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趙鵬 2015年與先秦史研究領域相關的學術會議密集、學術成果豐碩。 本年度的學術會議主要有:2015年4月5-8日文化遗产与中国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联合主办的“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4月11-12日“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5月29-30日台灣地區第二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逢甲大學召開。6月6-7日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協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7月25-26日中国先秦史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西周金文与西周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十届年会”在西安召開。8月21-22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出土文献与学术新知”学术研讨会暨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在吉林大学召開。8月22-23日中國文字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召開。10月16-17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協辦“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大學召開。10月17-18日臺灣大學文學院主辦“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學術新視野國際研討會”在台灣大學召開。10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甲骨文记忆”研讨会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召開。11月21日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大學歷史系、《學術月刊》編輯部協辦的“考證與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在上海召開。11月21-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与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承办的“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1月28-29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史與古文獻研究所主辦的“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召開。11月30日芝加哥大學、陝西省考古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寶雞戴家灣、石鼓山與安陽出土青銅器及陶範學術研討會”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召開。 本年度相關領域的論文集主要有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六、七輯,中西書局)。延世大學人文學研究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編《文字與解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中西書局)。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中山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簡研究》第二輯(中西書局)。《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台北藝文印書館)。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編《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巴蜀書社)。谢维扬、赵争主编《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研究——“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中國文字學會主編《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商務印書館)。陳致主編《饒宗頤國學院院刊》(中華書局)。楚文化研究會主編《楚文化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主編《漢語言文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簡帛文獻與古代史——第二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國際論壇論文集》(中西書局)。 本年度夏商周領域的學術主要成果如下: 一、夏及夏以前研究 本年度夏及夏以前研究主要有:王震中《陶寺與堯都:中國早期國家的典型》(《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韓建業《略論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白國紅、沈長雲《古涿鹿地望與黃帝相關問題新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沈長雲《關於夏代國家產生的理論與時證》(《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5期轉載)。張海濤《堯舜時期有氏族向國家過渡的動力論綱》(《唐都學刊》2015年第3期)。 二、甲骨學殷商史研究 本年度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甲骨資料的著錄、綴合,文字考釋、字體分類、語法以及商史職官、祭祀等方面的研究。 (一)甲骨資料的著錄、辨偽、綴合及其他 本年度甲骨著錄書主要有:羅振玉羅福頤編著《殷虛書契五種》(中華書局)以拓本為著錄形式。澳門基金會編著《珍秦齋藏甲骨文》該書著錄蕭春源先生收藏甲骨24片,裝幀簡捷大方,彩色圖版賞心悅目,拓本拓制原則明確,可供研究的信息完整、清晰、醒目,釋文簡捷明要。朱旗《新鄉市博物館館藏甲骨》(《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譚步雲、黃光武《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紹介》(《古文字論壇》)介紹了兩處未公佈的甲骨材料。劉影《<北大珍藏甲骨文字>的再整理》(《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對已公佈北大材料進行再整理。 辨偽綴合方面有:蔡哲茂《甲骨文辨僞兩則》(《饒宗頤國學院院刊》)辨偽兩版甲骨。林宏明《董作賓先生在甲骨綴合上的貢獻》(《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劉影《試論背面卜辭對胛骨綴合的重要作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期)對綴合研究有所探討。此外截止到12月1日先秦史研究室網站發表綴合186組。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增訂本主要吸收學術界最新的考釋成果,增加新資料,進一步處理字形,吸收分組分類成果,在本書卷首增加部首目錄。 (二)甲骨文斷代 本年度在甲骨分類斷代方面發表的成果主要有:林澐《無名組卜辭分類名稱糾誤》(《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明確將無名組左支卜與右支卜重新定名為“戈頭吉系”與“鉞頭吉系”,這一方面使得無名組卜辭的分類標準更加符合“字體是分類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使得無名組卜辭的內部分類更加明確、科學,這是甲骨分組分類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此外有林澐、劉金山《<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在斷代研究中仍可發揮作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 (三)甲骨文考釋 本年度甲骨文字考釋成果如下:沈培《甲骨文“巳”、“改”用法補議》(《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結合清華簡將甲骨文中“改”、“巳”釋為“改”,表更改、更換義,並進一步指出卜辭中有一種表示確認或補充的對貞形式。陳劍《“羞中日”與“七月流火”——說早期紀時語的特殊語序》(《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將以往“羞/中日”理解為“羞中/日”,進而指出甲骨文中的記時語“出日”、“入日”、“大采日”、“小采日”、“中日”等的“日”為“太陽”義,用於描述太陽狀態的變化或其視運動軌跡,澄清了諸多以往的模糊認識。黃天樹《甲骨卜辭中關於商代城邑的史料》(《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第一次提出了商代有“堆土山”攻城的作戰方法。《契文瑣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釋讀甲骨數則。蔡哲茂《讀史語所YH127坑札記──《合》892正、反釋讀校正》(《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校訂了相關釋文。劉釗《釋甲骨文中的“役”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對“役”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做出客觀的梳理與分析。趙平安《釋花東甲骨中的“(疒辛)”和“稽”》(《古文字論壇》)將二字考釋為寒病和至的意思。蔣玉斌《釋甲骨文“烈風”——兼說“�”形來源》(《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釋殷墟花東卜辭的“顛”》(《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3期)對甲骨文中此兩字的考釋翔實可信。王子楊《花東甲骨字詞考釋四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甲骨文中值得重視的幾條史料》(《文獻》)考釋文字,同時也對商史研究有所啟宜。高島謙一《“饰笔”及其他古文字学术语――以甲骨文“帝”字为中心的分析》(《漢語言文字研究》)。方稚松《關於甲骨文“叀”字構形的再認識》(《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2期)認為該字字形似用竹、藤等草類植物編制而成的一種盛物之器,釋為菹。謝明文《說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將甲骨金文相關諸子釋為“臨”,指出金文為護視之義。此外還有嚴志斌《小臣玉柄形器詮釋》(《江漢考古》2015年第4期)、張新俊《甲骨文“即”、“既”補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1期)、何景成《試釋甲骨文中讀為“廟”的“勺”字》(《文史》2015年第1輯)、《甲骨文“爯冊”新解》(《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連劭名《商周軍事行動中的“追”》(《殷都學刊》2015年第1期)、韋心瀅《殷墟卜辭中的“某師”與“才(在)某師”》(《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2期)、時兵《论<村中南>319中的“衅”与“”祭》(《漢語言文字研究》)、雷縉碚《甲金文“阜”字及字符“阜”的兩個來源》(《中國語文》2015年第3期)、《甲金文考釋四則》(《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陳健《卜辭“鬼日”及相關問題考辨》(《文史》2015年第1輯)、蘇文英《再論甲金文中的“典”“冊”及簡牘出現的時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5年第1期)、單育辰《說“㣇”及相關諸字——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十三》(《簡帛文獻與古代史——第二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國際論壇論文集》)、《甲骨文中的動物之三——“熊”“兔”》,(《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説“兕”“象” ——“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六》(《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等。