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12-17 中国民俗学网 陈金文 参加讨论

    摘    要:传统社会人民大众通过“识鸟言兽语的人”类型的民间故事表现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表达他们加强与大自然交流,并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理想与愿望;而“动物报恩”故事构想了一个人与动物互助互惠、和谐相处的理想世界。其中所表现的思想观念在故事的长期传播或流传中,自然会对民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影响他们对待各种动物的态度,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动物与人”故事;“识鸟言兽语的人”的故事;“动物报恩”故事;生态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陈金文,男,法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通过对民间故事研究探讨民众生态文化观念的成果,譬如安丰军的《关于回族生态伦理的透视》,于敏的《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任剪梅、董玉宽的《满族生态伦理学探析》等。安丰军在《关于回族生态伦理的透视》一文中单列出“民间故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小标题,论述回族民间故事所反映出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为从民间故事中可以看出回族民众期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珍惜资源、适度消费的生态伦理思想。于敏的《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一文,以为哈尼族民间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该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任剪梅、董玉宽的《满族生态伦理学探析》一文列出“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思想”小标题,指出满族民间故事中反映了天人合一、万物平等、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思想。
    本人于2005年8月参加了青岛召开的“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了会议论文《从动物报恩故事看我国民间生态文化的价值和局限》,该论文指出:我国民间“动物报恩”故事,通过赋予动物人类特有的道德伦理,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生存权的尊重及人们希望与周围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对于劝导民众珍视动物生命,保护生态,具有一定价值。
    总之,关于民间故事中蕴含的生态观念或生态文化价值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就中国民间“人与动物”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的探讨,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艾伯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列出了“动物与人”主题,在“动物与人”主题之下,列出了10多个民间故事类型。本人以为其中“懂鸟语的人”、“动物报恩”、“老虎报恩”、“蛇报恩”等类型的故事反映了传统社会我国民众对自然的理解与认识,体现了他们的生态文化观念。
    艾伯华在“懂鸟语的人”这一故事类型之下,列出了四个情节单元:(1)有个人懂鸟语。(2)只要他交还鸟语,鸟儿们就会把食物分给他,他不干。(3)鸟儿使他陷入困境:他因涉嫌谋杀而被捕。(4)在验证了他的语言知识后,他获得了自由。本人认为“懂鸟语的人”的故事与“懂兽语的人”的故事应该属于同一故事类型,我们可以把“识鸟语的人”与“识兽语的人”作为同一个故事类型,称为“识鸟言兽语的人”。
    “识鸟言兽语的人”的类型故事,文献中早有记载。《周礼》云:“夷隶,掌役牧人,养牛马,与鸟言。”又云:“貉隶,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掌与兽言。”是说夷隶通鸟语,貉隶懂兽言。此后,有关记述越来越具体。《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载:“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加燕好。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这里讲介葛卢听到牛鸣,知道老牛是在哀叹自身的不幸:所生三犊,都作了牺牲。《韩非子·解老》篇云:“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题(蹄)’。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这里是讲詹何师徒通兽语。《论衡·实知篇》则云:“广汉杨瓮仲,听鸟兽之音,乘蹇马之野。田间有放眇马,相去数里鸣声相闻。瓮仲谓其御曰:‘彼放马(知此马而)目眇。’其曰:‘何以知之?’曰:‘骂此辕中马蹇;此马亦骂之眇。’其御不信,往视之,目竟眇焉。”这段记述相当生动,颇具喜剧色彩。《三国志·魏书·管辂传》则讲述了管辂识鸟语的传说:“辂至安德令刘长仁家,有鹊来鸣屋阁上,鸣声甚急。辂曰:‘鹊鸣言东北有妇,昨杀夫,告者至矣。’到时,果有东北同伍民来告邻妇手杀其夫。”
    在古人识“禽言兽语”类型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公冶长,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既是孔圣人的弟子,又是孔圣人的女婿,人们把“识鸟语”的本领与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物结合起来,以此解释他的人生遭遇,应该是很正常的。
    《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大约产生在一千五六百年前。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云:“公冶长从卫还鲁,行至二堺上,闻鸟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须臾见一老妪当道而哭。冶长问之,妪曰:‘儿前日出行,于今不返,当是已死亡,不知所在。’冶长曰:‘向闻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妪儿也。’妪往看,即得其儿也,已死。妪即告村司,村司问妪:‘从何得知之?’妪曰:‘见冶长道如此。’村官曰:‘冶长不杀人,何缘知之。’囚录冶长付狱主。问冶长何以杀人,冶长曰:‘解鸟语,不杀人。’主曰:‘当试之。若必解鸟语,便相放也;若不解,当令偿死。’住冶长在狱中六十日。卒日,有雀子缘狱栅上,相呼啧啧,冶长含笑。吏启主:‘冶长笑雀语,是似解鸟语。’狱主问冶长:‘雀何所道而笑之。’冶长曰:‘雀鸣啧啧,白莲水边,有车翻覆黍粟,杜牛折角,收敛不尽,相互往啄。’狱主未信。遣人往看,果如其言,后又解猪及燕语,屡验,于是得放。”这大概是我们可见到的有关公冶长识鸟语传说的最早记载,其间“公冶长因识鸟语入狱,又因识鸟语出狱”的叙事中心已经形成,《论语义疏》存晋人注《论语》十三家之说,由此可知《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最迟在晋代已经产生。
    至明清,《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又有了不同于以上的记载。《青州府志》记载了《公冶长背诺》的传说,该传说云:“世传冶长能解百禽语。云,盖当日有一鸱来报冶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长果往得獐,乃无意饲鸱肠也,鸱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者。’至,乃一死人,非獐也。众遂逮长见邑宰。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适檐前雀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宰使人廉之,果尔,遂释冶长。”
    《绎史》卷九五《孔子诸子言行四》引《留青日札》云:“公冶长贫而闲居,无以给食,其雀飞鸣其舍,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子长如其言,往取食之。及亡羊者迹之,得其角,乃以为偷,讼之鲁君。鲁君不信鸟语,逮系之狱。孔子素知之,为之白于鲁君,亦不解也。于是叹曰:‘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未几,子长在狱舍,雀复飞鸣其上,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子长介狱吏,白之鲁君,鲁君亦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及矣。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因释冶长。”此处所载与《青州府志》又有不同。
    综上所述,古代《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围绕着“公冶长因识鸟语入狱,又因识鸟语而出狱”的叙事中心演绎故事,至明清已大致形成鸟雀报信,公冶长捡羊(獐);鸟雀报谎信,公冶长受骗,涉嫌入狱;公冶长被验证识鸟语而获释等三个较为稳定的叙事单元。此后,“公冶长识鸟语”类型的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衍生出各种异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