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果没有皇太极,大清能否入主中原? ![]() ![]() ![]() ![]() ![]() ![]() ![]() ![]() ![]() ![]() ![]() ![]() 编后语 崇德八年(1643年,崇祯十六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像往常一样,忙碌了一整天:接见并赏赐前来朝贺的内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以及下嫁给科尔沁、察哈尔部的女儿固伦公主,诸事完毕才返回寝宫。这一切,都没有显露什么不祥之兆。 沈阳故宫中轴主体建筑的最后一进院落,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清宁宫。寝宫东侧有南北两小间暖阁,各设一炕。当晚亥时(21-23时),皇太极端坐在南炕上终止了生命…… 清朝官方史书称皇太极“无疾而崩”,这显然是为尊者讳的笔法,意思是皇太极一生文治武功,死而无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皇太极年轻时身高体壮,一张大红脸,尤其不怕冷,应当属于阳盛体质。中年以后发胖,甚至连他的坐骑也难以承受,出征时必须两匹马换着骑。因此,皇太极很有可能患有高血压。 皇太极从崇德五年(1640年)开始生病,到温泉去疗养。清朝官方史书并没有写皇太极得的什么病,只记录“圣躬违和”、“圣躬不豫”。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五十大寿时曾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之忧也。”此时,皇太极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衰老。 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松锦大战前夕,明朝13万大军来援,前线告急。皇太极定于十一日亲征,却因病推迟了三天,皇太极这次的病症是出鼻血。到十四日,皇太极仍然流鼻血,却不得已扶病出征。清朝官方史书记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行三日方止”。由于走得太急,皇太极一路鼻血不止,以至于要用木碗来盛接。据此判断,很有可能是高血压引发的血管疾病。 松锦大战之时,皇太极宠爱的宸妃病逝,对他的身心打击很大。宸妃病危的消息传来,皇太极对前线战事作了部署之后,急速赶奔回宫,以求与宸妃见上最后一面。皇太极未到宫前,就传来了宸妃逝世的消息,皇太极悲恸欲绝,哭到晕厥。 次年十月,皇太极再度“圣躬违和”,甚至要大赦天下来向上天祈求痊愈,同时清廷官员还建议皇太极减轻国事活动。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三月、四月,皇太极频繁“圣躬违和”。 据朝鲜官方史书记载:“清人言于世子馆所,以为皇帝病风眩,愿得竹沥,且要见名医”。风眩病就是头昏晕眩,竹沥主治化痰、去热。皇太极晚年操劳过度,加上宸妃死后,情志不舒,导致血热上涌、痰火上升,必然会头目晕眩,从而容易引发中风,猝然死亡。因此,皇太极致死的主要病因,应该是由高血压引发的中风或脑溢血。 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没有指定储君,在他死后的第五天,皇位之争正式爆发。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手握实权,且觊觎皇位已久,但是大臣们多半认为应立皇子,其中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最有希望抗衡多尔衮。 次日,诸王大臣在沈阳故宫崇政殿议立新主,气氛剑拔弩张。议论一开始,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首先提出应立皇子,被多尔衮喝退。多尔衮的同母兄弟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鼓动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多尔衮犹豫不决,最终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随后,多铎急不可耐地毛遂自荐:如果多尔衮不同意,就应该立自己为帝,因为他的名字曾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对此,多尔衮也持异议:“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不止有你的名字”。意思是,既不同意立多铎,也不同意立豪格。 多铎遭到反对后又提出,如果不立自己,而要择立年长者的话,那就应该立努尔哈赤的次子礼亲王代善。代善见争论到自己头上,便不再缄默,他表示,如果多尔衮能继承皇位,诚为国家之福,否则就应当立皇子,至于自己,年老体衰,难以胜任。 争论的最终结局,是折中方案为大家所认可,即多尔衮拉拢堂兄郑亲王济尔哈朗联合辅政,由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的儿子、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承大统。虽然名为联合辅政,但实际上是由多尔衮独掌权柄。为此,清宫还曾传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绯闻。 历史遗迹 ![]() (沈阳故宫崇政殿内景,皇太极日常理政的地方。摄影:朱彦)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