黃德寬《略論漢字發展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黃天樹《談談漢字的基本字符》《(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則是從漢字學的角度研究相關問題。相關專著有:李零《待兔軒文存說文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四)甲骨文語法 本年度甲骨文語法方面的成果專著有:齊航福《殷墟甲骨文賓語語序研究》(中西書局)對甲骨文中賓語語序進行研究。論文主要有:黃天樹《甲骨文中的頻率副詞》(《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指出頻率副詞出現在命辭和占辭中,標示未然;出現在驗辭中,則標示已然。關於甲骨卜辭介詞“于”的研究有三篇文章:黃天樹《再谈甲骨卜辞介词“在”“于”的搭配和对举》(《漢語言文字研究》)、張玉金《甲骨文中位事介詞“于”研究》(《古漢語研究》2015年第1期)。喻遂生《甲骨文“于+謂詞賓語”釋例》(《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此外有董琨《也論殷商甲骨文中的語氣詞》(《古文字論壇》)對甲骨文語氣詞的研究。 (五)殷商史 本年度在殷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鳳瀚《殷墟卜辭中“侯”的身分補證——兼論“侯”、“伯”之異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一文指出侯作為外服職官要經過商王以特定的形式任命,不宜泛化“侯”的稱號,侯主要由異族首領擔任,以駐守邊域為主,征伐亦就近展開;伯稱呼異組首領,二者均非貴族等級稱謂,未組成爵制系統。蔡哲茂《說殷卜辭的“多馬”與“多射”》(《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認為多馬為常備軍,與田獵有很深的關係。多射為貴族內弓箭手,參與戰爭與田獵。晁福林有《從商王大戊說到商周時代祖宗觀念的變化——清華簡<說命>補釋》(《學術月刊》2015年第3期)。趙慶淼《卜辭之曾地望考》(《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認為在山東平陰一帶,乃齊之“繒”。李雙芬《從選祭到周祭》(《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認為早期的選祭卜辭與後期周祭卜辭具有不同的祭祀儀式與社會功能,體現了不同的宗教活動秩序;商末祭祀制度從選祭到周祭的發展與完善是商末王權合法性建構的需要。蘇文英《再論甲骨卜辭中的“元示”和“二示”》(《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張海《商周時期的鬼方、(女鬼)姓族氏及其華夏化》(《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梳理了鬼方在商周時期的變遷。專著有:王貴民《寒峰閣古史古文字論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六)相關考古 劉一曼《論殷墟甲骨整治與占卜的幾個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對殷墟甲骨的大小、選材、整治及鑽、鑿、灼的排列卜兆的形態及兆枝方向等問題做了較詳細的敘述。認為殷墟不同地點甲骨差異與占卜主體身份的高低、機構的有無、規模有關。胡進駐《略論殷墟晚商王陵穴位的昭穆排列規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推測殷墟王陵區內諸大墓的墓主,歸納出殷墟王陵西區應以居西的侯家莊北地一號墓為太祖核心穴,其他七座四墓道大墓大致從早到晚、從東至西,南北交替作兩排布列於族穴東面。殷墟王陵區墓穴的排列雖然還不太精准,但已是一種較為典型的昭穆制的墓穴排列方式。陸忠發《洹北商城的“宮城”為軍營試說》(《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認為其為士兵的宿舍。魏峭巍《大辛莊商代聚落社會組織及其變遷初探》(《東嶽論叢》2015年第2期)對大辛莊聚落進行探討等。 此外還有一部論著《中西學術名篇精讀·裘錫圭卷》(中西書局),由黃天樹、沈培、陳劍、郭永秉分別從斷代、語法、文字考釋、古史研究等角度對裘錫圭先生的論文進行解讀,對相關研究方法進行闡釋,其中不乏指導初學與研究古文字古史的精彩論斷。兩篇文章:馮時《郭沫若早期甲骨文研究的棄中之得》(《郭沫若學刊》2015年第3期)為全面認識郭沫若的甲骨學與歷史學貢獻提供了新視角,充分肯定了這批史料對於郭沫若學術思想與學術史研究的獨特價值。張峰《張政烺的學術道路與治史風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7期)研究張政烺的治學所得。 三、青銅器、金文及相關研究 本年度青銅器金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青銅器器形、紋飾、分期斷代、分器類研究、定名、銘文考釋、相關歷史問題探論、新發掘青銅的研究等方面。 (一)商金文研究 韋心瀅《從流散海外殷末青銅器見帝辛實物祀征夷方史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3期)通過流散海外的殷末青銅器研究帝辛征伐夷方的史事。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陝西子洲出土商代銅器》(《文物》2015年第1期)介紹了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商代青銅器。耿超、李文龍、邵鳳芝《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商代銅尊》(《文物》2015年第3期)。 (二)青銅器研究 本年度青銅器研究成果如下:張愛冰《犀首鼎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2015年第1期)認為犀首鼎為西周至春秋早期江淮群舒族群創造,是犧尊、匜形鼎、龍鈑匜、附耳鼎要素的組合。張天恩《石鼓山護士青銅器相關問題簡論》(《文物》2015年第1期)認為其是姜戎文化融入姬周及中原文化的典型案例。高西省《楚公編鐘及有關問題》(《文物》2015年第1期)闡釋其形制、紋樣、組合特徵。張昌平、汪濤討論了《關於重現的陳侯壺》(《文物》2015年第3期)。