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迦太基到迈锡尼——世界文化遗产旅行笔记》,高山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8月出版,576页,78.00元 当我们出去旅游时,我们到底想看什么?一个著名的网络段子是:“旅游,就是从一个自己待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 相对来说,自然界的壮丽景观是较为容易体验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旅游仍有记忆的中国民众,一定不会忘记诸如“新马泰六天五夜双飞游”之类的旅游项目,行程安排一般包括在某个东南亚海岛海滩上晒几小时太阳,也许还会安排潜水观看珊瑚礁和热带海鱼,当然在商场里购买从乳胶枕头到老虎油之类当地“特产”更是少不了的。近年中国游客的脚步迈出东南亚,日本、韩国、大洋洲、北美、欧洲都成了中国游客经常踏足的所在,“欧洲七国四飞十日游”“美国东西海岸两周游”“澳新四飞十二日游”这类项目屡见不鲜。然而,在饱览大自然的壮美风光后,又该怎么继续寻找“别人待腻的地方”呢? 毋庸置疑,花开花落,潮涨潮去,海岛游仍然会是旅游的主力项目。 高山云所著《从迦太基到迈锡尼——世界文化遗产旅行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可能会给人以不小的启发。 一本中正平和的旅行指南 很多对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大概都知道,不少国家有编录、整理重要的文化遗产以方便保护的做法。以中国为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宣布过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对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国内游人按图索骥的依据。同样,笔记一书对有心寻访世界各地重要文化遗产的读者而言,也是一本质量颇高的目录式简易指南。 这是一本虽然厚达六百多页,但是读起来却相当愉快的书。对收入书中的五十个文化遗产,作者都大体先就遗产本身的历史、现状、重要性和意义做简单明了的阐述,同时辅以图片,然后再附录于游客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如交通、住宿、当地语言状况以及和当地人打交道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甚至不忘提一下当地必尝的美食。阅后令人感叹,作者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笔记作者“高山云”实际上是已故著名考古学教授吕烈丹的笔名。吕教授去世于2016年3月,笔记成书于2016年初,当时她的肺癌病情已经相当严重。2015年9月,吕教授探访了书中提到的最后一个文化遗产:印度阿旃陀和埃罗拉石窟寺。在其他景点的实用信息中,如果交通不便需要较长脚程,作者往往只简单叮嘱一句不要穿高跟鞋。在这个景点,吕教授却建议说,如果行走不便,可以搭乘当地人抬的滑竿上山,并给出了大致的价格范围,推想可知,当时吕教授可能已经体力不足,故而用了这个方便法门。 阿旃陀石窟壁画 总体而言,笔记的风格相当“老派”。吕教授虽然出生于广州,但是早年移民澳大利亚,后来长期在香港任教,是个正统意义上的学者,因此该书无论编排还是行文都趋向简洁实用,和近年中国大陆类似出版物在文体上受网络影响而花样百出不同。有些地方可能由于作者是科班出身的考古学者,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有一定预期,因此对一些术语、名词及考古概念仅一带而过,并不像今日网络上的种种“科普”文那样,讲究设置连环悬疑再逐步揭开谜底,以维持读者兴趣、降低阅读门槛。书中配图多是吕教授自己在探访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应该说作为学者的吕教授并不特别擅长摄影,许多文化古迹的照片保留着朴素的本来面貌,迥然有别于一些网络红人游记中被谑称为“照骗”的修图美化后的产物。 考古专家带你玩转地球 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笔记的风格颇似一些民国出版的老菜谱,瞄准的读者是有一定厨房经验的主妇,并不会把菜品吹得天花乱坠,而是简单明了地告诉厨师怎样才能做出好菜。而此书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 文化遗产的特点是往往地处偏远,并没有经过成熟的旅游开发,交通不便,寻访起来对时间精力还有沟通能力都是个挑战。如书中提到的以弗所,地处土耳其一个叫塞尔丘克的小镇郊外,从游客集中的伊斯坦布尔抵达,需要先设法乘坐飞机或大巴到达伊兹密尔,再转乘巴士到达塞尔丘克,最终再乘出租车到达古城遗址。去年笔者也曾有幸探访以弗所遗址。这是一座壮观的古城,也算是爱琴海沿岸最知名的遗址之一,但是交通状况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并没有多大改善。附近的小贩可能因为中国过去拍照打卡的游客比较多,普遍学会了中文数字以开展推销,但是如果想要问路或打听大巴时刻,不会土耳其语简直寸步难行。 吕教授在澳洲期间曾在银行工作,收入不菲,在香港任教期间更是“年薪百万”。