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中旬,陕西省作协长篇小说研讨会期间,陈忠实、京夫、路遥、贾平凹、白描、子页(从右至左)在陕北榆林合影。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当年曾经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路遥在列。他也是仅有的两位上榜作家之一。 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先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路遥相识成为好友。日前,本文作者听李先生回忆了那段值得纪念的日子。 路 遥(1949—1992),先 后 创作了《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特别是他勇于改革文坛风气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近30年来,依然温暖着、慰藉着无数“角落里青年们”柔软敏感的心灵。 “不妥协、不低头、不服输!这就是路遥的生活信条。他这短暂的一辈子,一直跟自己、跟文学在较劲,无论周遭环境再恶劣也坚忍不屈。”回忆起好友路遥,李炳银脱口而出。 相识:“惊心动魄的一幕” 1978年底,全国中篇小说开始评奖。这是李炳银第一次和路遥接触。 评选过程中,有人指责路遥的作品写得太直露,称没有获奖的可能性。但在《当代》主编秦兆阳的坚持和有力论说后,《惊心动魄的一幕》最后获得优秀中篇小说奖。 之后的研讨会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有人不小心把桌上杯子碰落,发出“啪”的落地声,一位知名作家以带有奚落的口气道:“这不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吗?”引发一阵轰然大笑!路遥被置于尴尬的境地。 会议结束时,路遥对李炳银说:“我总有一天写出好作品超过他,让他看。” 路遥:您第一个正二八百地评论了我的作品 《惊心动魄的一幕》是路遥的中篇小说处女作,发表在《当代》杂志1980年第三期头条。这部小说是路遥作品首次在我国大型文学刊物上亮相,并一连获得两个荣誉极高的奖项: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新时期陕西作家首次获奖);1979年—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 1982年,路遥的《人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并未稍微歇息,而是立刻走上了更为艰难的道路,筹划写作《平凡的世界》,开始了为期六年的艰苦奋斗和“拼命写作”,没日没夜,没休息没娱乐,狠劲地读书、写作、抽烟、喝咖啡…… “此前,我知道一些路遥人生苦难的情形,知道他在寻求改变命运过程中的些许艰难,知道他在感情婚姻生活方面的某些曲折,知道他在投身文学创作时的激情执着情景。在《平凡的世界》最初发表时,我还给予过切实帮助等,自认为是了解、理解路遥的人。”李炳银说,他曾认真反复研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处女作,对路遥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状况进行反思,为此撰写的评论发表在1981年4月28日《陕西日报》,距今也有37年了。 “几年来,我一直寂寞而痛苦地在想追求一些东西。知音是有的,这是我最大的安慰。我对你是感激的,因为您是第一个正二八百地评论了我的作品。”路遥在1983年元月25日给李炳银的来信中如是说。 同年,《花城》杂志编辑部谢望新向时任《文艺报》编辑的李炳银约稿。作为同乡的他一直惦记着路遥的创作,便向这位创作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的编辑、作家推荐了路遥。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出版过程 路遥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书稿辗转北京几家大型文学刊物。当时,文学界崇尚并流行意识流、现代派、先锋派等写作技巧,而路遥的现实主义观察感受表达方式似已过时,因而不被认可而屡遭退稿。 路遥无奈地对李炳银说:“炳银,我费心费力地写出来,可北京的几家出版社没有看上。怎么办?总得有个出处吧。” 李炳银说:“你若不坚持在北京首发,我可以给你推荐到《花城》去发表。” 《平凡的世界》在北京没有找到婆家,就这样转去《花城》杂志编辑部了。在李炳银的推荐下,花城出版社总编辑、诗人李士菲第二天就派《花城》杂志副主编谢望新乘飞机到西安组稿并约见了路遥。 编辑经验丰富的谢望新立马感受到这部书稿的分量,埋头几天便将稿子读完,认为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约定了下半部的交稿时间。 谢望新将稿子带回广东编辑部即行处理,由刘剑星担纲责任编辑。