嚴志斌《葉家山曾國墓地出土半環形銅鉞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2015年第5期)將其定名為“獸首含銎半環形鉞”。陳小三《平頂山應國墓地新見銅盉與吳越地區西周銅器斷代》(《考古》2015年第5期)認為吳越地區周代青銅器的年代至少可以提早到西周中期。袁豔玲《楚式鼎的分類、組合及其禮制涵義》(《考古》2015年第8期)探討了楚式鼎。錢益匯《美國斯坦福大學坎特視覺藝術中心藏叔多父簋及相關問題》(《文物》2015年第6期)認為其為西周晚年宣王及其後之器,叔多父為西周常見的男子稱名方式,本簋為叔多父為其妻孟姜所作之尊器。畢經緯《銅鉌研究》(《考古學報》2015年第4期)對銅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袁豔玲、張聞捷《楚系青銅器的分期與年代》(《考古學報》2015年第4期)對楚系青銅的分期斷代做了專門研究。孫慶偉《聯襠鬲還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上)》(《江漢考古》2015年第2期)、《聯襠鬲還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下)》(《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對先周文化探索進行了理析。唐友波《上海博物館藏盂鼎舊拓五種及討論》(《考古學報》2015年第2期)。陳曉捷《西鼎考》(《文物》2015年第5期)。秦穎、李世彩、姜德付、羅武干《湖北及安徽出土東周至秦漢時期熱煅青銅容器的科學分析》(《文物》2015年第7期);李峰《西周青銅器銘文製作方法釋疑》(《考古》2015年第3期)。 陳昭榮《寶雞出土青銅禁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討論禁在目中擺放的位置及其上配列的器物組合,指出墓主應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蘇建洲《息公子朱相關銅器問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對息公子朱相關銅器進行了討論。石小力有《簠鋪考辨》(《古文字論壇》)。謝明文《談談青銅酒器中所謂三足爵形器的一種別稱》(《出土文獻》第七輯)。辛德勇《雒陽武庫鍾銘文辨僞》(《出土文獻》第七輯)。陳英傑、吳盛亞《容庚先生的青銅器分期和斷代研究(上)》(《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陳英傑《容庚先生的青銅器分類與定名研究》(《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研究了容庚先生在青銅器研究方面的貢獻進行。 此外還有:裴書研《試談商周青銅壺發展演變的基本特點》(《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3期)。孫曉鵬、韋姍杉《夏商西周時期北方中原融合型青銅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15年第5期)。陳千萬、易澤林、陳坤《襄陽歐廟卸甲山出土春秋青銅器》(《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周婷、梁超《湖北穀城尖角墓地出土重要文物》(《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張昌平《春秋中期江淮地區青銅文化對江漢地區的影響》(《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畢經緯《傳世有銘銅器辨偽一則》(《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3期)。郎劍鋒《吳越青銅器拾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7期)。馮盛國《海外收藏虎食人卣造型解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裴書研《青銅壺功用之再思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王帥《西周金文字形書體與銅器斷代研究》(《學術探索》2015年第1期)。陳小三《試論“倗叔壺”和作冊吳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3期)。 (三)相關金文研究 本年度金文考釋等方面的成果主要如下:李學勤《胡應姬鼎試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正月曾侯臌编钟铭文前半详解》(《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吳振武《半戈堂讀圖記——商“亞疑”刀全形拓本》(《古文字論壇》)。李家浩《戰國二十七年晉戈銘文考釋》(《出土文獻》第七輯)、《郳公父鎛銘文補釋》(《出土文獻》第六輯)、《二年梁令矛小考》(《古文字論壇》)。張光裕《讀新見<宋公鋪>二器札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错金“攻王剑”铭献疑》(《漢語言文字研究》)。朱鳳瀚《新見商金文考釋(二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曹錦炎《新見攻王姑癹皮難劍銘文及其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曾侯残钟铭文考释》(《漢語言文字研究》)《曾子戈小議》(《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李零《文峰塔M1出土鐘鳴補釋》(《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黃錫全《圜錢“衛”試析》(《出土文獻》第六輯)。陳偉《曾侯編鐘“汭土”試說》(《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董珊《釋蘇埠屯墓地的族氏銘文“亞醜”》(《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它簋蓋銘文新釋——西周凡國銅器的重新發現》(《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新見吳王餘昧劍名考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5期)。