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奚仲文化: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非遗 众所周知,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非遗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提供“新”、“奇”、“乐”、“美”的旅游体验,这也使得提供给旅游者通过身心皆可感知的民俗体验弥足珍贵。不可否认,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以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并在丰富滋养人们精神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过程中旅游模式的支撑作用 如果将非遗视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旅游资源,也必须对其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因为区域民俗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客观存在和不断变迁的状态,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是科学、客观地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现状和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同时为确保评估结论的客观公正,它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综合性、前瞻性、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效益性等原则〔。在生产性保护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从非遗到民俗旅游资源的构建离不开旅游模式的支撑。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它是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以一种新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性模式。 (二)保护传承非遗的成果旨在惠及民众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为支撑,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更加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变”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和利用途径的创新”。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能够真正的惠及民众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以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文化民俗旅游资源的保育路径为例,奚仲,夏车正,奚姓、任姓、薛姓始祖。因奚仲造车有功,并辅佐大禹成功治理了水患,夏王大禹封其为“车服大夫”。后世被当地民众奉为车祖,于千山头修建奚公祠加以祭拜,祈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奚仲造车传说”属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并不具备传统手工艺技能的特质。当地借鉴生产性保护理念,将这项民间文学类非遗转化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弘扬、传承奚仲文化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保育区域民俗旅游资源的可能路径。 从1993年7月奚仲墓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截至2013年9月,当地历经20年的保护运作与经营,奚仲文化已被打造成区域民俗文化中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1993年至2003年第一个10年里,奚仲文化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除2003年陶庄镇六村联合小学更名为奚仲小学外,整体上处于沉寂期;但自2006年12月奚仲造车遗址被授予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奚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奚仲造车传说分别入选薛城区和枣庄市第一批区级、市级非遗名录;200年,奚仲造车传说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在此期间,薛城区承办数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并开展各种弘扬车祖奚仲文化的民俗纪念活动。同时依托奚仲造车传说这一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了中华车祖苑(奚仲文化产业园)与杨峪国际赛车场等文化旅游景区。当地在拓展奚仲文化民俗旅游资源的外延空间上更是下足功夫,首先通过承办全国性汽车、摩托车、卡车、自行车等体育赛事向外推介车祖故里在薛城的文化品牌;其次,编撰发行12卷本《奚仲文化系列丛书》、筹拍电影及电视剧《车神奚仲》、运营中华奚仲网网站、举办拜车祖保平安祭祀活动、开发奚仲文化系列旅游纪念品等增强奚仲文化的地域认同。2013年3月,薛城区宣布投资53亿全面启动建设奚公山文化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努力打造国内唯一车祖祭拜文化5A级旅游景区,该项目亦入选2013年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根据薛城区官方数据统计,2012年底全区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到202家;全年招徕“二日游”游客4.46万人次,接待游客9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截至2013年上半年,当地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到692家,从业人员16395人,固定资产23.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艺演出、广播影视为主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 如此看来,将奚仲文化视为一种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保护是前提,开发是有效手段,传承才是最终目的。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视角分析,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理念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满足旅游需求的生产行为,更需关照奚仲文化自身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内涵,因此要在保持奚仲文化特性的基础上丰富产品形式,加强资源产品化,强化旅游保护和资源产品化之间的互动。对于奚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下图一,图二),纵观其20年的发展路径,开发模式主要体现为博物馆模式(奚仲纪念馆)和节事活动模式(汽车越野锦标赛等),从遗产资源的产业化角度分析,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也逐步将向汽车赛事及其相关产业、节庆活动延伸发展,表现形式也逐步向奚仲文化的舞台化展现及其他旅游营销方面侧重。奚仲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保育途径方面,保护途径多为立法保护、资金支持、旅游开发、保存记录等几个方面。从最初较简单的文化记录保存与宣传,到后来纵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汽车产业的融合,奚仲文化的保育历程已经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比较而言,保护意识方面的提升,提升民众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提升民众文化自觉性方面仍稍有欠缺。 图一:奚仲文化保育模式分析 图二:奚仲文化年度事件数量统计对比柱状图 此外,作为区域民俗旅游资源的奚仲文化为提升当地文化发展软实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奚仲造车传说从原初的民间文学类非遗华丽转身为当地一项可加利用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虽然它并不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遗,但在生产性保护理念支撑下同样达到了“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效果和目的。 奚仲造车传说这一非遗民俗旅游资源也在经历20年风雨荏苒后再度焕发青春,固然与国家政策主导下的非遗复兴大背景有关,实则更与非遗资源自身所蕴含的民俗精神内涵相关联。民俗反映社会的本质,民众最基本的诉求都凝聚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民俗是中国人智慧的沉淀,来自于民众日常生活的经验,能够丰富民众的生活,凝聚人心,给人以精神的慰藉。而以奚仲造车传说为内核的奚仲文化,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地域性文化,还是以薛人奚仲为杰出代表的先哲们在以枣庄薛城为中心的周围一带地区,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科技工业文化。以科技工业文化为内涵的奚仲文化蕴含着一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文化。正如菅丰所言,非遗的保护、保存、利用的目的,不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守护,而应该在“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守护和创造人类丰富的生活。他以日本斗牛习俗为例,分析认为斗牛并非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在生活不利的山区继续生活的精神动力,成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的重要理由。因此,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背景下透露出的生活性缺失、民众参与性低、文化空间受限等问题不容忽视,奚仲文化民俗旅游资源的保育路径中已经凸显了以上几点问题。所以,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实践进程中,既要兼顾保育区域民俗旅游资源的本真性,更要注重民众根本精神诉求的回归。实现这种精神诉求的回归在当下社会是否又能寻得一条可能选择的路径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