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原始农业推动甘青地区文明起源

http://www.newdu.com 2018-11-1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苏海洋 参加讨论

    文明起源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在促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甘青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区域,从大地湾文化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随着原始农业的初创及多样化生产的进展,社会结构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不过,这一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与反复。
    黍作农业逐渐兴起
    早在七八千年前,渭河上游的天水地区就已人工栽培黍并饲养家猪。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距今8000—7400年)H398底部发现的少量碳化的稷(黍)和油菜,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黍和油菜标本。在能判定年龄的19块猪骨中,0—6个月和7—12个月的猪骨分别占5.3%,可能为家猪遗骨。虽然农业已出现,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本期出土渔猎取食工具39件,农业生产工具21件;在748块动物骨骼中,猪骨只占20.6%,且无法确定家猪比例,其他均为野生动物骨骼。由于农业发展水平很低,人们主要仰求于自然,因而聚落规模很小,仅有8000平方米。在能确定年龄和性别的5座墓葬中,50—56岁男性死者的陪葬品最多,这说明当时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等自然属性,社会属于最简单的不平等社会。
    距今6500—6000年,甘肃东部旱地黍作农业兴起。考古工作者在大地湾遗址仰韶早期遗存炭粉样品中,检出420粒黍和10粒粟。本期还出土342件农业生产工具,其中石斧达187件,是石刀、骨刀的1.9倍。在能鉴定年龄的84块猪骨中,7—12月幼龄猪达21.4%,是大地湾一期的4倍。不过,本期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仅占渔猎取食工具的2/3,说明狩猎采集经济依然占主要地位。在人口压力下,先民通过扩大谷物种植以缓解食物危机,推动了黍作农业的兴起。因垦荒时共同劳动和保护劳动果实的强烈需求,本期聚落形成很强的向心式格局。墓葬考古和聚落考古还发现,因劳动技能不同,在不同人群之间和同一人群内部,社会地位存在差异,仍然处于以自然属性确定个人社会地位的简单的不平等社会。
    初步形成复杂社会
    距今6000—5500年的仰韶中期,甘肃东部原始农业迅速发展,并向洮湟流域扩展。在渭河支流葫芦河流域,粟已取代黍而占据主导地位;嘉陵江支流西汉水上游开始种植水稻,食谱日渐丰富。大地湾遗址出土该时期渔猎取食工具321件,农业生产工具203件,这说明虽然农业获得快速发展,但狩猎采集依然占重要地位。在203件农业生产工具中,石斧47件,不足石刀、骨刀的1/2,意味着大规模垦荒已接近尾声。随着集体劳动的锐减,聚落首领威望大大下降,向心式聚落布局也随之消失。本期房屋面积越大,出土装饰品越多,劳动工具越少;反之,房屋面积越小,出土装饰品越少,劳动工具越多。这说明,仰韶中期,社会地位的差距开始建立在财富多寡的基础上,以社会属性差异确定个人地位,属于比较复杂的不平等社会。
    距今5500—5000年的仰韶晚期,甘肃东部原始农业进入鼎盛阶段。大地湾遗址出土该时期农业生产工具550件,渔猎取食工具512件,农业工具首次超过渔猎工具;在出土的猪骨中,18个月以下幼年猪骨占78.8%,标志着狩猎经济地位下降,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天水西山坪遗址同时期文化层出土黍、粟、水稻和青稞,意味着食物结构趋于复杂,食谱内容更加丰富。
    原始农业的鼎盛,为聚落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社会的初步出现创造了条件。大地湾仰韶晚期聚落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南北中轴线附近2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为对称轴,形成众星捧月的独特格局,可能是渭河上游雏形国家的首都。F901面积达420平方米,是一座多间复合式原始宫殿,是聚落首领办理政务、组织集会和举行大型祭祀典礼的场所,是根据政治权力大小确定个人社会地位的工具与象征,标志着距今5000年前后,甘肃东部初步进入复杂的不平等社会阶段。
    农业衰落导致社会复杂化倒退
    距今5400—4700年,甘肃东部发达的农业文化与采集狩猎文化相结合,形成马家窑文化,并向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南部扩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林家村马家窑遗存H19中,农作物秸秆、穗、糜粒、朽灰堆积层厚度达0.5米,体积达2立方米。该遗存还出土农业生产工具774件,狩猎取食工具449件,说明该文化尽管有发达的农业,但仍包含较多的狩猎成分,农业发展水平低于同时期甘肃东部的仰韶晚期文化。虽然马家窑文化晚期已出现贫富分化,但尚未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社会复杂化水平远远低于同时期的甘肃东部。
    距今4800—4300年,因旱涝灾害频仍,原始农业衰落,人口锐减,社会复杂化倒退。大地湾遗址常山下层遗存没有出土生产工具,陶器种类也只有仰韶晚期的一半,以钵和罐为主,且陶器变小,大型储存器消失。虽然F901主室尚存,但侧室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青海东南湟水流域的乐都县柳湾村马家窑半山类型墓地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只占生产工具总量的10.8%,而狩猎和手工工具分别达33.2%和56%。由于农业所占比重不大,贫富分化也处于较低水平,该遗存97%墓葬的随葬品不超过10件。半山文化晚期阶段,尽管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但仍处于财富中心型社会的萌芽阶段。
    不过,渭河上游农业出现多样化趋势。例如,在天水西山坪遗址距今4600—4300年文化层内,发现粟、黍、水稻、小麦、燕麦、青稞、大豆和荞麦等8种农作物标本。这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的复兴与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农业复兴促进文明出现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中期(距今4200—4000年),由于气候好转,原始农业再度繁荣。青海省柳湾村马厂墓地出土生产工具846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达40%,狩猎工具不足10%;该墓地57%的墓葬中随葬瓮,绝大部分瓮内发现粟的颗粒或皮壳。在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齐家遗存中,储藏粮食的窖穴遍及整个聚落。该遗存出土的307件生产工具中,农业生产工具达69.38%,狩猎工具仅占12.7%;在301块动物骨骼标本中,除鹿和自然死亡的鼢鼠外,其余均为猪、牛、羊和狗等家养动物骨骼,其中猪骨占85%。可见,该阶段农业已处于支配地位,且多样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狩猎经济仅仅为补充形式。农业复兴使甘肃东部地区人口呈爆发式增长。泾渭上游有齐家文化遗址2300余处,占整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遗存总数的71%,有些地方的密度甚至与现代村庄的密度相当。
    甘肃东部一些中心聚落聚集了大量人口,最先出现一个家族统治其他家族或家庭的等级分化。师赵村齐家文化聚落由5组房址组成,中部一组不仅位于聚落中心,而且掌握着资源分配、宗教祭祀和军事大权;其他各组则分布于北、东南、南和西部边缘,从属于中部一组。甘肃东部仰身直肢葬人群西进洮河流域和河湟地区,征服了以马厂文化为代表的屈肢葬人群,并长驱直入河西走廊东部,以河谷、盆地为中心,建立众多以外来族群对土著族群武力统治为特征的小型国家。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齐家文化墓地仰身直肢葬人群成人墓无一例外都有随葬品,近60%的小孩墓地有随葬品,属于统治集团;而屈肢葬人群除M14、M65外,其余均无任何随葬品,属于被征服集团。距今4000年前后,甘青地区进入“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邦国时代。
    从大地湾文化至齐家文化,甘青地区文明演化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社会的初步形成、复杂化倒退和国家出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农业的持续发展、衰落、复兴是同步的。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气候变化成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使得甘青地区走过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文明演化道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文明起源研究”(13XKG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