汪濤《<周(當多)壺>的流傳及其著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田煒《西周金文與傳世文獻字詞關係之對比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謝明文《鄭義伯醽(缶靈)銘文補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7期)、《釋東周金文中的幾例“醓”字》(《出土文獻》第六輯)、《霸伯盤銘文補釋》(《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金文“肇”字補說》(《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釋西周金文中的“垣”字》(《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李春桃《夒膚瑚銘文新釋》,(《古代文明》2015年第4期)。何景成《釋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堂”》(《出土文獻》第六輯)。宋華強《西周金文札記二則》(《簡帛》第十輯)。程鵬萬《甚六鼎銘研究二則》(《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程燕《秦公簋“徵各”解》(《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 周寶宏《读金文札记四则》(《漢語言文字研究》)。黃益飛《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旡”鼎銘文研究》(《考古》2015年第4期)認為年代為西周早期晚段,銘文關乎西周宗法及喪服制度。吳鎮烽《“魚鼎匕”新釋》(《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2期)認為其內容為告誡行箴言。劉孝霞《釋榮仲方鼎“”字》(《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2期)認為“”是“宮”,是居住所,非宗廟。王對榮仲的賞賜。黃錦前《(曰女)鼎銘文試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3期)。吳紅松《西周金文考釋三則》(《江漢考古》2015年第4期)釋“約轄”,約束軸的裝置,雜土,優劣並存的土地,首,金首,銅質的旗杆頂部。李世佳《“楚屈子赤角簠”新研》(《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4期)認為“息公子朱”當爲“公子朱”,其出身為王室公子,與“屈子赤角”應非一人。劉波《曾姬無卹壺銘文再探》(《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4期)認為是楚宣王為其過世的祖母所作的宗廟祭器。李元芝《沈尹鉦銘與葉公沈諸梁》(《中原文物》2015年第3期)認為楚國令尹兼司馬葉公沈諸梁所鑄,“沈尹”,“沈”姓。牛清波《兒鼎銘文補釋》(《中原文物》2015年第3期)。王蘭《金文虎字的變遷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景紅豔《金文所見周代王室賞賜物中的“黃”及其等級》(《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根據金文中“黃”的顏色、紋飾、質地等推斷:“黃”為周代貴族男子束腰的帶子而非佩玉之屬。蘇輝《魏國紀年兵器銘文的發軔期》(《齊魯學刊》2015年第2期)認為有四件藺地鑄造的兵器中有兩件事在魏國佔領時期鑄造,廿九年陽戈的鑄地“陽”應該通假作“固陽”,是當時上郡的北端。何家興《<燕侯載簋>考釋二則》(《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4期)考釋了“卬”、“無爭”。探討燕國世系及燕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價值。袁金平《新出曾國金文考釋二題》,(《出土文獻》第六輯)。許可《試說隨州文峰塔曾侯與墓編鐘銘文中从匕之字》(《出土文獻》第六輯)。吳良寶《二十二年邞嗇夫戈考》(《出土文獻》第六輯)。《新見戰國兵器地名兩考》(《簡帛》第十輯)。鄧佩玲《新見爯器銘文補說——與兩周金文所見文例參證》,(《古文字論壇》)。馬超《寶登鼎補釋》(《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胡文嘉《金文“世”字源流初探》(《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程義、張軍政《蘇州博物館新入藏吳王余劍初探》(《文物》2015年第9期)。蘇影《陳逆簠銘文補釋》(《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王正、張羽《应事诸器與覜聘礼补遗》(《漢語言文字研究》)。劉剛《杖氏壶铭文“实”字考》(《漢語言文字研究》)。鄧凱《金文字形構件斷代法初探》(《殷都學刊》2015年第1期)。郭倩《西周青銅銘文中的自述型銘文初探》(《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 (三)相關歷史、考古研究 本年度相關歷史考古研究專著主要有: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楊建忠《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浙江大學出版社)。 論文主要有:李學勤《一篇記述土地轉讓的西周金文論》(《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5期)、《論陶觥及所記史事》(《出土文獻》第七輯)、《試說南公與南宮氏》(《出土文獻》第六輯)。彭裕商《晉公(奠皿)年代再探》(《古文字論壇》)。陳絜《<冉方鼎>銘與周公東征路線初探》(《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劉桓《西周金文歷譜述略(上、下篇)》(《北方論叢》2015年第4、5期)。陳穎飛《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與世族考》(《出土文獻》第七輯)。蘇建洲《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第六輯)。劉剛《從煙臺博物館藏“不蠶善戈”說到古代的“蠶馬”傳說》(《出土文獻》第六輯)。 王暉《庠序:商周武學堂考辨》(《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3期)。《論西周金文記時語詞及大事系“年”的史學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認為西周時的人們要在漫長歷史歲月中記住那些發生了歷史大事及其相應年歲的歷史觀念,而這種歷史大事和相應的年歲正是編年體史書的兩大要素。《西周軍賦問題研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認為西周時期的軍隊武器設備和軍用服裝都是有專門鄂官職及機構來管理的,六師軍用馬匹和牧場也是有專門的官職來管理。