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浙江桐乡县人,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 人物轶事 文武全才 张琴秋化装刚刚潜入鄂豫皖根据地时,同志们都说沈泽民带来一位漂亮的夫人,对这个洋学生出身的女人能否当好军校政治部主任还有怀疑。 ![]() 不过张琴秋第一次出场,就给普遍出身于农民的干部学员留下了突出印象。早操集合时,她身着灰军装扎着绑腿,英姿飒爽地出现在彭杨军校的操场上,以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和响亮的口令使大家感到惊叹。进行政治动员时,她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更令人信服。原来,张琴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便预见到回国可能带兵,她不仅在校内的队列训练中非常认真,还同男人一样在夏季去搞野战演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 这位27岁的女政治部主任,还显示出了文武全才。张琴秋组织宣传队时,亲自教姑娘们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舞。到了川陕后,张琴秋又组建了四方面军剧团,给养媳出身的演员们上文化课、编写剧本。在剧团慰问部队和伤病员时,张琴秋也登台演出。 1933年,川陕苏区反"围攻"时,一次,川军一个团从小路包抄到四方面军总医院附近。当时,张琴秋身边只有地方武装妇女赤卫营500人和医院保卫科的几十个男同志。她沉着地根据高山狭谷的地形安排了一个包围阵,待敌军进入山谷中突然卡住两头,然后她带领身边的人进行喊话宣传,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敌军进退不得,平时受军阀欺压的士兵又听到这些前所未闻的宣传,都停止开枪倾听喊话。恼怒的敌团长以手提机枪扫射不肯开枪和前进的士兵,激起了反戈相向。 张琴秋乘敌内乱,率领妇女赤卫营冲下去,将全团敌军缴械。此事很快在全川传扬,《蜀笑通讯》和《中国论坛》都登载了"五百农妇缴一团"的奇闻。国民党的一些报纸,还把张琴秋说成"精通五国文字"、"能文能武,不下马可以写文章"的能人。 ![]() 西路军征程 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攻占炉霍。在总部驻道孚其间,张琴秋与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陈昌浩结婚。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五军及骑兵师、妇女先锋团等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承担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并接通"远方"(苏联)的任务。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张琴秋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王定国老人回忆起他们俩位感叹道:"这对革命夫妻当时让多少人羡慕,他们双双都是留苏的学生,人长的漂亮,用现在的话那绝对的是俊男靓女。而且他俩都是我军的高级将领。但是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他们的命运都很坎坷。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十分惋惜。" 2006年8月22日,92岁的刘鹤孔在北京家中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当时是西路军政治部的组织科长,是张琴秋的部下。她这个人工作能力强,人品好,我们大家都很敬重她。在河西走廊与敌人血战时,张琴秋正怀着孩子。"倪家营子血战中撤离出来的西路军将士,正在向东急进。这时,挺着大肚子的张琴秋要生孩子了。"我们当时都是些年轻小伙子,手忙脚乱的不知所措。苏井观当时是西路军卫生部长,他叫我们赶快找来大衣、布单子,几个人背对背围成一个圈。孩子生下后,哭声非常响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老人依然显得很紧张,嘴里不停地说:"那可是陈昌浩和张琴秋唯一的儿子,可当时敌人就在后面追,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扔在了雪地里……" 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警卫员告诉了我,我立即命令他和挑夫一起,把马驮的一部分文件烧掉,能扔的都扔掉,去驮张琴秋。后来他们回来告诉我,生了一个男孩子,很好看,可那时正值西路军惨败,在弹尽粮绝的冰天雪地之中,只好把孩子丢在雪地里了。他们走了好远,还能听见孩子的哭声……" 张琴秋产后非常虚弱,吴生霭想弄个担架来把她抬上,都没有办到。只好将她扶上李卓然送来的马上,她满含泪水,顾不上自己的孩子,骑上战马,随部队继续向前。刘鹤孔说:"天亮了,坐在马上的张琴秋,脸色苍白,但神情坚毅。血染红了她骑的马鞍。" 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虽英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王定国回忆说:"张琴秋在分散突围中被俘,敌人在审讯她时,我们怕她的南方口音暴露身份,抢着替她回答说叫苟秀英,四川人,45岁,是个做饭的。"就这样,张琴秋暂时躲过了劫难,被押送到羊毛厂做苦工。但不久,因叛徒告密,张琴秋的身份暴露了。当敌人知道她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时,欣喜若狂,立即派人悄悄地把她和其他两位女战士一道押送南京邀赏。1937年8月,张琴秋被押解到南京,关在"首都反省院"。 ![]() 不久,参加国共谈判的周恩来经与敌人交涉,将张琴秋等一大批干部营救出狱。10月,经历劫难后的张琴秋回到了延安。 部长兼翻译 从新中国成立起,张琴秋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近20年,是第一代女部级干部中的佼佼者。 红军老战士王定国回忆说:"1955年授军衔时,张琴秋已转业到了纺织工业部任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虽然她失去了授军衔的机会,但是大家都称她是没有授衔的女将军。"她的丈夫苏井观则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夫妻两人都是部级领导,这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的。 