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比切·斯托夫人名为哈丽叶特·比切·斯托,是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誉为“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斯托夫人生于康涅狄格州里奇菲尔德郡,是为解放黑奴而发声的一位作家,《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斯托夫人被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林肯总统甚至称她是“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人物生平 斯托夫人 父亲是著名牧师里曼·比彻。幼年因父亲关系颇受加尔文教派影响。青年时期因其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她喜欢读司各特的浪漫小说,这在她后来的著作中有明显反映,1832年,她随全家迁往辛辛那提市,在一座女子学校教书,写了一些关于新英格兰生活的随笔。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的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奠基了她小说的基调。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于是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小说引起强烈反响,使她一举成名。为了反驳保守势力的攻击,1853年她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法律、法院档案、报纸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料证明她的小说所揭露的事实。她的其他主要著作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以及一些宗教诗,收入1867年出版的《宗教诗选》。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权主义者引用。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罗里达,在《棕榈叶》(1873)一书中描写了她在那里的宁静生活。 1811年,哈里特·比彻·斯托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利奇费德的一个牧师家里。她从小受到神学的熏陶,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宗教的氛围中度过的。青少年时期,她在哈特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酷爱读书。除了学习神学外,她还大量地阅读拜伦和斯考特的作品,这两位著名作家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哈里特·比彻·斯托十四岁时,全家搬到波士顿,几年后又迁至辛辛那提,她父亲利曼·比彻被任命为那里的莱恩神学院院长。哈里特随父亲在辛辛那提一直住到1850年。她在中学任教不久结识了莱恩神学院的教员卡尔文·斯托,结了婚,并生养了六个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她偶尔为杂志撰写短文和小说。 辛辛那提市位于肯塔基的俄亥俄河河畔,郊外是星罗棋布的大农奴主种植场。当时,那里是北美废奴运动的中心之一,在市区经常能听见反对黑奴制的激昂的演讲。同时辛辛那提还是各地逃奴的避难地,他们通过“地下铁道”,把辛辛那提作为中转站,然后逃奔加拿大或北方自由州。 在废奴运动的影响下,斯托夫人一家对黑奴也深表同情。利曼·比彻的家里就安置过逃奴,这使斯托夫人有机会亲耳听到逃奴诉说悲惨的遭遇,控诉奴隶制的种种罪恶。以后,斯托夫人又得到一次机会,与朋友一起访问了肯塔基州梅斯维尔的几个种植场,耳闻目睹了黑奴劳动和生活的惨状——后来就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里谢尔比种植场的雏形。斯托夫人的弟弟是个商人,经常往返于新奥尔良和红河郡之间,他给斯托夫人讲述了许多关于南方奴隶主暴戾恣睢、惨绝人寰的真实故事,特别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一艘商船上邂逅的一个凶残的奴隶主的劣迹,使斯托夫人大为震惊。后来,斯托夫人便在此人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莱格利这个反面人物形象。 1850年,斯托先生受聘去缅因州的鲍丁学院任教授,于是全家迁到新英格兰北部。在那里,斯托夫人逐步成为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 有一天,斯托夫人接到嫂嫂的来信,她的嫂嫂爱德华·比彻夫人在信中请求她写些文章,批判残暴无情的奴隶制,让全国人民都能知道奴隶制的实质。当时,斯托夫人家人全部支持她,她的家人也是废奴运动的参与者。她的哥哥爱德华曾在波士顿的教堂里发表过一篇慷慨激昂的废奴演讲,她的另一个哥哥亨利·华德在布鲁克林教堂举行了一次特殊的黑奴拍卖,让他们获得自由。斯托夫人表示要学哥哥们的样子,她一定要写。她说:“上帝帮助我吧。我将要把我所了解的事情写出来。只要我活着,我就一定写。” 几天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章就写出来了。据斯托夫人的回忆,有一次,她在布伦斯威克教堂做礼拜,突然创作灵感涌上心头,汤姆叔叔的遭遇逐渐在她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天下午,她回到家,锁上门,就写了起来。稿纸不够,她就用食品包装纸代替。写完第一章后,斯托夫人念给丈夫和孩子们听。他们深受感动,斯托先生鼓励妻子继续写下去,说:“这样写下去,你就可以写一部了不起的书。” 接着,斯托夫人写信给在华盛顿的好友甘梅利尔·贝利,告之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计划。甘梅尔贝利是华盛顿的一家废奴主义刊物《民族时代》的编辑,从她在辛辛那提主办《慈善家》时起,甘梅尔·贝利就是斯托家的至交好友。在给她的信中,斯托夫人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新民族时代》分三至四期连载。甘梅尔·贝利很高兴,立即复了信,并寄上三百美元作为约稿费。从1851年6月起,《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开始在这家主张废奴的周刊上连载发表了。结果,情况大出意料,斯托夫人越写越长,笔下的人物、情节、对话就像滚雪球一样展开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竟在《民族时代》上连载了近一年多(四十多期)。小说连载完以后,斯托夫人说:“这本小说是上帝自己写的,我只不过是她手里的一支笔。” 1856年她发表《德雷德,阴沉地大沼泽地的故事》,进一步揭露蓄奴制的社会堕落现象。 1859年她发表小说《牧师的求婚》。1869年,《老镇居民》都是描写她熟悉的新英格兰生活。 1869年,她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发表了《拜伦生活真相》,揭露拜伦和他妹妹有过乱伦的恋爱关系。因为诗人拜伦是英国人心中的偶像,这篇文章在英国引起很大的影响,英国人开始对她进行冷酷无情的嘲讽并发表文章攻击她。 1896年,她在哈特福德去世,终年85岁。与丈夫合葬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校园内。 斯托夫人经典名言 斯托夫人 生命之花初绽,死神就已到来。 世上幸存之人,请勿悲伤哭泣。 真正悲伤过的人都是心存善念的。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我已经失去了人世间所有的一切,永远失去了,我现在再也不能失去天国了,不,再怎么说,我也不能变得邪恶呀。 最痛苦的泪水从坟墓里流出,为了还没有说出口的话和还没有做过的事。 整个世界就像鸡蛋壳,已经被掏空了啊! 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清晨。 斯托夫人的作品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 人物评价 斯托夫人 在谈到斯托夫人的历史地位时,柯克·门罗认为:“她不仅在世界著名妇女中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的,而且在决定美国人民命运的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她的影响超过其他的任何一个人。……当然,废除奴隶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功成业就的事,它是众人的事业,但是,《汤姆叔叔的小屋》所产生的影响是最伟大的,最深远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学意义也是勿需置疑的。范怀克·布鲁克斯说:“撇开小说写作的氛围不谈,《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失为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部伟大的民间传记。”著名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称该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