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赵鹏 从2000年到2010年,甲骨学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的研究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甲骨文新材料的公布。甲骨文新材料的公布提供了新的史料证据,为甲骨文现有问题的解决以及新问题的发现并解決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十年间,甲骨文新材料的公布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经过科学发掘的甲骨文材料的整理和公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整理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收录刻辞甲骨561版,以照片、拓本、摹本的形式著录,该书的出版是这十年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大事。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属于非王卜辞,字体独立成为一类,学界将这类字体的甲骨统一称名为“花东子组”或“花东字类”。这坑卜辞的公布,使得旧有《合集》19803、19849、20040、20051、21123(=21853)+京津2993、21384、22172+22351、22292等卜辞的组类归属问题得以解决,掀起了花东甲骨研究的高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古育安《殷墟花东H3甲骨刻辞所见人物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另外,对于花东子组卜辞的时代、丁和子身份的探讨、文例、家族形态、礼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二是民间收藏甲骨的公布。段振美、焦智勤、党相魁、党宁《殷墟甲骨辑佚》(文物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有可与黄组征人方卜辞缀合并排谱者。此外,还有宋镇豪主编《张释放所藏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等。 三是大宗甲骨收藏机构对甲骨材料的整理出版。阎振兴《河南省运台古物甲骨文专集》(金樽企业有限公司,200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李钟淑、葛英会《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濮茅左《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中研院史语所《史语所购藏甲骨集》(中研院史语所,2009)等甲骨著录书的出版,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甲骨新材料的公布做出了贡献。 四是殷墟以外甲骨材料的零星公布,包括大辛庄甲骨(《考古》,2003年第6期)以及周公庙甲骨(《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等。 第二,甲骨缀合成果卓著。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文津出版社,2004年)、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门艺《殷墟黄组卜辞的整理与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黄天树主编《甲骨拼合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等不但缀合数量多,而且缀合质量很高。甲骨缀合成果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线索。 第三,甲骨研究文献的整理出版。宋镇豪、段志洪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分类整理了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到1999年一百年間重要的甲骨学研究论著,其工程量浩繁,为甲骨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第四,甲骨文字考释。随着甲骨文分组分类研究的深入,文字考释也在此基础上有了深入的研究。李学勤《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瞽”》(《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张玉金《殷墟甲骨文“正”字考释》(《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蔡哲茂《殷卜辞“肩凡有疾”解》(《第十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师范大学,2005年),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社,2005年),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等在文字考释及甲骨释读方面多为信而有征之作。 第五,其它。在甲骨文断代方面主要成果主要有李学勤《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提出无名组晚期卜辞下限到帝辛,村中南系卜辞从“师历间组”、历组、无名组到无名组晚期,构成一贯的顺序。语法方面主要成果有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沈培《关于殷墟甲骨文中所谓“于字式”被动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集刊》第2辑,2001年)、《申论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虚词用法》(《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集刊》第3辑,2002年)。对YH127坑甲骨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魏慈德《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辞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宋雅萍《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辞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对非王卜辞研究成果主要有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对记事刻辞研究成果主要有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对甲骨钻凿形态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周忠兵《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此外,也有对亲属制度、礼制、地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此不一一赘述。 2010到2011年金文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文材料公布。保利艺术博物馆编《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除公布了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青铜器图录以外,也发表了刊出了裘锡圭、马承源、李学勤、朱凤瀚等几位先生对这些青铜器的研究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殷墟新出土青铜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范季融《首阳吉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 另外,《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7期)、《长子口墓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9期)、陕西眉县杨家村(《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北京出版社,2003年)、士山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豳公盨(《豳公盨》,线装书局,2002年)、季姬方尊(《文物》2003年第9期)、坂方鼎、荣仲方鼎(《文物》2005年第9期)、作册般鼋(《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6期)、柞伯鼎(《文物》2006年第5期)、器(《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子龙鼎(《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琱生尊(《文物》2007年第8期,《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4、5期)等青铜器的公布促进了相关金文的释读,以及相关历史问题的讨论。 第二,金文工具书的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钟柏生、陈昭荣、黄铭崇、袁国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容庚《金文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引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张懋镕、张仲立编着《青铜器论文索引》(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等为金文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 第三,对青铜器本身,如形制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朱凤瀚《中国青铜器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是结合金文释读与青铜器研究的一部论文集。 第四,对商周姓氏、族氏研究。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其它还有关于青铜器及铭文的地理、婚姻、时代等方方面面的探讨,兹不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