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 芙蕖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几千年的瓷器烧造史,制瓷工艺不断进步。从最初的青瓷,到后来的白瓷,再到各种颜色釉瓷和五彩缤纷的彩瓷,可以说瓷器的釉彩品种越来越丰富。明清以后,彩瓷数量显著增多,遂渐成为主流产品。彩瓷可分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的五彩、粉彩、墨彩等,清代民国时期的彩瓷种类之多,想象力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的墨地留白瓷器,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彩瓷品种。 这件墨地留白十八罗汉纹扁瓶(图1、2),高38.5、口径14.6、底径13厘米。直口,折沿,直颈,溜肩,弧腹,圈足,胎体厚重。扁瓶通体以黑釉为地、留白纹样,瓶身绘罗汉18人,有骑虎者、有降龙者、有袒胸露乳者、有长眉者、有托塔者、有手拄木杖者,罗汉们各持法器,表情各异,姿态万千。扁瓶颈部两面各绘两位仙人,手持云帚,脚踏祥云,形象生动。扁瓶肩部饰一周网格纹与一周如意云头纹,胫部饰一周仰莲瓣纹,圈足外沿以绿地绘卷草纹。瓶口沿内以红彩绘卷草纹,扁瓶底部(图3)绘云龙纹,龙身施绿彩,张口舞爪,威猛精神。 瓷器装饰中采用“留白”工艺,至少可追溯到宋代的吉州窑,南宋吉州窑有一类黑地白花产品,就是采取“黑彩填地,留白成花”的工艺烧造的。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了一类蓝地白花瓷器,明清官窑继续烧造,这类蓝地白花瓷器就属于“彩地留白”的做法,也称“彩地拔白”,清代中后期还流行一种珊瑚红地拔白的产品。 中国古代瓷器中常有“圆器”与“琢器”之分,“琢器”是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包括大件器物和异型器物,制造难度比“圆器”大。 这件扁瓶的横截面并非圆形,这种造型一般可称为“海棠式”,所以该扁瓶既是大件器物又是异型器物,其制造的难度显然更大。另外,一般的瓷器底部多绘有、刻有“年号款”或“堂名款”,亦或绘一朵小花等简单图案,称为“花押款”,而像这件扁瓶底部绘有这么大的绿彩云龙纹,是非常奇特而少见的。这说明民国时期瓷器的装饰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别开生面。 十八罗汉图案是晚清民国瓷器中较常见的纹样,罗汉在佛教中是指得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是修行得道的高僧,其地位仅次于佛和菩萨。罗汉从印度传入中国时,为十六尊者,原本佛经中这十六罗汉也并无具体形象,而是传入中国后,民间艺人们给罗汉们塑造了不同的形象。在五代十国时期,又增添了两位,始成十八罗汉。据考,这十八罗汉分别是:骑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随着佛教在中国影响不断扩大,十八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这件民国时期瓷器上所绘的图案看,十八位罗汉的形象皆可一一对应,可见他们深入人心,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宗教题材。 综上所述,这件民国时期墨地留白十八罗汉纹扁瓶,虽然谈不上多么精致,但是造型、装饰皆有其特别之处,反映了民国瓷器的一些特点,值得一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