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沃尔迪玛·哈福斯坦]山鹰之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过程

http://www.newdu.com 2018-10-31 中国民俗学网 [冰岛]沃尔迪玛·哈 参加讨论

    [摘   要]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非遗”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伦理问题。该片由沃尔迪玛·哈福斯特和制片人艾纳斯多迪尔(AslaugEinarsdóttir)合作完成,是哈福斯特的最新专著《制造非物质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鹰之歌”和其它故事》(Making Intangible Heritage:El Condor Pasa and Other Stories from UNESCO,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的核心一章的内容。该片配有多种字幕,并将于2018年底免费开放(中文片名:山鹰之行)。本文有助于对“非遗”的国际和历史背景的深层理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保护 老鹰之歌 玻利维亚
    [作者简介]沃尔迪玛·哈福斯坦(ValdimarHafstein),冰岛大学民俗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曾任“国际民族学和民俗学学会”会长,并曾担任教科文组织的冰岛委员会主任,发表过多部有关“非遗”的著作。
    [译者简介]张举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美国崴涞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东亚系主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
    

    他们漫步于巴黎联合国总部丰特努瓦走廊,穿梭于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的电梯。他们是外交官、律师、联合国员工。他们的日常服装便是西装领带,或是女士套裙。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在联合国这些组织中进行着“田野调查”。穿上我自己的西装,我跟踪过教科文组织制定非物质遗产公约的进程。我也研究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如何在会议室里协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作为一位民俗学者,我痴迷的是好故事,而联合国里到处都有。
    在此,我讲个我最欣赏的故事:一个来自会议室和咖啡间歇的民间叙事。故事始于一封信。这封信来自玻利维亚共和国外交和宗教部。这封信警告:目前各种音乐和舞蹈没有得到任何国际公约的保护,并敦促联合国采取紧急措施。部长列举了一些音乐、舞蹈和手工传统事例,并声称,这一切正在遭受最严重的非法和隐秘的商业化和输出。他认为,这些行为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例如,许多音乐旋律被错误地挪用在某些人名下,而那些人与这些旋律的创作毫无关系。他们将这些旋律注册为自己的作品并收取版权稿费。部长声称,玻利维亚在这方面情况尤其糟糕,因为周边的国家都亟不可待地要窃取玻利维亚的传统。部长信中的核心观点是,民俗需要得到国际法的界定,将其界定为国家财产,为国家拥有和管理的遗产。来信进一步宣称,通过第06396号最高法令玻利维亚政府已宣告国家拥有民间音乐及其地域所有权。信中还说,玻利维亚将立法,将国家所有权扩延到民间舞蹈、手工制作,以及传统文学。部长提出,现在所需要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这条法令以国际法的效力。
    这封来自玻利维亚的信常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非物质遗产公约诞生的礼炮,也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传统知识的开端。其实,几乎没人读过这封信,其存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口头传统。但人们还是继续谈论此信,作为彼此讲述该故事的核心参考,以便解释联合国为何制定出这些公约,为何讨论怎样最有效地保护非物质遗产或传统知识。
    至此,故事情节开始变得复杂了。我们将时钟调回到三年前,也就是这封外交信件被送到巴黎的三年前,这个故事转化为一首歌。
    1970年,保罗·西蒙(Paul Simon)和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发行了“忧愁河上的金桥”专辑。这是他们两人最后的专辑,标志着十三年成功的合作到此结束了。其中的一首歌是“老鹰之歌”(El Condor Pasa)。他们在专辑封面上注明,这是十八世纪的秘鲁民歌。“忧愁河上的金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获得了当年的格莱美唱片奖,随即便跃上流行歌曲排行榜的第一名。这是西蒙和加芬克尔的销量最大的专辑,而且,仍然是史上销量最大的专辑之一,与“甲壳虫”和“猫王”并列。
    “老鹰之歌”是其中的单首歌曲之一。同一年,佩里·科莫在他的专辑“不可能”中包括了这首歌。在英国,朱莉·弗利克斯以同一首歌登上排名榜前20名。类似的有,在意大利的吉廖拉·金格蒂;在德国的于尔根·马库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卡雷尔·格特,等等。在1970到1972年间,欧洲、北美洲、亚洲和澳洲的数十名艺术家发行专辑,收录了我们说的这首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不断改编创造自己的“老鹰之歌”,包括各种音乐形式,从爵士乐到迪斯科。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故事在联合国并没有这些细节,没有迪斯科,而只是西蒙和加芬克尔的表演从封面宣传到核心演唱。其受欢迎程度有目共睹。这个故事将联合国的努力嵌入流行音乐的史册,将其外交协商之功展示得令人赞叹。很可能,北美的艺术家们想通过演唱一首土著歌曲显示与穷人和安第斯山区被压迫的土著人团结在一起了。倘若如此,他们却从没直接表白。相反,对安第斯人来说,这不像是在庆祝土著人的音乐,而更像是剥削。富裕的美国人洗劫了安第斯穷人的音乐传统,由此发了大财。没有一分钱分到那些自认为是这首歌的源泉、合理的拥有者的人手中。这是有着漫长历史的更大剥削模式的一部分。听起来很像殖民征用:将安第斯的黄金运到欧洲。可是,这次,就连老鹰也被掠走了:印加人的神鸟,也是土著人骄傲的象征。无疑,整个事件变成忧愁的河水,给许多人留下苦涩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