张琴秋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她从不以领导自居。1953年,她率领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翻译人员不够,她就主动给随她出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回国后,"部长当翻译"一事于是传为美谈。 她根据20年代在上海动员纱厂女工的经验,又研究了解放后的新情况,多方设法解决女工的困难,以调动她们的积极性。 张琴秋到哪个工厂,都同职工一起在食堂就餐,她去世多年后,党内老一代人谈起张琴秋,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她的光辉形象和传奇般的经历长留于大家心中。 人物成就 在红军重要将领中,张琴秋是唯一的女性;虽然邓颖超、蔡畅、刘英、贺子珍、钟月林、邓六金等老大姐也参加了长征,但从事的大多为机要、秘书、及党团妇女工作,没有在红军作战部队中担任高级职务。 1955年授衔时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少将军衔),在红军时代担任的最高职务为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而在红军时期,张琴秋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陈赓、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这些威名赫赫的共和国的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组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统一领导红二、四两个方面军,张琴秋与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二十位红军高级领导人同为西北局委员,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而她的这一职务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2000年出版的《张国焘传》,将张琴秋与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傅钟等人并列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 由于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没有在部队工作,所以1955年没有给她授衔。否则的话,以张琴秋红军时代的资历,是完全可以授中将乃至上将以上的军衔的。 在《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由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介绍我军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将领的《解放军将领传》中,张琴秋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权威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认定张琴秋是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 建党80周年前夕,北京一家著名报纸在"80位共产党员的故事"中,称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师长"。但这是不准确的,张琴秋并未担任过其所说的"妇女独立师"的"师长",而是"妇女独立团"的团长。但她后来所担任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却是远远高于师长。 从上海大学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张琴秋走上了革命道路。 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了近二十年,她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评价 在长夜难明的中国千年封建社会,妇女一直受到君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四大压迫,直至五四运动才发出女性解放的最早呼声。张琴秋作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不仅在求学和投身革命运动方面不让须眉,还跻身于过去一直是男人世界的战争领域,在铁与火的考验中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英勇战斗的精神。 近代火器战争使妇女可以作为辅助人员投身战场,组建独立的女子作战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妇女解放时的创举。30年代前期,海南岛曾建立过"红色娘子军连"。川东北地区的男性多受烟毒之害,女性承担起艰难家庭劳动的主角,使她们具备了参军所需的体力和精神上的有利条件。张琴秋领导的妇女独立师(长征途中缩编为独立团),便是在此基础上解放妇女的一次尝试。尽管该团多数同志后来浴血祁连山下,其业绩却永留中国妇运史册。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央军委根据红军时期的经验教训,要求不再建立单独的妇女部队(应该说这是适合女性特点及残酷战争环境的规定),红军时期的女兵作战建制单位在人民军队历史上就此成了空前绝后的篇章。以往的组织形式虽然不再,然而当年张琴秋和她所率领的女战士们英勇战斗的无畏精神,却作为光荣的接力棒,传给那些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的一代代有觉悟的女性。 张琴秋,是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将领。她在革命战争及和平建设时期都有出色的业绩,是我党第一代革命新女性中的突出代表。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留学莫斯科五年回国,先后成为红军中唯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唯一的女师长,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责任编辑:admin) |