周書燦《夏商周繒地曾國談論》(《中原文物》2015年第5期)梳理了夏商周三代曾地的變遷。田率《新見鄂監簋與西周監國制度》(《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研究西周監國制度提供了新證據,將時代定為成王時期,下限在成康之際,鄂監作為周王安插在鄂國的親信,監察得力。蘇輝《春秋戰國之際的動盪格局與權力更迭》(《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1期)。袁俊傑、王龍正《論旡鼎與喪服禮》(《考古》2015年第6期)討論了年代、作器者身份、考釋、喪服禮。高崇文《曾侯與編鐘銘文所記吳伐楚路線辨析》(《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證明吳軍是沿淮河“西征”,聯合蔡國向西供入方城,再會合唐國“南伐”而攻入楚郢都。田成方《新見蒍子曾壺考》(《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認為該器年代約在戰國早期。薳氏當是大宗,蒍氏、氏是小宗。李凱《何簋與商周軍事制度》(《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4期)探討了周公平殷亂後,命何治理“三族”,並賜予何采邑。“三族”不僅是軍事組織,也是采邑上的農業人口,這與商周時期兵農合一的情況一致。李凱《從<士山盤>看西周中期周王室的南方經營》(《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認為《士山盤》是西周中期周王室經營南方的新資料。楚雖臣服于周,表現出對周王室若即若離的態度,而周王室只能默許。楊永生《從引簋看周代的命卿制度》(《史學集刊》2015年第5期)認為器主引是周王所任命的齊國命卿。周的命卿制度是一種在國家範圍內控制“武力的合法使用權”的重要舉措。維繫周的一統局面。田成方《士父鬲、蓼子盞與己姓蓼國》(《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樊森《西周早期周王室對“南國”的戰略部署初探》(《中州學刊》2015年第8期)認為西周早期王室在漢淮平原交叉設置同姓異姓諸侯國,建立嚴密的軍事屏障。對於遠離王室的南疆諸侯國,西周天子則通過嚴控軍權、設置監官等方式對其進行有效管理。趙慶淼《“昭王南征而不復”之蠡測》(《學術月刊》2015年第3期)認為昭王巡狩南土途徑隨棗走廊,抵達近湖北黃陂境內的長江北岸。王暉、高芳《周代宗法組織結構新探》(《學術月刊》2015年第期)認為西周春秋時期近親廟制為“三廟制”,即曾祖父、祖父、父考三世。“五世”指去世“三世”父祖曾三代,加上在世的二世子孫。李春豔《西周金文所見周王祭禮儀節芻議》(《寧夏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認為祭禮的主要儀節有周王派遣使者召集諸侯臣屬助祭、徵收祭祀用品、卜日、用尸、設祝、告備、奏樂、宴飲、祭後賞賜等九個反面的內容。王正、雷建鴿《柯史簋與柯國、唐國》(《中原文物》2015年第5期)認為西周晚期柯國貴族嫁女兒于唐國的歷史事實。王長豐《殷周金文“干支”族徽研究》(《漢語言文字研究》)。雒有倉《商周家族墓地所見複合族徽銅器墓葬的葬制與葬俗》,(《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2期)。《商周家族墓地所見複合族徽銅器的種類與組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5期)認為複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聯姻關係的反映。 相關考古研究主要有:吳小平《戰國秦漢時期雲貴地區青銅炊具的考古學研究》(《考古》2015年第3期)。孫慶偉《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江漢考古》2015年1月)以徐旭生、蘇秉琦、石璋如三位學者為中心,回顧了1949年以前學術界在先周文化探索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考古學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決定性作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M4發掘簡報》(2015年第1期)認為編鐘為曾侯器,春秋晚期早段曾國的某位曾侯。滕州市博物館《山東滕州前掌大遺址新發現的西周墓》(《文物》2015年第2期)。周原考古隊《周原遺址鳳雛三號基址2014年發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7期)認為最大規模的西周建築遺址。基址始建於西周早期,中期前後層大面積失火;庭院中的立石、鋪石遺跡在西周晚期徹底廢棄。曹大志、陳筱《鳳雛三號基址初步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7期)認為處於建築形式和梁架結構發展的關鍵階段,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是目前證據最充分、年代也較早的官方社祀遺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河南淅川龍山崗遺址西周遺存發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7期)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周等遺存。 四、先秦史研究室本年度科研成果 本年度本研究室的主要學術活動為在2011協同創新項目支持下,舉辦了九次上古文明論壇的學術講座。第一次4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和先生主讲 《中西古史比较研究漫谈》。第二次 5月7日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陈絜教授主讲《“梁山七器”与周代巡狩制度》。第三次6月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許宏主講《關於二裡頭都邑性質問題的再檢討》。第四次7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国辉博士主讲《〈清华简·厚父〉新探》。第五次9月10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周忠兵副教授主講《金文釋讀三則》。第六次10月15日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蔣玉斌博士主講《釋甲骨金文的“蠢”》。