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郭汉民从教述略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雅兴 伍安 参加讨论

    郭汉民,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出生于1943年,196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海南先后从事中学教育和干部理论教育工作;1980年考取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历史学家林增平;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调入湘潭大学。在长达45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真正做到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德者,本也”。在为人处世上,郭汉民始终坚持以德立身,笃信并躬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诚、信、勤、俭、恕、慎、谦、和、公、廉”。
    作为学生,他尊师重道,事师如父。在林增平先生生前,他常伴左右,为师分忧解愁,默默奉献,竭尽全力。
    作为老师,他为人师表,爱生如子。他注重师德师风,强化个人修养,做到身正为范。他常说“教好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责与道德的内在要求,并不要求回报”。作为领导,他允公允能,克勤克俭。他信奉“公生明,廉生威”,履职院长之初即写下“诚惶诚恐,如临如履”作为警示。以“宁静致远、安贫乐道”为座右铭和基本处事态度,凭信念做人,凭良心做事。他自己出资设立“院长奖”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学科建设鞠躬尽瘁毫无私心。作为朋友,他和善为怀,情义为重。为人耿直厚道,待人友善,谦和真诚。对朋友在工作、学术、生活中热情相帮,不计个人得失。三联书店原副总经理潘振平先生在回忆与其合作从事清史修撰时,曾赞美他“不计条件,不讲价钱,有全力担当的精神”。
    治学在于求真,求真必先立德。在郭汉民看来,凡治学大成之人,必具敦厚品行,因此在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他始终坚持以德治学。
    他治学勤奋,认为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强调“历史要下苦功夫”。37岁才开始学术生涯的他,深感在起步阶段“荒废了许多永远无法挽回的宝贵光阴”,因此一经踏入学术园地便“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梭,努力吸吮营养,填充久遭知识饥荒的肚肠”。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近代思潮、近代人物和史料学研究等方面,出版著作28部(独著3部、合著1部、参著5部、主编和参编19部)、点校古籍4部、发表论文163篇,其中《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乃十年磨一剑之作。这对一个“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史学工作者来说,可谓著述宏富,成就斐然。
    他治学严谨,注重学术规范,对研究成果一字一句仔细推敲,再三斟酌,反复校对引文。他强调史学研究要有史实证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尤其重视史料和逻辑,指出史料不扎实、论证不严密就不能“考死”(指史事考证的结果十分可信),“考不死”就不会产生影响。比如他的《同盟会非“团体联合”史实考》,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资料翔实。他反对浮躁的学风,认为做学问就如炼钢,要努力淬炼,做到文章精练且富于文采,多一字不必,少一字不可。
    他治学注重社会效益,认为史学工作者应关注社会。他在梳理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后提出苦难、奋斗、求索三题。他在写作《晚清人物研究》时,深入挖掘近代历史人物尤其是湘籍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其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指出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点。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思想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郭汉民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真正做到了“以德施教”。
    他坚持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他施教的第一课是学术品德的“守望”与“弘扬”。为传承林增平先生的道德文章,他组织编辑《林增平先生纪念集》,要求新入门的研究生必读该书并写心得体会,旨在把林先生树为学术航标,把学术品德根植于求学之初。
    他改革创新,首创“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深感“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他大胆尝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从1997年起,在历史本科教学中实施“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总结提高”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参与研究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授人以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学会”走向“会学”。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法被证明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如果不是“执着于教书育人”,没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本科教学改革。随着“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影响了科研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但他乐此不疲,他声称“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教学,但不后悔”。70岁退休后,出于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情怀,他做了如下四件事:一是把自己一生珍爱的全部藏书共五千册(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其中不乏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无偿捐赠给湘潭大学图书馆,设立专门阅览室供师生使用;二是每年从有限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继续设立“院长奖”,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新增“研讨式教学课题基金”,每年立项2个课题资助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改革,承诺“有生之年,决不停息”;三是整理出版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有关书籍,供后来研究者参考;四是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各大高校,推广“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郭汉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言行阐释了“立德树人”的真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研究”(18JJD710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