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14日,经过几个月的踌躇,北洋政府终于对德、奥宣战,从此站在了协约国的阵营里。当时,德国正占领着青岛。北洋政府考虑,如果协约国胜利,中国可以利用战胜国的身份收回青岛。这不失为一个解决青岛问题的好办法。不过,战事尚未分明,一个现实问题却摆在北洋政府面前——如何处置在华的德奥侨民。 20世纪初,德国的在华商业机构和投资规模仅次于英国。不但有大批的德国人在华经商,政府机构中的德国雇员也不少。对德宣战后,在华的德奥侨民变成“敌侨”,除了自愿回国的之外,还有3000多人滞留在中国。民国初年,中德关系不错,甚至许多军政要员都有留德背景。虽然中国对德宣战了,但北洋政府还是倾向于善待德奥“敌侨”,并不强行驱逐。可是,同为协约国的英国不乐意了。为了夺取德国在华利益,英国几次三番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严厉处置在华“敌侨”,并且声称“华境敌侨时有阴谋举动,恐于中国安宁及协商利益均有损害”。他们甚至提出把在华德奥侨民一律驱逐到澳洲安置。 北洋政府方面考虑,如果真把德奥“敌侨”赶到澳洲去,战后中德关系必然会恶化到无法转圜的地步。于是,1918年8月北洋政府内务部决定在中国南北各选择一处地点作为有嫌疑“敌侨”的集中移居地。北方的“敌侨”移居地选在了京郊房山云居寺。云居寺环境清幽,以石刻佛经闻名中外,自唐以来就是有名的佛家圣地,选择此处安置德奥“敌侨”,足见北洋政府的良苦用心。 内务部不但按照德侨身份给他们分配了房间,配备了生活用品,还在云居寺移居地派驻了医生、翻译和消防队。如果不是设有军警把守,这里简直可以算作一个度假胜地了。自1918年9月27日开始接收“敌侨”起,至1919年9月最后一批“敌侨”遣返完毕,云居寺先后接收过商业巨头汉纳根、银行家柯达士、北京福德洋行经理贺尔飞等德国著名商人,高峰时移居“敌侨”达一百余人。 移居云居寺期间,德国人不但有很好的生活待遇,而且被允许在云居寺各处游玩。在此期间,北京福德洋行经理贺尔飞(Hans Von Hellfeld)拍摄了不少照片。从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云居寺山门、碑亭、牌坊、南北双塔等标志性景物,而且能看到“敌侨”住所、餐厅的内部陈设。照片中,德国“敌侨”们一个个衣冠楚楚,兴高采烈,完全没有俘虏的样子。不难看出,他们的确得到了北洋政府的优待,他们的际遇与那些被送到西伯利亚的德奥战俘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有学者认为,中国对德奥“敌侨”采取的这种宽松友善的政策,不但展现了中国人正义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也为战后中德关系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