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管理历时久远,起源于原始社会。但作为教育史研究分支,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到20世纪才缓慢起步,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回顾研究之路,不仅有助于了解研究中的热点,也有助于明确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 起步较晚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教育史”课程开始进入师范学堂,其中涉及古代文教政策、学校制度、选士制度等有关教育管理史的内容,可视为研究的萌芽。此后,独立的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尚不多见,各教育史或教育行政书籍中,多不过略提数笔,至专篇讨论者,更所未见”。可以说,“附带性介绍”是研究起步阶段的重要特征。 1939年8月,薛人仰的《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以唐虞三代至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各时期的教育行政制度、教育官吏与学事专官、选士制度、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等。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教育管理史开始从教育史母体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然而,受战争影响,独立研究的良好势头未能延续。随后一段时期内,受政治、经济、苏联教育学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不被学者重视,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趋于停顿。 1983年,中国台湾地区学者雷国鼎率先为在台高校编写了名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的教材,标志着中国教育管理史独立研究的起步。相比于台湾地区,大陆的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则起步较晚,开创性著作是1989年程斯辉编写出版的《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史》。自此,相关研究逐渐展开:一是断代及通史著作逐渐增多。据统计,1989—2003年,大陆出版的中国教育管理(行政)史著作约13种,奠定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管理史的叙述框架。二是专题史著作逐渐增多。比如江铭主编的《中国教育督导史》(1994)、孙云龙等主编的《中国教育管理思想史》(2014)等,多是具有影响力的开山之作。三是期刊论文与硕博论文日趋丰富。通过CNKI关键词检索发现,改革开放至今相关论文约400篇。总之,历经百年的积累,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渐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新时期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 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国教育管理史理论研究”“教育行政管理史”“学校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思想史”四大板块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首先,理论研究聚焦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对象、性质、功能与范围等问题。1989年以来,学者们开始自觉思考理论问题,认为研究对象是中国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性质,“不仅可以为充实和丰富管理学、管理史、教育学、教育史服务,而且可以直接为完善教育管理思想理论、改革教育管理实践提供资料依据和历史借鉴”。关于研究范围,学界有“两大块”“三大块”“四大块”等不同观点,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管理史主要研究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思想三大块。 其次,教育行政管理史研究基于多学科视野开展具体问题的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主要采用历史文献、比较、个案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上梳理历代文教政策、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机构沿革、教育经费管理等内容。21世纪以来,受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影响,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观念转向具体研究。学者们开始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教育督导、教育财政、教育法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运作等新的研究领域。 再次,学校教育管理史研究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管理史,突出其现实借鉴。具体而言,古代部分注重剖析书院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办学模式的现代价值;近现代部分重点探讨高校师生管理制度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经费管理、自主办学、办学经验等问题及其启发;当代部分的研究热点是梳理与反思新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管理制度与实践、财政体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与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等主题。其中,近现代部分最受学者关注。 最后,教育管理思想史研究注重微观剖析与个案探究,强调现实意义。一是重点探讨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比如书院办学理念、近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教会大学办学理念、西南联大办学思想、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思想、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价值观等。二是重点剖析著名教育家,尤其是著名大学校长管理思想与办学理念的现代价值。其中,研究者重点关注的人物有:古代的孔子、墨子、老子、朱熹等;近现代的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梅贻琦、胡适、黄炎培、竺可桢等;当代的毛泽东、邓小平、徐特立等。 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有待深入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取得了重要进步,但相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一,加快中国教育管理史理论研究。从成果发表时间看,围绕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理论探讨集中在1989—2003年出版的著作中,而此后,相关理论研究趋于沉寂。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长期处于“自由式发展”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学术水准的提升。这亟须学者不断反思研究对象、研究边界、研究功能、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解读话语体系等理论问题,以期通过理论建设引领学术发展。 第二,拓展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内容与范围。一是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史中活动和人的研究,改变“重制度、轻实践、轻主体”的研究现状。未来研究应突出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践性,以及历史上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主体性。二是学校教育管理史研究应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制度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三是教育管理思想史研究有待挖掘初等、中等、职业、师范等教育的管理思想内核,同时要考察教育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非知名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校长的管理思想。四是古代及当代的教育管理史研究较为薄弱,有待深入剖析这两个时段的教育管理智慧。 第三,理性关怀中国教育管理现实问题。关注与理解教育管理的现实问题,是推进历史研究的重要动力源。尤其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今天,亟须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智慧。因此,教育管理史研究者应自觉担负起通过历史研究回应现实问题的使命。然而,当前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中,关怀现实失当的问题却日渐突出,比如神话历史、随意总结经验与启示、刻意套用域外新名词等问题屡见不鲜。这种功利的“实用主义”研究不仅不利于今人认识历史真相,也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鉴于此,研究者应树立“解读者”的角色,本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建构中国特色的解读话语体系,准确解读中国教育管理发展史,进而挖掘历史对现实的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