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与信仰

http://www.newdu.com 2019-01-0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倩 参加讨论

    克里特地区的彩绘陶棺主要分布在克里特东部、西部与中部地区,主要有东部的哈吉亚·特里阿达、帕莱卡斯特罗、帕凯亚摩斯和维萨里卡·阿诺盖亚;西部的阿美瑙埃,以及中部的高斐拉科亚和凯弗洛克里。上述地区彩绘陶棺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即克诺索斯宫殿崩溃(约公元前1375年)时期前后。此时克里特地区盛行太阳女神信仰,线形文字B中鲜有关于女神神话的叙事内容,但相关考古文物及宫殿壁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至高女神即太阳女神的图像叙事体系。因此,就图像性质而言,彩绘陶棺图像体系为克里特神话图像叙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表述内容、意图与功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主要有植物、动物、神话形象,以及波浪线、平行线等几何图形。彩绘陶棺上的图像有棕榈、树、水藻、海洋生物(章鱼与鱼类)、鸟鹿、公牛、鸭子,以及格里芬、双面斧等神话形像。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描绘的场景主要是海洋世界,从陶棺画面中的波浪线、章鱼、鱼类和水草这些形象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点。令人费解的是,彩绘陶棺图像描绘的海底世界还出现了格里芬、太阳、棕榈树、鸟等并不属于海洋世界的形象。这些并不属同一世界的图像被置于陶棺的同一画面之中,看上去颇为奇怪。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克里特彩绘陶棺描绘的这些图像另有含义,它描绘的是克里特人关于死后灵魂归宿地,即天堂的图景。
    克里特彩绘陶棺的图像结构,明显表现出对灵魂归宿地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彩绘陶棺画面是海洋世界场景,但也有部分彩绘陶棺画面将海洋世界场景与陆地世界场景并置在陶棺的同一挡板上,并且将海洋世界场景置于陆地世界场景之上。这就非常明显地表明,这是一个属于海底的世界,陆地生物同样生活在海底世界。从多数陶棺画面描绘的情境可知,图像表述的是死者灵魂最后的归宿地,即海底世界。在克里特神话世界中,格里芬是天堂的神圣动物,双面斧则是太阳与女神的象征符号,这类神话形象是天堂的象征,它们的出现之地即为天堂。如此看来,彩绘陶棺画面表达的理念乃是:这是死者灵魂最后抵达的不死乐园,它位于大洋深处,亡灵要历经艰辛方可抵达。
    至此,我们判断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表现的来世观念是:死者亡灵最后的归宿地是光明之地,即天堂。这里是宇宙至高统治者太阳女神所在之处,也是日出之地和宇宙中心。它位于大洋深处,充满了章鱼、鱼、各类软体动物、海藻、百合花和棕榈,以及各类仙草。不死乐园与外界的界限是高山与河流,死者的亡灵要穿越高山与河流,最后抵达此处。因此,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的用途就不言而喻了:它是亡灵导引图,也是地形图,用来引导亡灵抵达大海深处的不死乐园,并表明了亡灵的最后归宿。
    在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彩绘陶棺图像在克里特地区极为盛行,并且在宫殿时代的陶器上同样有所体现。这就表明,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并不仅仅属于王族,也属于王族之外的其他阶层。如果没有丰富的口头传承体系与传统,彩绘陶棺上不可能出现此种繁复而统一的图像体系。进一步说,没有业已成型的关于灵魂不死的信仰,就不会有此种体系化的图像叙事模式。倘若将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置于同一时期的地中海图像体系,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不是米诺人的独创,而是此时整个地中海图像世界共享的一种叙事模式。同一时期的埃及墓室壁画,纸草书、《死者之书》和黎凡特地区的文物图像,以及乌伽特的文物图像,均描述了此种不死乐园的信仰图景。换言之,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描绘的不死信仰,是此时地中海地区彼世信仰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本质上是神话图像体系,它在克里特地区已形成一种固定的图像叙事模式,对古希腊壁画的图像叙事模式与表现风格,以及古希腊神话与史诗的宇宙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教美术史》”(17ZDA2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