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上午,在历史所1258会议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戴卫红研究员主持,邀请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王大建先生到所讲座,讲座的题目是《王仲荦、何兹全先生与魏晋封建论》。来自所内外同仁二十余人聆听了演讲,并参与了讨论。 王大建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求学、工作的经历,并以此为线索,对50年代古史分期讨论和《文史哲》杂志在其中的学术贡献做了系统梳理。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中,历史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奴隶社会何时解体,封建社会何时建立这一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人民日报》1956年7月4日发表署名“江泉”(林甘泉先生)的文章《关于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问题的讨论》,总结和概括了这场大讨论。其中,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王仲荦先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有关魏晋封建论的文章,就发表在山东大学主办的杂志《文史哲》上。 大学毕业后,王大建先生考取了王仲荦先生和郑佩欣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随着学术阅历的增加,了解到魏晋封建论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何兹全先生。何先生解放后发表的第一篇正式鲜明提出魏晋封建论的文章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刊发于《文史哲》1956年8月号(第8期)。王仲荦先生的文章《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则分三期在《文史哲》1956年第三、第四、第五期刊发。这是新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大讨论中,第一篇全面系统、旗帜鲜明地阐述汉魏之际封建论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王先生做学问功底扎实,过去注重制度史研究,不大做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他所以能写出如此有分量的古史分期问题文章,与解放后史学界掀起的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的热潮密不可分。 《文史哲》杂志在中国史学界推广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的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马列的气氛非常浓厚。林志纯先生翻译了马克思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用笔名日之在《文史哲》1953年第3期上刊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据路遥先生回忆,苏联学者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看法,倾向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魏晋封建论。苏联学者的观点对山东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们影响很大,在系里组织讨论古史分期问题时,童书业先生就持魏晋封建论的观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童先生没有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王仲荦先生发表《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成为了在解放后古史分期问题大讨论中第一个旗帜鲜明全面阐述魏晋封建论的学者。 王大建先生的讲座生动、活泼,通过展示学术史上的照片,讲述了与魏晋封建论密切相关的学者及他们的研究心路。随着演讲的深入,王先生还饱含情感地回忆了她与何兹全先生的交往:为准备《文史哲》创刊60周年(2011年)的庆典,编辑部邀请了与《文史哲》关系密切的学术界泰斗题词。2009年10月,受编辑部派遣,王大建先生赴京请何兹全先生题词。何先生那时已号称百岁老人,因病右手握笔困难,仍提笔写下“嘉惠学林”四个大字。经过思索,他还写下了以下的话,勉励《文史哲》全体同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文史哲在学术出版界独领风骚的时代,希望现存和未来的文史哲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现在,《文史哲》编辑部将何先生的题词“嘉惠学林”制成木版金字,悬挂在会议室里,与季羡林先生的题词“继绝开新”相对应,熠熠生辉。 戴卫红先生在演讲结束后简要总结到,王大建先生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一段学术史,这一学术史中的主角一一去世,哲人已逝,德音永存,在学术和为人等方面给我们后世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她对王大建先生的精到见解,对聆听讲座的学者、同仁的积极参与,表达了谢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