直译,即是值得观赏的外国景物。 再如四十八年(1783年)建成的“远瀛观”。远瀛观位于大水法北面高台上,为南向西洋钟楼式大殿,平面呈倒凹字形。十年后,英王乔治三世给清帝的寿礼——天体运行仪就陈列于此。“瀛”是大海的意思,王充在《论衡·谈天》中有“九州之外,更有瀛海”之语,这里的“瀛海”与“方外”一样皆指外国,则“远瀛观”与“方外观”具有相同的意思。 很长时间以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残留至今的西洋楼废墟,成为圆明园的代表,这真是一大误解。其实,处于全园一隅的西洋楼仅占圆明园的百分之二,乾隆帝在圆明园所作的诗将近一万首,但迄今未见到一首咏西洋楼的诗。可见,西洋楼一景在盛时圆明园中的地位。 那乾隆帝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地修建西洋楼呢?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吗?肯定不是,建西洋楼大水法的真实意图,乾隆帝在晚年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堂(泽兰堂)北为西洋水法处,盖缘乾隆十八年西洋博尔都噶里雅国(葡萄牙)来京朝贡,闻彼处以水法为奇观,因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宁造为此法,俾来使至此瞻仰。前岁英吉利国使臣等至京朝贡,亦令阅看,深为叹服。昨冬广东督臣长麟、抚臣朱珪奏:荷兰国使臣等以今岁为朕御极六十年大庆,恳请来京朝贺。鉴其数万里外,慕化悃诚,因允其请。已即于腊月到京,新正并与朝贺宴赏,节间令于是处观看水法,使知朕所嘉者,远人向化之诚,若其任土作贡,则中国之大,何其不有,初不以为贵也。”(《题泽兰堂(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五集,卷九十四) 乾隆帝的解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即中国之大何其不有,就连西洋人引为奇观的大水法,大清王朝亦有,而且比洋人做得更好,使来朝觐者不得不叹服。中国皇帝最想要的是西洋人是否慕化悃诚,真心向化,至于区区土贡,对天朝上国来说,并不稀罕。 *本文选自《紫禁城》 2017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