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战国乱世,群雄逐鹿,偏居西隅的秦国,谋略有章,进退有据,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创立帝国。秦军不仅军纪严明,而且装备精良,在冷兵器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一统天下的大秦神兵 本报记者王星 强弓劲“弩”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在两千多年前,秦军靠着雄兵快马,牢牢掌握了话语权,弓弩亦是当时的强兵兵器之一。 还记得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一个片段,秦军阵势雄伟,口喊“大风”,待将军一声令下,弩兵万箭齐发,一时间箭如雨下。这场战斗场面之宏大,令人惊叹,秦军手中的弓弩更让人印象深刻。有人会问,这场“箭雨”的规模是艺术加工,还是真实存在呢? 《孙子兵法》中,将矢弩列为重要的作战军资。据考证,弩机的发明应不晚于商代,弩机作为兵器被广泛使用是在秦国时期,弩兵也是秦军里最重要的一个兵种。其中,兵马俑里出土的跪射俑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了大量的跪射俑与立射俑。以跪射俑为例,它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细细观赏,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绾圆形发髻,左腿蹲屈,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他们所持的武器就叫“弓弩”。弩者,怒也,怒而击之。据了解,当时按照张弓方式,弓弩分为三种:蹶张(手足并用张弦),腰引(身体平坐地上,弓弩放平,双脚蹬弓杆,腰上挂钩钩弦,靠腰和手足三种合力拉弦),擎张(主要是靠人的手力和臂力开弓)。 秦军倾注于研究兵器,就包括弩机。一般秦军常用的弩,拉力是150斤至160斤,所用箭不过两钱,在50步以内,强劲有力,发射准确。有专家表示,秦军的弱弩有效射程一般在百米左右,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加之秦军作战勇猛,战斗力可想而知。 在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弓弩、弩机、铜镞等兵器。秦军装备有大量的弩机,将它作为远程进攻的主要兵器,而兵种涉及步兵、骑兵等。在战场上,秦军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及战况,各兵种间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使战斗力最大化。挥“剑”成河剑,始于商,东周时开始盛行,其质地一般为铁或青铜,而秦剑则是秦军兵器中的杰出代表。 先看一个小故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是《史记》荆轲刺秦王里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在荆轲的紧逼下,三次拔剑不出的秦王只能绕柱躲避,惊慌失措中见狼狈,司马迁解释说,因为佩剑太长了,所以秦王不能及时拔出。 长剑,可能是秦军武器的标配之一。在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中,出土了许多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它们的剑身呈柳叶状,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厘米至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宝剑长度的50厘米至65厘米。 在宝鸡地区曾出土过一把春秋时期的金柄铁剑,被专家誉为“秦剑之星”。这把铁剑出土时,剑身有丝织物包裹,上面有7枚小金泡整齐排列,这些小金泡可能是剑鞘上的装饰物,因为年代久远而脱落。 专家发现,虽然这把剑的铁质剑身已被锈蚀,但其柱脊仍明显可见,仍露出凛凛寒光;浇铸而成的金质剑柄呈镂空浮雕,云勾纹和圆珠纹形成了变体的蟠虺纹,并镶嵌绿松石及料珠等装饰品,十分精美。 周秦以来,王公贵族都有佩短剑的习惯,而这把铁剑的剑柄长10.4厘米,除去剑柄两端的装饰,用于手握柄部的尺寸仅为6厘米左右,这就不难看出这把剑并不具备多少实用性,应该是佩剑主人身份的象征。 铁器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生产力的基础。冶炼金属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温度,在奴隶社会,人们所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而木材燃烧的温度低,不能熔化铁,相对来说,铜的熔点要比铁低很多,更容易冶炼,所以,中国历史上首先冶炼出了铜,而后冶炼出了铁。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秦人不仅掌握了金与铁的冶铸技术,而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据考古发现,截至目前,关中地区发现的大中小型秦墓达3000余座,其中,出土铁器的墓葬有240余座,铁器总数580余件。这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器,最终让秦走向强大。秦人进入关中地区后,积极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日后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随着秦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冶铜业、冶铁业、黄金业都在飞速发展。 一把秦剑,穿越千年,带给世人的不仅是精湛、神秘的制作技法,还有勇敢、坚毅的秦人精神。 枕“戈”待旦 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反戈一击……这些成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戈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兵器之一,流行于商至汉代。 受到石器时代石镰、骨镰、陶镰的启发,戈被古人制造出来。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广2寸,内长7寸,胡长6寸, 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尺寸并不完全一致,会有一些差别,这只是戈的头部,后边应该加一个竹柄或木柄。如果和矛合并使用,就被称作戟,具有更大的威力和灵活性。 戈可以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戈的刃部叫援,尖端称锋,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分为长、中、短三种。再后来,戈援上增加了一条中脊,当戈刺入人的身体,血就会顺着中脊流出,增强了戈的杀伤力。 商、西周时期,戈就是军队战斗的常用兵器之一。到了春秋时期,戈的形式越来越多,更富有杀伤性,直到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发展到了顶峰。其实,在秦代,戟也被广泛应用,作为戈与矛的组合体,其兼具钩刺的作用,但戈一直作为常备兵器被秦军使用。 在宝鸡地区的雍城、陇地,曾出土大量的铜戈,对比商、西周时期的铜戈可以发现,春秋时期铜戈的内部开始开刃,开刃后的戈更富杀伤力,内除了固定戈柲外又有了新的作用。同时,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战国时期铜戈的戈头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较为平直的戈头变得长而狭,并在戈头中部束腰,进一步强化了戈的钩割功能,增强了戈的杀伤力。 宝鸡出土的铜戈数量众多,在装饰、做工、锋刃方面都格外讲究,这些铜戈已经能反映出当时青铜兵器的标准化生产,以及对装饰细节的追求,彰显了古人铸造兵器的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戈不仅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格斗兵器,还多次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戈”部的字不少,如战、戎、伐等。古代军队保家卫国离不开戈,秦人一统天下、建立帝国的雄兵更离不开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