第七次10月23日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夏含夷教授主講《再论表意文字与象形信仰》。第八次11月12日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董珊主讲《战国纪年法的改革与年号的产生》。第九次11月19日首都師範大學黃天樹教授主講《談甲骨文的偏旁和部首》。 本年度本研究是的科研成果如下:宋鎮豪、焦智勤、孫亞冰《殷墟甲骨拾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著錄散見河南安陽民間的殷墟甲骨647片。《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介绍》,《甲骨文与殷商史》新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冷板凳”也要与时俱进》,《人民政协报》2015年5月4日。王震中專著《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学术论文:《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让史学走进大众——<简明战国史>序》(《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5期)、《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007版)、《图腾的起源、转型与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九集,商務印書館)、论文集《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並《序言》0.2万字。徐義華《琱生三器銘文補釋》(《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商代的卢方》(张新斌、彭修身主编:《卢氏历史文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从祖先神观念看中国早期一统观念的形成》(袁林主编:《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商周时期的郑国》(《荥阳姓氏文化会议论文集》)。宮長為《虞帝“明德”內涵的解析》(《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6期)、 《說六卿》(《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5年第6期) 、《從“明德慎罰”到“隆禮重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歷程》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5年第6期) 。劉源《談一則卜辭“刮削重刻例”及一組歷賓同文卜辭》(《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介绍和研究了现藏辽博一版宾组大骨(《合集》1075)上的刮削重刻例,认为与当时占卜制度有关,并就该版材料谈早期拓本的价值。本文还考察了一组内容为“旬有祟,不于一人忧”的历宾同文卜辞,认为该组材料是历、宾卜辞时代接近的佐证。《新世紀甲骨學的快速發展》(《中國史研究動態》2015年第4期)21世纪,“地不爱宝”,内容重要的商周刻辞甲骨仍大量涌现,继续推动甲骨学快速前进,亦使商周史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改变了一些传统认识。甲骨缀合的普遍开展,使不少重要材料恢复完璧,解决了若干疑难问题,也是近年学术工作的一大亮点。甲骨学领域新出材料丰赡,相关论著层出不穷。本文无法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概述新世纪甲骨学的快速发展:一、甲骨学科体系因分组、分类工作而得到完善与充实。二、甲骨材料的整理与著录。三、甲骨缀合取得巨大成绩。四、甲骨形态与甲骨文例研究。五、文字考释的新进展及其对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的影响。六、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史的新成果。七、电脑数据库提高甲骨文资料的检索效率。《试论商周王朝中贵族的独立性及其对国家形态的影响》(《嵩山文明研究通讯》总第四期)。《五等爵制真实性之考察——殷代至春秋》(袁林主编《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从文邑到文神——甲骨、金文中“文”字内涵再探》(李学勤、冯克坚主编《第五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王澤文《文峰塔M1出土曾侯與钟铭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15年第6期。文章分析了文峰塔M1出土的曾侯與钟铭所反映的曾的始祖“南公”的族属、与周王室的关系,认为其可能不是周王室嫡系后裔,曾的始封可早到周武王世;结合《春秋》经传,讨论曾侯與钟铭中反映的东周以降曾国和周王朝、楚的关系的变化;将钟铭中的历日和《春秋》经传历日对照,分析当时的历法情况。馬季凡《齊文化研究的新進展》(《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孫亞冰《甲骨綴合五則》,(《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读《商王朝文物存萃》札记二则》《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劉義峰《令方彝断代论》(《南方文物》2015年第4期)。任會斌《安陽所處一坑卜骨地層及年代淺析》(《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郜麗梅《<甲骨文捃>的初步復原》(《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張翀《它盤刖人銅像的細讀兼論 “跽坐” 、 “負重”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九集,商務印書館)、《從伯懋父簋墨書蠡測商周書法》(《形象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 綜上,2015年度學界在商周考古、歷史、語言文字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術發展空前繁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