谢望新不仅将这部作品在《花城》首发,更想在发表后由《花城》和《小说评论》杂志社联合在京召开作品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 与此同时,正在西安组稿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青年编辑李金玉,也注意到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她被作品的恢弘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感觉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随即郑重向路遥约稿。 当李金玉兴致勃勃地带着这部30多万字的书稿回到出版公司,一些领导却认为她“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但李金玉坚持自己对书稿价值的判断,进行了不懈的坚持与艰难的斡旋,公司领导终下决心出版这部小说。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在1986年11月由《花城》在当年第六期全文刊发。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作品第一版的精装与平装两种版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平凡的世界》终得问世,并于1991年摘得茅盾文学奖。 路遥:关于创作的两封来信 忆及这段过往的历史,李炳银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也写到很多不公、艰难和苦难,但路遥给予读者的是积极引导和战胜苦难的力量。文学不管是批评还是褒奖,都需要真诚温情的抚慰,需要理解和悲悯的情怀。” 北京至西安相距1000多公里,路遥与李炳银保持着书信来往。 1983年1月25日,路遥的来信中谈到《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的创作: 炳银兄: 你好! 我刚从乡下回来,高兴地读到您的信,非常感谢你对我的热情鼓励…… 我知道,我的这两篇作品尽管读者给予了很大的热情,但官方与批评界的态度有一定保留,因为这两篇作品我是想追求一些东西,冲击一些东西的,似乎显示了一些非主流的倾向,因此恐怕有些领导同志不大习惯。关键问题是我没直接迎合一种需要。我们多年来的文学说明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并不宽阔,需要一些勇气去冲击,而不管自己和自己作品在眼前的命运如何。几年来,我一直寂寞而痛苦地在想追求一些东西…… 另外,《在困难的日子里》一稿,《当代》压了一年才勉强发表,听说编辑部意见很分歧,有同志说我写“饥饿文学”,我很不理解。他们没有看出一个简单的事实:我在写一种精神上的“温饱”。发表出来,读者并没被这种“饥饿”吓倒。这篇作品《中篇选刊》今年二期将转载,安徽电视台已拍成电视。关于《人生》,是我苦熬的一篇作品,现关于高加林这个人物争论,您不知看没看,《上海文学》今年一期的那篇评论?这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评价人物的。 先写这些,祝你愉快! 路遥 一九八三年元月二十五日 1983年8月20日,路遥给李炳银的信中,表示会认真思考《人生》的创作:炳银兄: 你好! 前后两信件及您的稿件均收读,因这两天忙于搬家,迟回了几天信,请原谅。 我八月一日开始已正式离开编辑部……您的稿件我妥交值班室的副主任贺抒玉同志,她说一定妥善处理…… 关于《人生》,您写了这么长的一封信,看来你是认真读了,我十分感谢。其中许多意见是极好的,我会认真思考你的意见的。这部作品不管成功与否,得失如何,我无疑是想追求一些东西,也想带来一些东西。主题和人物是复杂的,也是多义的。我总觉得评论家对这部作品似乎不好说话?作为我自己来说,没什么奢求,我只是较愉快地完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以后时间多了,但创作最需要的是一种心理因素,最近的日子这个因素欠佳,因此很难动笔写什么。您一直热心地关怀着我的创作,望今后仍能给予支持。 致敬意! 路遥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日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期间,曾在陕西铜川煤矿体验生活。2012年7月,李炳银受陕西省作家协会邀请,为铜川矿区建造路遥纪念馆撰文并书写了如下文字: 在饥饿的日子里遭遇熬煎,惊心动魄的时候经历社会的波澜,开始于人生的思索与奋发,延伸到平凡世界的书写。苦难生活同命运改变的不断追寻,将文学的根扎进人生与土地的深处,具有永久的力量和存在的意义。 路遥不朽! “路遥是一个空间很大的话题,他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文学道路,把他的人生、社会的感知融入《平凡的世界》中,他的写作是人生的写作,是有社会担当的写作。路遥作品给人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对人的启示非常深刻。路遥的作品给那些弱势、底层的群体指出了一个方向,给予他们很大的力量,这一点在当代知名作家中无人超越。”提起自己与路遥这段友谊,李炳银仍然感慨不已。 (照片由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