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发挥传统的礼仪、习俗、建筑等乡村历史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通过继承和发展乡村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只有加大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前提。产业兴旺是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新时代的乡村产业既包括农、林、牧、渔等在内的第一产业,也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还包括服务业、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生态和农村的有机融合,而且有助于彰显乡村文化产业的个性和特色。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其走向。为此,要更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就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保护利用戏曲、绘画、雕刻、刺绣、剪纸、武术、魔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使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要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通过保护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优美环境、高水平公共服务和便利生活条件等资源的最佳配置,让广大农民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生活。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针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等问题,明确提出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目标同样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氛围。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乡村宜居环境的追求,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我们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为此,要充分发挥好古建筑、古树以及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等在实现乡村宜居中的积极作用,避免破坏乡村历史文化,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村落、古树名木、古老建筑的破坏。为尽快让乡村美起来,要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尽量不改变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坏植被,突出原生态,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建设,积极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水碧天蓝的生态环境,把农村建设得山清水秀、舒适宜人。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乡风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此,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批判地继承传统家风家训中所提倡的尊师重道、修身向善、励学精进、仁德正义和诚信爱国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营造乡村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二是通过文化下乡、戏曲下乡、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科普基地、人文讲坛等有效途径和形式,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三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发挥传统节庆、游艺、歌舞的道德教育功能,大力营造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文化氛围,同时坚持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打牌赌博、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生活陋习。我们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治理有效主要是指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既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把关选人、用人、育人、监督以及晋升等各个环节,并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也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改革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公开村级公共事务。在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同时,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保护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传统乡规民约在化民成俗、倡导公德、教人向善等方面的道德激励约束作用。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生活富裕主要是指生活富足宽裕,既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等精神层面。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无论是从物质还是从精神方面来看,广大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与城市相比总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实现乡村生活富裕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也要摆脱精神文化上的贫困,真正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要利用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支持发展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推出创意农产品、创意景观农业、创意农业活动,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大力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将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点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加强对村落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支持各级非遗传承人依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打造并推出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精品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同时,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充实乡村内生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基础。要实现乡村振兴各项战略目标,离不开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涵养与支撑。为此,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对乡村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要完善多方参与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要探索差异化保护利用模式,打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管道,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成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推手。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河南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18A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