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具备去世界各地游玩考察的经济实力和语言能力时,吕教授早已走遍全球。因此,本书也侧重于描述世界上那些不太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文化景观。由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记中不乏一些就算现在也依然非常小众的旅游目的地,如德国小镇罗腾堡。 罗腾堡在十七世纪受到鼠疫侵袭,居民大量死难,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但也因祸得福,由于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十七世纪德国城市的风貌留存依旧,特别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城市的城墙和碉楼防卫系统。作为考古学者,吕教授的眼光自然是独到的,她注意到罗腾堡东门由两道城门组成,南门更是在两道城门之间留有颇大的空间,跟中国古代的“瓮城”极为类似。瓮城的设置是为了提高防卫性,一方面增大攻破城门的难度,另一方面提供“瓮中捉鳖”的可能。相隔万里的中国和德国在城墙守卫方面都有类似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另外,古城中保留了大量半木结构的民居建筑。这在以石质建筑见长的欧洲也是颇为有趣的。作者更是提到,德国为了鼓励游客探索这类民居建筑,还设计了“德国半木结构房屋之路”,让人在游览恢宏的大教堂、宫殿之余,也可徜徉于各地普通德国人的风俗文化之中。 罗腾堡城墙 又比如位于越南中部的美山占城遗址。虽然号称“小吴哥”,其实遭到了严重破坏,残存的主要雕像早已移入博物馆存放,整个遗址残毁不堪。若纯论观赏性,一般游客被各种岘港或会安出发的一日游项目诓过去之后,往往大呼上当,觉得还不如在海边闲逛。但是作为兴建历史比吴哥窟更早的占城艺术杰作,同时又是已经衰落乃至趋于消亡的占婆文化的遗产,美山见证了东南亚历史早期印度文化的强大影响。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美山在二十世纪的遭遇——美山遗址当今的惨状,与越南战争期间遭到数次破坏性轰炸有着直接关系。吕教授在书中并不讳言这些轰炸给美山遗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而作为业内人士,吕教授也着重提到了越南统一后对美山遗址的维修尝试,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对各文化遗址现状和保护方法恰当与否,作者经常基于考古学者的立场给出专业意见。虽说往往只是寥寥数语,但也颇值得让人思考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才是最恰当的。 恰当“访古”很重要 由于笔记是作者多年探访的结晶,探访各个文化遗产的时间跨度相当长。有些作者当时认为属于“冷门”的景点,现今已经中国游人如织,如越南的会安古城、德国的新天鹅堡、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甚至离中国最远的拉丁美洲也逐渐变成了国人的游乐场。就现状而言,吕教授之前的种种壮游可谓是现今流行的“深度游”的滥觞,作为先行者,她的经验自然颇具可取之处。 在这本个人遗著的前言之中,吕教授并未对此书前景有过高期待。事实上,直到2016年1月,吕教授还在担心出版社会因为判断市场缺乏兴趣而拒绝接受书稿。她大概没有料到,之后短短几年间,各种以文化体验、探访古迹为旗号的高价访古游学项目层出不穷,大有成为旅游界“朝阳产业”的趋势。然而,在一片喧嚣之中,各种乱象也频频发生。各种高价旅游团一拥而上,质量却良莠不齐,一些组织者甚至利用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不了解牟取不正当利益。 南美洲最热门景点之一马丘比丘 在后记之中,作为文化遗产探访者的吕教授批评了部分中国游客不注重自身形象、惹是生非、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乃至引发冲突之事。联想起一些人打着“访古考察”旗号,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外无端冒险,进行意义可疑的“文化考察”惹出大祸,甚至于需要借助国家力量加以营救,不得不说吕教授的态度值得称道。作为专业考古学者,她认为个人探访文化遗产,最大的意义仍然是欣赏、赞叹、获得灵感等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而非猎取日后炫耀的资本。须知,游览文化遗产和专业考古发掘有着本质区别,赶赴一个偏远的文化景观,拍下几张照片就吹嘘自己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什么贡献,实不可取。 总而言之,如果对文化遗产旅游有较大兴趣的话,笔记一书能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真的严格按照书中指导展开游览,则可能因为年代较久略影响实用性。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是一位考古学者留给我们的绝好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