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良 师文涛 云南历史上长期以海贝作为货币,一直到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才第一次铸造货币,即嘉靖通宝。据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夏,诏云南铸嘉靖通宝钱。志:所司题准云南铸钱,每年以本省盐课银二万两就近买料雇匠鼓铸,年额钱三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千一百文,令参将一员专理。每年十月以内铸完,解户部。蜕按:云南夙行海贝,钱钞俱无所用,其上纳赋税以金为则,用贝折兑,故从来未开鼓铸,宁以重价买蚆,盖相传之旧,重改作也,今此开铸,解钱户部,是云南此时尚不用钱也……”但因为制钱当时在云南还行不通,虽然铸出铜钱,但民间用贝如故,因此只好把所铸铜钱都运往其他地方。 正因为嘉靖通宝是云南铸造的第一枚钱币,因此它在云南货币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铅锌矿档案室中就有一枚被誉为“钱王”的嘉靖通宝,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金属铸币,会泽也因此获得“钱王之乡”的美誉。此钱为黄铜质,“嘉靖通宝”四字为魏碑体,直径58、厚3.5厘米,属纪念币,铸造时间有不同说法:《云南货币简史》认为是康熙二十年(1681)作为滇铜主要产地的东川为纪念云南嘉靖年间首铸制钱而特铸用来镇矿的;而《会泽县文物志》则认为是明代嘉靖年间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造。 作为一名云南籍钱币爱好者,多年来笔者也曾一直想得到一枚嘉靖通宝。几周前,我看到有专业钱币拍卖网站正在拍一枚嘉靖通宝(见图),锈色还不错。怀着激动的兴奋劲,加之时间紧迫,一时也没有细看卖家的文字说明就参拍了,并最终以50元拍到手。我当时还很惊讶,为何价格这么低,后来付款时才知道钱币有裂,而且不平。此钱直径2.5、厚0.15厘米,重4.4克。钱币正面地章大部分为红褐色矿物晶体覆盖,只有少许绿锈,“嘉”的写法与清代“嘉庆通宝”中“嘉”的写法大相径庭:中间长横上的“点、撇”向两边展开,把“口”包在中间。“靖”为“斜立靖”,“通宝”二字与“弘治通宝”的写法差不多,一脉相承。 虽然这枚嘉靖通宝有缺陷,但总算圆了心中一个愿望,今将其介绍出来,也期待方家探讨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